1984年,哈尔滨一位公交司机发明“水变油”,13年后被判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16:58 1

摘要:消息的主角叫王洪成,一个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公交车司机。他站在自家院子里,举起一杯“处理过”的水,点燃后火光冲天。

1984年春天的哈尔滨,一个爆炸性消息在街头巷尾疯传:有人声称能将普通的水变成燃料

消息的主角叫王洪成,一个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公交车司机。他站在自家院子里,举起一杯“处理过”的水,点燃后火光冲天。

这一幕让站在一旁的围观者目瞪口呆,连在场的公安局副局长都连连称奇,也正是这场表演,让他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瞩目的“发明家”

然而13年后,这个曾被捧上神坛的男人却戴上手铐,沦为阶下囚。他的“伟大发明”不仅骗走了数亿元投资,更毁掉了无数家庭的生计......

1954年,王洪成出生在哈尔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在工厂抡锤子,母亲靠缝补贴补家用。家里没人读过书,父母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儿子能安稳过日子。

但王洪成从小就是个“刺头”——逃课、打架、偷邻居家的鸡蛋,学校老师提起他就摇头:“这孩子要是能读完小学,我名字倒着写!”

果然,四年级还没念完,王洪成就被开除两次,彻底告别课堂,父母愁得直叹气,最后咬咬牙送他去部队:“让部队管教管教!”

军营生活磨掉了他一身痞气,却磨不灭骨子里的投机劲儿,退伍后,王洪成被分配到公交公司当乘务员,几年后考取驾照,成了司机。

握着方向盘的王洪成看似安分了,但每天听着乘客抱怨油价上涨,他心底的算盘又开始噼啪作响:“水多便宜啊,要是能把它变成油……”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像野草般疯长

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响彻街头。王洪成盯着报纸上那些一夜成名的“农民发明家”,眼红得发烫。

他把自己关进卧室,搬来废旧电池、肥皂、食用油,甚至偷偷拆了儿子的玩具马达。妻子气得直骂:“你一个开车的,搞什么发明?”

对此,王洪成充耳不闻。一次实验中,他把电池锌皮扔进盐水,气泡“咕嘟咕嘟”冒出来时,他激动得手直抖。

点火瞬间,“轰”的一声巨响,王洪成半截手指被炸飞,头顶缝了上百针,可躺在病床上的他竟咧嘴笑:值了!水真能烧!

医生摇头叹息,邻居议论纷纷,但王洪成彻底魔怔了,他开始研究“秘方”:往水里掺肥皂粉、植物油,调出黏稠的液体。

1983年冬天,他颤抖着点燃一杯浑浊的“燃料”,火苗蹿起的刹那,他冲出门对妻子大喊:“成了!咱们要发财了!”

精心设计的骗局

1984年4月,王洪成决定公开表演,他特意换上笔挺的中山装,在院子里架起摄像机。当哈尔滨公安局副局长提出要亲自打水时,他面不改色:“您随意检查!”

副局长舀起井水喝了一口,王洪成趁机给妻子使眼色。

趁众人注意力集中在燃烧的易拉罐上,妻子迅速调换水桶——真正的“魔法”藏在桶底夹层,那里早已灌满柴油,水与油密度不同,点火时浮在上层的油自然熊熊燃烧。

这场“眼见为实”的表演彻底征服了观众。有人当场签下合作协议,记者们连夜赶稿,《人民日报》称赞他是“新时代的爱迪生”。

王洪成趁热打铁,带着“重油膨胀剂”全国巡演,在河北某县城,他当众点燃11吨“废水”,火光映红半边天。

质疑者刚说要取样检测,他立刻抡起铁锤砸烂水池:商业机密,谁敢碰?

名利双收的王洪成愈发猖狂,他伪造中科院文件,骗取60万国家科研经费;

忽悠哈尔滨市长将公交车全换成“新能源”,导致发动机成批报废。

最荒唐的是,王洪成往燃料里掺肥皂粉,美其名曰“膨化剂”,声称能省45%的燃油成本。

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1996年,辽宁一家化工厂使用“膨化剂”后发生爆炸,工人三死五伤;山东运输公司二十辆卡车集体趴窝,司机举着扳手要找他拼命。

受害者联名上告时,王洪成正躺在别墅里数钱——13年间,他敛财超四亿,名下豪车豪宅无数

警方调查发现,所谓的“母液”不过是廉价皂角提取物。那些震撼的“实验现场”,要么是暗藏油池,要么是助手调包。

一位老刑警感叹:这不是科学家,就是个街头戏法班子!

迟到的审判

1997年深秋,王洪成被判刑10年,法庭上,他耷拉着脑袋嘟囔:“我就是运气不好……”旁听席上,被骗光积蓄的老夫妇哭晕在地,工厂老板握紧判决书浑身发抖。

这场骗局能持续十三年,背后是整个时代的焦虑,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科技救国充满狂热,却又缺乏科学素养。

当王洪成高举“爱国发明”大旗时,官员们忙着政绩,媒体追逐流量,企业家渴望暴富——所有人都在合力编织一个集体幻觉。

更讽刺的是,即便真相大白,仍有信徒为他喊冤:“要是假的,当初火怎么烧起来的?”这种执念,恰似当年围观火焰的群众,宁愿相信奇迹,也不愿直面常识。

时至今日,王洪成的故事从未真正结束。

结语

2016年,某短视频平台冒出一群“民间科学家”,直播“水燃料汽车”;2021年,又有骗子以“量子水变油”圈钱上亿,每当经济遇冷、能源危机,王洪成的幽灵就会借尸还魂。

或许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骗术从来不高明,只是人心永远爱捷径。

参考资料:

口述|24年前,我亲历的“水变油”闹剧 澎湃新闻2019-05-27 09:38

来源:rice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