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到新疆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文艺兵,上喀喇昆仑山高原为兵演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17:37 4

摘要:师部驻守莎车,下属各团的部队分别驻守和田、皮山、叶城、泽普。部队防区主要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喀喇昆仑和西藏阿里高原的中印边界。

1968年10月,我光荣参军入伍,当上了新疆军区步兵第六师的高原兵。

驻守南疆的步兵第六师是根据周总理“要建设高原地区一支劲旅”的指示组建的。

师部驻守莎车,下属各团的部队分别驻守和田、皮山、叶城、泽普。部队防区主要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喀喇昆仑和西藏阿里高原的中印边界。

每次换防,边防战士都要在前线哨所驻守两年才能下山。期间,只有每年6~9月通车运送战备物资,10月至转年5月大雪封山,断绝一切陆路交通。

即使前方哨所战士生再重的大病,也只能靠电报联系传送药方,一旦抢救不及时,就可能牺牲在山上了。

为了丰富部队文娱生活,保证常年坚守在高原的边防战士身心健康,多年来,六师形成了很好的文化生活传统。

1964年曾赴京参加文艺汇演,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1969年决定成立师部文艺宣传队,赴新疆、西藏中印边防所有哨所开展慰问巡演活动。

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演出一场文艺节目;二是放映一场电影;三是给位每位边防战士照一张戎装像,连同其家信一并带回师部寄给他们的亲人。

师文艺兵

由于山上条件险恶,文艺队全是男兵,我被层层选拔到师部文艺队,担任主持和表演歌舞、说唱。

文艺队坚持“兵写兵、兵演兵”的思路,所有节目都是根据边防战士的实际生活和英雄事迹,由文艺队自己创作、编导的。

为了提高节目水平,我们苦练基本功,天不亮就吊嗓子,排演各民族舞蹈、歌曲,压腿、劈叉、空翻。

1969年6月1日,文艺队一行20余人,全副武装从师部莎车出发,经叶城上山,沿着当年进藏先遣连的英雄足迹向喀喇昆仑山进军。

师首长为照顾文艺队的身体,特派一辆军用大轿车给文艺队专用。可没想到,一过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达坂,就感到大轿车里太闷,呼吸特别困难。

师部闻讯,不但紧急调换来一辆敞篷军用卡车,而且还加派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班长负责开车,果然改坐敞篷军卡后感觉稍好些。

6月10日,文艺队到了高原反应最严重的甜水海兵站,虽然只走了短短10天,气温却由零上20多摄氏度骤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这里已是冰天雪地,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我们穿上所有的棉衣、皮大衣还冻得直打哆嗦。

更有甚者,极度缺氧的高原反应让大家感到头疼欲裂、胸口要炸、无法呼吸,心跳得快要蹦出来,脚下像踩棉花,摇摇晃晃。许多人呕吐不止,有的甚至吐出绿色的胆汁,根本不能进食。

过去在山下时,觉得罐头好吃,可到了山上一看见罐头就条件反射地呕吐。人是铁饭是钢,不吃怎么能完成任务?一时间,吃饭成了第一要务。

高原含氧量只有山下一半,水烧到70多度就开了,即使用煤油炉子、高压锅煮面条,也是半生不熟。我身体好些,天生能吃,不仅没有呕吐,而且还能一顿吃三碗面条。

常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与喀喇昆仑山相比,蜀道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这里不仅远超过九九八十一道弯,而且数不清多少弯。

崎岖的山路险要陡峭,有些陡坡军卡挂一挡都爬不上去,我们常得全下车推,司机把油门踩到底,军卡才能吼叫着沿着山涧边缘缓缓爬行。

一路上,时而看见悬崖峭壁的谷底躺着不知何时跌落的军车残骸,它们永远拖不上来了,就好像是雄壮的丰碑,铭刻着高原英烈的赤诚情怀!

我们谁都无暇去想,下一辆会不会是我们的军卡,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咬牙坚持、再坚持,坚持必定胜利!

就这样,我们挺过了数道难关,跨越了海拔6240米的昆仑达坂,迅速到达各个哨所进行慰问巡演。

为确保9月份大雪封山前如期完成全部任务,文艺队必须马不停蹄往前赶,每天早上天不亮从一个哨所出发,中午在车上吃压缩饼干,晚上赶到下一个哨所。

第二天上午演出,下午给边防战士照相,晚上放映电影并替战友们执勤站岗。

“钢铁哨所”神仙湾

这一天,文艺队来到海拔高达5340米的神仙湾——中央军委命名的“钢铁哨所”。

这是世界屋脊上海拔最高、环境最苦的哨所,属于生命禁区的禁区、世界屋脊的屋脊。

天上无飞鸟、氧气吸不饱、风吹石头跑、四季穿皮袄!边防卫士冒着随时会倒下的生命危险,脚踏云海、爬冰卧雪,常年坚守在这里站岗巡逻。

有一名战士患感冒坚持站哨上岗,艰难攀爬上108级台阶的岗台,竟悄然牺牲在世界屋脊最高哨位上!

冰峰哨所看不到任何生人,突见文艺队上山慰问,战士们笑得嘴都合不上。能在海拔5300多米的世界屋脊最高舞台表演,我们感到骄傲自豪、无尚荣光!

文艺队满怀崇敬的心情给神仙湾战友演出,尽管心跳异常快、呼吸困难,但每个队员都格外兴奋、激情豪放。

表演《长征组歌》时,我作为旗手首先上场,挥舞红旗、旋转大跳,干净利落,队友们侧翻、空翻、下腰、劈叉等所有动作英俊潇洒。

我还表演了“牡丹汗”曲调的维吾尔族歌舞《毛主席的恩情比海深》。最后,文艺队特意表演了专门颂扬神仙湾哨所的群口词《喀喇昆仑红哨兵》,台上文艺兵演台下的红哨兵,格外亲切。

台上激情满怀、台下掌声热烈,感受到首长和战友的深切关爱,边防兵热泪盈眶,一阵阵歌声、掌声、笑声,飘荡在世界屋脊冰峰上空。

这雪域高原独特的情景交融,难以用任何语言形容。文艺队用相机抓拍了一幅幅珍贵画面——瞬间成为永恒!

当晚,文艺队在神仙湾碉堡似的哨所替战友们站岗执勤。边防连长嘱咐我们说,尽管中印边界自卫反击后,已经好些年没有任何新的战情了,但仍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不能有丝毫懈怠。

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按军事条令要求,神情庄重地抓紧重机枪,子弹推上膛,手握机枪扳机,从射击孔向外严密警戒碉堡外的三道铁丝网,一旦看见任何胆敢入侵者就立即开枪。

虽然“麦克马洪线”的中印边界未定,但前面边防线已然没有中国人了,远离家乡的高原兵用血肉之躯,把祖国和亲人守护在大后方,我们顿感无比骄傲和神圣!

狮泉河

文艺队完成新疆、西藏交界的喀喇昆仑山巡回慰问演出任务后,开始南下向西藏阿里进军。

阿里属于西藏,平均海拔4000多米。进入藏区后,我们向见到的第一个藏民问路。随队翻译是维吾尔族,藏语也不是太熟,结果一句维吾尔语、一句藏语、一句汉语,叽里咕噜比画着说了半天,也没问清路,搞得大家笑声一片。

文艺队战士纷纷下车,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从没见过的藏族同袍,只见这人约40来岁,皮肤呈黑褐色,留着长辫子,穿着藏袍,一只胳膊露在外面,大家猜是男是女呢?

递去一支香烟,他抽了,可能是男的吧。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比划来比划去,感觉前进路线有点谱了。

军卡顺着藏民指的方向一直向南开,全是下坡路,车越开越快,不知道又翻过了几座山,突然看见远方山坡上好像有几个大字,军卡飞快开近山坡,逐渐看清是“毛主席万岁”。

原来是用白色石头在山坡上堆积的巨幅标语,估计有几十米高,特别雄伟壮观。这就是阿里地区专署所在地狮泉河的地标建筑吧!由于海拔低了1000多米,大家顿感呼吸舒畅、神清气爽!

狮泉河周边的部队比较多,所以阿里驻军安排文艺队在军分区大礼堂集中演出,晚上就睡在大礼堂的舞台上。

一天,军分区司务长说要改善伙食,请我们吃鲜鱼。当地藏民把鱼看作神,他们虽不吃鱼,但允许汉族人吃。

早上,司务长让司机开着军卡拉我们到狮泉河上游,这里河水只有几十厘米深,清澈见底。

他指着一道道河湾说,每个河湾都有鱼(高原鲑)。我们上前一看,果然河湾里游着一大群鱼,个个一尺来长,颜色黝黑。

他手脚麻利地把一套套雷管、导火索插入100克TNT炸药筒里,然后指挥我们把裤腿高挽到膝盖以上,顺着河道分散排开,然后用香烟点燃导火索,迅速扔到河湾里。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溅起十好几米高的水花,一条条黑鱼翻着肚子向下游漂来,我们不由地高喊:“快抓鱼呀!”大家手忙脚乱地抓住鱼就赶紧往岸上扔。

随后司务长又接连炸了几个河湾,很快就抓了一大堆鱼,估计得有300多条。我们兴高采烈地爬上岸,把鱼装

上军卡,满载而归返回驻地,美美地品尝了一顿鲜鱼。

虽然阿里高原的藏河黑鱼皮很厚,味道也比不上平原的鱼正宗,但能在海拔4000多米的阿里高原吃到自己炸的鱼,平添了军旅生涯的许多别样乐趣!

班公湖

8月中旬,文艺队从狮泉河出发,到了下一个慰问点——班公湖水上中队。

军卡开到班公湖边,大家不禁喜出望外,真没想到眼前完全是一派江南水乡情景,一望无际的平静湖水,隐约漂浮着雪山倒影。

班公湖畔零上10摄氏度左右,温和宜人,大家可以脱去冬装,改穿单衣了。文艺队不仅在这里顺利完成了慰问巡演任务,还和水上中队官兵进行了乒乓球、篮球、足球三项体育比赛。

水上中队自成立以来,从没和外人踢过足球赛。比赛时,虽谈不上什么技战术,可双方都踢得格外卖劲儿!不同寻常的是,大家还得悠着点劲儿,不能踢大脚,否则可能会把球踢到湖水中。

我上学时老家的母校十八中是天津有名的足球校,所以我自然是主力前锋,抢断、盘带、射门,一招一式,球艺娴熟,打进对方好几个球。水上中队长心服口服地说:“看出来,你是真踢过,我们甘拜下风!”

其实大家谁都没在意输赢,只是为了丰富边防文体生活,更好地扎根边防、保家卫国!

慰问活动结束后,水上中队特意调派两艘巡逻艇,让文艺队游览班公湖。那天,班公湖水面风平浪静,我们在高峡平湖乘坐陆军海战巡逻艇,仿佛海军飞船游弋巡航。

到了湖对岸,文艺队和水上中队集体合影留念。返航时,中队长指着湖中央一片墨黑色的湖水说,这里原是远古的海底最深处,由于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逐渐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但不知何因,这片海水没有退去,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班公湖。至今谁也不知道湖底究竞有多深,更不知道这儿最深的水下有什么,真是神秘莫测呀!

古格王国

告别了气候温和的班公湖,文艺队继续向扎达边防进军。据了解,中途可能要经过传说中的古格王国,大家都期待一睹王国尊容。

军卡开着开着,咦!怎么突然一马平川看不到一点儿山了呢?我们下车休息时,在军卡周围转了几百米,只见地上全都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

噢!这儿果然是远古的海底呀!大家兴致勃勃地欣赏一眼望不到边的“海底世界”,感觉自地球诞生后,仿佛我们是来此到访第一人。

军卡继续前开,忽然车速慢下来。啊!前方不知从哪几横空冒出来一条大峡谷,峡谷两侧几乎直上直下,好像刀劈斧砍一样,浑然天成。

格尔王国遗址

我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把心提到嗓子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军卡在大峡谷两侧盘旋。待爬上对岸,回头望去,惊得长叹,好险啊!天工造物竟然如此神奇奥妙!

再往前走,军卡开到了仰慕已久的古格王国。举目远望,只见崇山峻岭中耸立着一座土山,大约几百米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顺山坡修建的大大小小各样寺庙,与四周光秃秃的群山形成鲜明反差。

据阿里藏民传说,古格王国曾是一个藏族部落,始建于10世纪,原有1万多藏民,100多年前,英国人扛着洋枪洋炮侵略到此,藏民仅有土枪、长矛、大刀抵抗,英军把古格王国团团围了好几个月,最后切断了水源,攻入王国,把整个部落的藏民全杀光了。

此后,周围几百里便荒无人烟,如果不是我们文艺队到边防慰问途径此处,旁人很难找到古格王国遗址。

文艺队员接二连三跳下车,沿着崎岖的山坡向山上爬,漫山遍野空无一人,只见到处散落着好多锈迹斑斑的大刀、盾牌、破枪、铠甲、帽盔,感觉就好像来到了昨天刚打完仗的战场。

仔细端详那约一人来高的铠甲,原来是用牛筋穿铁片制作的。我好奇地穿上铠甲,头戴前出檐的高顶英军帽盔,左手持盾牌,右手挥舞大刀,总共好几十斤,笨重得很难行走,真不知100多年前的先人是怎么穿这样的铠甲打仗的?

我们三三两两地分散进入各个寺庙浏览,见到里面主要都是释迦牟尼等藏传佛像,还有些奇形怪状的神奇塑像,可惜都程度不同地遭受损坏。

除此之外,残垣断壁上画着五颜六色的壁画,内容大都是古代人游牧生活、婚丧嫁娶,以及十八层地狱、妖魔鬼怪等等,虽然时隔百余年,至今仍未褪色,由此可见先祖工艺之高超。

我和几个队友寻思,既然是王国,肯定有宫殿。我们找来找去,爬到山顶,看见一个1米来宽的山涧,一眼看不到底,我们毫不犹豫地奋力跳过去,见有个百十平米的干打垒四合院,估计是国王的朝圣宝地。

北面有一明两暗三间土房,中间屋堆着一个圆土台,大概是国王的“龙榻”吧。两侧屋子全空着,一无所有,也许是王后的宫殿。看来100多年前的国王生活远不如现代人幸福啊!真可谓:“惊叹古格老战场,披甲盾矛拼刀枪;将士幽魂今安在?残垣断壁梦荒凉!”(古格王国现已修缮,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里巡演

阿里高原是藏族牧区,先祖几千年来传下来的游牧生活,形成藏民逐水草而居、四季迁徙不定的自由分散格局。为宣传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师部让文艺队分成3个小分队深入各个牧区巡回宣传慰问演出。

临出发前,阿里地区专署特派藏族干部给我们讲述民族政策和注意事项,尊重藏民习俗、宗教信仰,保护僧俗权益,同时学习藏族日常用语。

为和藏族同胞打成一片,我们还特意锻炼做糌粑、吃生牛肉干,喝酥油奶茶、青稞酒。藏民的牛肉干既不煮也不烤,而是把牛肉切成片,洒上盐,挂在露天晒制而成。

我们的牙齿不如藏民坚硬,很难嚼碎,为和藏民打成一片,也只好夹生吞咽。

三支文艺小分队步行分赴阿里高原改则、扎达等县牧区,每到一处牧场,我们就用锣鼓和歌声聚拢当地藏民开展宣传演出。

天空是幕布、草地当舞台、展牌做背景,文艺队员满怀激情、高歌劲舞,虽然语言不通,但中华民族所有人都共同熟悉的歌舞和乐曲,把藏汉同胞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我们巡演到扎达县城时,突遇山洪暴发,全县干部总动员抗洪抢险,也才只有30多人。文艺小分队和边防驻军100多战士紧急出动,军民团结一起奋战,终于战胜了洪水。

文艺小分队到离边境最近的牧区巡演,跨越一个必经的独木险桥时,不小心把锣鼓掉落河中,随着一声惊喊,锣鼓被咆哮的藏河卷入水中,翻滚着向下游飞去,很快被险浪吞噬,估计是漂到印度去了。

在和藏民广泛接触中,我又了解到许多当年进藏先遣连的英雄事迹。1950年,进藏先遣连在李狄山率领下,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艰难险阻,跨越千里荒无人烟的雪山达坂,孤军深入,进驻阿里高原。

先遣连在给养断绝的困境中,掘地为穴、射猎为食、兽皮御寒。由于气候恶劣、缺医少药和营养不良,全连136人都得了严重的高山病:全身红肿、皮肤开裂、不能行走、心力衰竭,李狄山等63名英烈光荣牺牲。

为了铭记和颂扬进藏先遣连的英雄事迹,我不由地萌生出想写一个歌颂剧本的愿望,于是动笔写了进藏先遣连长率领骑兵勇闯昆仑山、浴血奋战、到改则同土司宗本打播比武等一些场景。

但因时间已到了9月份,文艺队必须下山回南疆师部接受新任务,剧本由此搁浅,留下遗憾。

李狄三

所幸中央电视台近几年连续播放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先遣连》《雪浴昆仑》三部电视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进藏先遣连壮烈英雄伟绩,刻骨铭心、名垂史册!终于帮我了却了萦绕近50年的夙愿!

(图片均选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温暖的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