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合痔术后排尿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排尿过程出现阻碍、不畅或无法排尿,症状多为尿路抑制表现,如排尿费力、尿间断、尿滴沥、尿不尽、尿线细等。
排尿障碍又称排尿困难,是混合痔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混合痔术后排尿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排尿过程出现阻碍、不畅或无法排尿,症状多为尿路抑制表现,如排尿费力、尿间断、尿滴沥、尿不尽、尿线细等。
排尿障碍严重者需留置尿管,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增加了因留置导尿带来的尿路感染风险,延缓了术后康复。
虽然随着手术方式、术后疼痛管理、心理辅导等医学技术的日渐进步,严重排尿障碍的发生率已经大幅度下降,但是仍有不少患者诉有自主排尿等待时间延长、排尿不通畅、排尿量减少、小腹胀痛等症状,在临床中不容忽视。
排尿障碍是混合痔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排尿等待时间长,排尿不通畅, 小腹胀痛等。
目前有许多方法可以治疗排尿障碍,其中诱导排尿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它包括听流水声、局部热敷、冲洗和按摩等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比较费时,而且效果也只是一般。
药物治疗虽取得一定疗效,但其不良反应较多,当排尿障碍严重到导致尿潴留时,采用直接导尿的方法虽然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痛苦,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尿路疼痛和尿路逆行感染。
近年来,中医在排尿障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穴位刺激除了能够疏通局部经脉、缓解疼痛并使膀胱气化功能正常外,还能够改善肛肠病术后盆腔神经功能、增强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力并缓解尿道括约肌的痉挛,从而有助于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
对于无症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混合痔的治疗以保守治疗原则为主,对于严重混合痔保守治疗效果不好或不适合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如痔疮切除术、吻合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痔疮动脉切除术等。
目前,混合痔手术治疗包含传统痔切除术与微创手术,外剥内扎术较为常见,此术式可保留肛垫,既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又能提高患者安全性。
传统的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法,即在传统结扎切除方法 的基础上,结扎直肠上血管分支,以减少术后大出血。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借提拉肛管黏膜压迫痔核静脉血管,术后,缝合线与吻合器相结合,可加速病人伤口愈合,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PPH术被临床广泛运用,它既能保持肛垫组织,又能将痔脱垂部位牵引至正常位置,通过切断痔核的血液供应,使其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术后的疼痛感,有利于术后恢复。
混合痔术后排尿障碍的原因主要包括精神因素、排尿习惯的改变、麻醉的影响、 术后疼痛、手术刺激、敷料压迫以及输液过多等。
如果患者不及时接受治疗,可能会导致膀胱过度膨胀,进而造成严重的逼尿肌 肉损伤或尿路逆行感染,甚至可能引发肾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术后排尿障碍的发生与手术类型、麻醉方式 以及患者的年龄和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麻醉尤其是椎管内麻醉对盆骶神经、会阴部和排尿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阻碍了排尿反射从而引起排尿障碍。
术后疼痛会影响腹肌收缩,还会引发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不同手术方式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会抑制排尿反射,使膀胱反应性降低。
此外,术中和术后液体输入过多过快也可能 导致膀胱张力减退,主要表现为膀胱充盈、小腹胀痛和无法自行排尿,这些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适。
引起混合痔术后排尿障碍的因素很多,包括单次腰麻后引起的排尿反射不敏感,会阴手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手术后排尿姿势的改变,过量补液以及精神和心理因素。
椎管内麻醉是术后排尿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手术完成后,麻醉药还未完全代谢,可能持续影响到膀胱和尿道周围的肌肉收缩,从而影响排尿功能,最终引起患者排尿困难或无法自行排尿。
此外术后麻醉药的残留 还可能影响神经传导,导致对膀胱和尿道的感知减弱或消失,进一步增加了排尿障碍的风险。
不同的手术方式可引发不同的手术创面,术中创面过大或累及会阴部以 及术者操作过于粗暴,肌肉过于牵拉都会引起术后的排尿困难或不适。
术后肛门敷料填压过紧,使支配肛门和会阴的神经受累,压迫前方尿道也会引起尿液排出困难。
预防术后排尿障碍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近年来,一种名为加速康复外科的创新理念和治疗康复模式在外科围 手术期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发展。
它不但冲破了长久以来外科治疗学的传统理念与原则,更挑战了传统的临床认知和技术规范,堪称临床医学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
在ERAS进程中融入传统康复技术,如针灸、推拿、中药、食疗、音乐疗法及运动疗法,可针对ERAS进程中各项需求进行主动干预,从而增强各项 进程的效果,势必能优化其进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ERAS。
在术中进程方面,通 过优化麻醉方式,在现行麻醉方式下用针刺来保护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调控创伤应激反应,最终减少麻醉手术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针刺不仅可以疏通局部经脉、缓解疼痛并使膀胱气化 功能正常,还能够改善肛肠病术后盆腔神经功能、增强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力并缓解 尿道括约肌的痉挛,从而有助于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
穴位刺激是预防和治疗术后排尿障碍的有效方法,目前其有效性已逐渐获得国际认可,相比行为干预、药物、神经电刺激等其他疗法,针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便捷的操作性和更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优势。
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针刺可以 促进肾、膀胱气化,恢复膀胱功能,针灸对膀胱功能的双向调节主要是通过调节控制膀胱尿道的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和抑制性来实现的。
具体来说,通过对兔子和猫的次髎穴进行针刺,可以观察到膀胱内压的增加,然而,当 一侧的骶髓背根神经被切断时,同侧的针灸效果不再存在,但对侧的针灸效果依然有效。
而当双侧的骶髓背根神经都被切断时,次髎的针灸效果则完全消失。
在去除部分膀胱副交感神经的兔子尿潴留模型中,连续一个月的电针刺激并未完全恢复膀胱压力、容量和残余尿量,这表明神经损伤后的尿潴留在短期内难以恢复。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针刺能够通过促进外周神经的修复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对膀胱的储尿和排尿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明白了针灸在调节膀胱功能方面的作用机制。
尽管针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整体恢复,但是目前国际上,并没有明确的 一标准规定穴位刺激的强度是多少,穴位的选择和配伍使用上也缺乏规范指导,特别是面对不同的手术上,如何选择穴位和刺激强度,成了临床医师要面对的问题。
在生理状态下,随着膀胱的不断充盈,膀胱内的压力会逐渐增大,当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会刺激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
这些兴奋冲动会沿着信号 路传导至脊髓中枢、大脑皮层和脑干,从 而产生尿意,随后,这些信号会再次沿着信号通路传导至膀胱,促使逼尿肌收缩和 尿道括约肌舒张。
当膀胱内的压力大于尿道的阻力时,尿液就会流出,然而,如果逼尿肌无力、神经传导受阻或肌肉协调出现障碍,都可能导致排尿困难。
排尿反射的神经通路主要涉及到骶丛神经,其中的排尿中枢起着关键作用,次髎穴下分布有 支配盆腔脏器的骶神经,对其进行针刺治疗能够激活与排尿相关的传入和传出神经。
此外,针刺还可以通过传入神经元将刺激传导至高级中枢,激发逼尿肌和膀胱内括约肌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从而建立并完成排尿反射。
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理论假说被提出和发现,例如目前备受关注的尿路上皮源性机制,这种机制通过解释膀胱黏膜机械和化学异常感受的可能性,为探讨针刺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排尿障碍是混合痔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其诱发的不适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快速康复,混合痔术后引起的排尿障碍影响因素较多,机制也较为复杂。
穴位刺激可疏通经脉、缓解疼痛、助膀胱气化、调节周围和中枢神经功能、增强膀胱平滑肌收缩力以及缓解尿道括约肌痉挛等多重功效,因此能够有效改善混合痔术后排尿障碍。
鉴于穴位刺激对混合痔术后排尿障碍具有确切的疗效和明确的机制,建议在混合痔围术期中广泛推广使用。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