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与终端市场需求分化的双重压力下,半导体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全球晶圆代工行业正进入重组期,人事变动频发,并购传闻不断。与此同时,先进制程技术发展加速,2纳米芯片有望于今年实现量产或试产,预示着半导体技术将迎来新纪元。
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编译自trendforce
半导体技术将迎来新纪元。
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与终端市场需求分化的双重压力下,半导体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全球晶圆代工行业正进入重组期,人事变动频发,并购传闻不断。与此同时,先进制程技术发展加速,2纳米芯片有望于今年实现量产或试产,预示着半导体技术将迎来新纪元。
三星重组晶圆代工部门,增强HBM竞争力
据报道,由于三星电子内部围绕“人员增加”的分歧,三星机构部门已决定将部分人员从晶圆代工(半导体代工)部门调往高带宽存储器(HBM)业务。随着HBM业务的萎缩,下一代HBM的开发迫切需要人员输血,但晶圆代工部门内部“人员流失”的担忧也不容忽视,这加深了人们对三星半导体部门的担忧。
据业界10日报道,三星电子晶圆代工部门曾试图单独选拔和调动那些即使转入HBM业务也能确保量产顺利进行的人才。然而,需要能够立即投入HBM4(第六代HBM)等下一代产品开发和量产的“精英人才”的存储器制造技术中心拒绝了这一请求,从而引发了令人意外的公开招聘。
三星电子的机构部门陷入了困境,因为它不仅被SK海力士超越,而且在HBM3E(第五代HBM)市场上长期位居第三的美光也将其超越。美光紧随SK海力士之后进入了NVIDIA的HBM3E供应链,并且由于收到的NVIDIA订单量超出预期,产能大幅扩张。鉴于三星电子甚至尚未通过HBM3E质量测试,其在HBM3E市场上的结构性优势已被削弱。
三星电子再次遭遇挫折,将其在 DRAM 市场的龙头地位拱手让给了 SK 海力士。市场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SK 海力士在 DRAM 市场的份额为 36%,而三星电子则以 34% 的份额位居第二。就在一年前,SK 海力士的市场份额还落后三星电子 10 个百分点以上,但凭借其在 HBM 市场的优势,SK 海力士已经超越了三星电子。
三星电子决心在HBM4上不遗余力,避免重蹈HBM3E的覆辙。HBM4将代工工艺应用于“逻辑芯片”,而逻辑芯片在HBM的运行和处理中扮演着“大脑”的角色。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显著提升逻辑芯片的性能,还能实现定制化的HBM生产,以满足客户对设计资产(IP)和应用的需求。与SK海力士和美光不同,三星电子拥有代工加工能力,这使其成为其优势领域。这也是三星电子致力于将熟练的代工人员转移到HBM业务的原因。
两起并购传闻引发行业关注,晶圆代工或迎整合潮
媒体报道指出,晶圆代工领域近期传出两起重大并购动向。其一,格芯(GlobalFoundries)与联华电子(UMC)被曝正就潜在合并进行初步磋商,旨在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以增强与台积电的竞争力。其二,英特尔与台积电据称已就合资运营美国芯片工厂达成初步共识,或通过技术与产能协同强化本土制造能力。
尽管相关企业均未对传闻发表正式评论,但市场对此反应热烈。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战略合作正成为晶圆代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半导体制造成本持续攀升且研发周期不断拉长,企业通过合并或结盟分摊资本开支、降低技术风险的需求日益迫切。此类深度合作或将重构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的竞争版图,推动行业从分散竞争向头部集中化演进。
2纳米制程加速落地 半导体技术迈入新阶段
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算力需求推动下,全球晶圆代工厂正加速推进先进制程与封装技术的突破。作为下一代关键节点,2纳米工艺研发近期取得显著进展,商业化进程超出预期。
台积电已宣布自2025年4月1日起开放2纳米晶圆接单,苹果、高通、联发科成为首批客户。原定于2025年下半年启动的量产计划因市场需求激增提前至上半年实施。其N2制程技术相较前代工艺实现性能提升15%、功耗优化30%、晶体管密度增加15%,将为AI推理芯片与超级计算机提供更高能效支持。
三星虽在调整晶圆代工部门人力配置,但仍持续推进2纳米技术开发。其规划中的Exynos 2600芯片计划于2025年5月启动原型生产,目标成为全球首款量产的2纳米移动处理器,采用GAA架构与背面供电技术以提升能效表现。
日本Rapidus公司亦加入2纳米竞赛,计划2027年实现量产。其位于北海道的试验产线已于2024年4月1日部分启用,预计全产线将在当月完成调试,并于7月中旬向客户提供样品。据悉,该公司已与苹果、谷歌等40-50家潜在客户建立联系,布局全球市场。
分析认为,2纳米工艺的商业化将推动半导体技术向更精密制造迈进,为AI、高性能计算及物联网等领域注入创新动能。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共振下,全球半导体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