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反馈,主要聚焦在知识库的发展方向上。有人认为,个人知识库是伪需求,行业或组织知识库更有前景;也有人提到,知识库的本质决定了AI的核心角色更像是「仓库管理员」或「检索员」,而非创造者。
前天,写一篇知识库管理的碎碎念吐槽,发到小红书,引发不少讨论。
大家反馈,主要聚焦在知识库的发展方向上。有人认为,个人知识库是伪需求,行业或组织知识库更有前景;也有人提到,知识库的本质决定了AI的核心角色更像是「仓库管理员」或「检索员」,而非创造者。
在我看来,笔记软件本身是一种知识库、或者说知识库也会往笔记软件发展。只不过,有的把库和编辑器分开做,有的放在一起。笔记软件类型,大概有以下几种:
老牌树状结构:如印象笔记(Evernote),适合系统性管理大量资料;双链类:如Roam Research和Obsidian,适合深度知识管理和逻辑梳理;白板交互式:如Flowith和百度自由画布,适合创意发散和团队协作;块编辑器:如Notion。思维导图型:如MindMeister和XMind,适合头脑风暴和项目规划;任务型:如Todoist和Trello,适合记录待办事项。手写笔记类:如GoodNotes和Microsoft OneNote的手写功能,适合在触屏设备上使用;极简记录型:如Flomo和Simplenote,适合记录碎片信息和想法。笔记软件不管怎么变,最重要的是「编辑器」。编辑器像一个工作台,左边是输入信息的地方,右边决定输出的灵活和效率。
比如Notion,它左边是文件夹一样的设计,方便把各种资料、想法和任务分门别类地放好;右边可以灵活地把整理好的内容输出成报告、计划或者总结,还能快速分享给别人。
Obsidian编辑器是基于Markdown的,设计很巧妙。
用简单的符号标注文字,比如用星号*表示加粗或斜体,用井号#表示标题。这样,即使没有复杂的排版软件,别人也能轻松看懂重点。
就好比在纸上写字,用不同大小的标题或者下划线来区分重点,别人也能明白你的意思;还有Obsidian的斜杠/功能,也特别强大。我可以直接用它调出快捷指令,有点像飞书、钉钉多维表的字段捷径,但Obsidian的/更简单、更省事。
再看Flowith、百度自由画布、这类新型白板交互式笔记软件,它们的画布改变了交互方式,把传统的二维交互变得更立体,但其实编辑器的本质没变,提供的空白页面,本身就足够让用户自由发挥。
所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知识库的变化不应仅仅局限于库本身,而应从其最小单元——编辑器入手。这是内核。
浏览器里的收藏夹属于一种库,它没有编辑器,主要用于保存网页和链接,方便日后查找,本质上只提供存储功能。
相比之下,笔记软件里的库,则配备各种插件,像一个工具包,能帮助用户插入图片、语音,甚至分析数据,兼具存储和工作台的功能,然而,这些工具包最终都是为编辑器服务的,因为编辑器才是我们真正动手的地方。
毕竟,我们是在这个空间里发挥创意、整理信息,完成各种任务。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笔记软件、知识库到底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交互革命。
以前,我们输入信息的方式非常单一,基本只能通过打字。现在,输入方式也比较灵活多样。
当我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觉得内容有用,我可以直接将其收藏到知识库中;甚至不需要收藏整篇文章,只需划线提取重点内容,这种灵活的输入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效率。
不仅如此,过去工作台只是一个空白页面,就像使用Word或Markdown编辑器,只能单纯地输入文字,但现在,工作台的功能变得更强大了,我可以通过画画、语音输入,甚至让AI帮你处理信息。
像Flowith这样的笔记软件,我可以用语音输入,让AI将你的想法转化为文字,很高效。
再看看输出方式。过去,我们完成笔记后,要么将其导出为PDF或Word文档,要么直接发送给他人。后来,分享链接的出现让分享变得更方便。
现在,AI的加入,我可以直接生成一个智能体(类似于智能体),其他人付费后通过与智能体对话;或者,直接生成一个报告,让他们直接看完整内容。这就让知识库不再只是一个存储工具,而成为一个可以互动的平台。
第二个是,受众对象的拓展。
以前,知识库主要受众是谁呢?基本上是企业内部用于编写帮助文档,或者一些喜欢写作的人,他们会把笔记整理在里面,或者简单地收藏一些资料,留待日后查看。
但现在,外部信息量不断增加,人们迫切要一种简单的方法,将自己产生的信息转化为获客工具,从而提升获客效率。
具体来说,以前企业有钱会去投放大量广告、开展公关活动,现在,除了与网红或媒体合作,企业更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库。
因为有了知识库,企业内部能产生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像原材料,可以在知识库的工作台上进行加工,最终输出一套体系化的知识储备,而体系化的知识,未来可能成为企业获客的关键。
写到这,我想起了前几天和知乎的朋友聊天时提到的一个想法。我说,知乎有个宝藏功能现在还没被充分利用,那就是:编辑器。
为啥这么说呢?你想啊,知乎上有那么多优质的原生内容,这些内容本身是一个个鲜活答主的思想。
遇到不错的内容,要是能一键划线,同步到一个空间里,然后在这个空间里,借助编辑器,就能直接整合加工,还能插入图片,甚至做成报告。
做的过程中,如果不满意,还能调动 AI 搜索或者斜杠,让 AI 搜索变成智能体,帮忙补全句子或者优化段落。等这些都完成了,要是右侧有导出功能或者分享功能,那就形成一个工作流的闭环了。
分享的话能直接发到自己平台,导出的话,可能就是一份报告,这报告别人能直接用,而且上面还有海量链接这类学术文档,这不就是天然的好土壤?
来源:王智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