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同样是鲅鱼,渤海湾的为啥与众不同?真相来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18:48 4

摘要: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在海鲜摊位前闲逛,正巧瞧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大娘在那精心挑选鲅鱼。我这爱跟老年人唠嗑的性子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赶忙凑了过去,跟大娘有一搭没一搭地唠着。

在胶东半岛这片土地上,三面环海,北临渤海,东临黄海,岁月悠悠,孕育出了灿烂的胶东鱼文化。

图1:鲅鱼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在海鲜摊位前闲逛,正巧瞧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大娘在那精心挑选鲅鱼。我这爱跟老年人唠嗑的性子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赶忙凑了过去,跟大娘有一搭没一搭地唠着。

要说我这爱唠嗑的习惯,那可是打小就养成的了。小时候在村里,只要瞅见老人们悠闲地坐在小马扎上,靠着墙根,舒舒服服地晒着太阳,我要是时间不赶,那准得凑过去,乖乖当个忠实听众,听老人们唠唠嗑。

图2:白鲢

老人们那慢声细语,就好像有一种魔力,能让时光都变得悠长又惬意。他们嘴里念叨着村子的发展变迁,那些个村里曾经发生的农家琐碎事儿,还有真真假假、纷纷扰扰的野史传说,可有意思啦,不过真假就得自个儿去分辨咯。

常常是老人们瞧见炊烟袅袅升起,便拿起小马扎起身回家烧火做饭了,我却还坐在原地,回味着那些有趣的故事呢。

图3:背靠背

尤其是冬季的农闲时节,我们老王家那可是热闹得很。老爷爷生了6个儿子,家族就跟那枝繁叶茂的大树似的,开枝散叶,子孙繁衍,香火鼎盛。

父亲这边的叔伯侄子、侄女可不少,母亲性子又温顺,用招远南乡的方言说,那就是“不呲牙”的好性子,特讨人喜欢,所以左邻右舍、本村的子侄辈们,忙完了手头的活儿,都爱跑来唠嗑。

图4:虾爬子

外面大雪飘飘的日子里,家里唠嗑的都能分好几桌呢。炕上那一桌,是母亲带着左邻右舍家的女性成员,坐在暖乎乎的炕上,家长里短说得那叫一个热乎。

炕下这一桌,大多是当家的大老爷们,讲的多是村里的野史啥的。我就爱扎堆在炕下这桌,虽说这炕下可不太受欢迎,毕竟地下冻脚,可我哪顾得上这些,找个小马扎或者小板凳一坐,有时候挤得落脚地儿都没了,我就干脆坐到炕间的灶口那儿去。

为啥呢?晚上烧火后,灶口有余烬,还带着火星呢,暖和得很。胶东农村过去的老宅子,一进门是灶间,左拐就是炕间,他们在炕下唠,我在灶间也不妨碍听故事。

图5:白链

就是那些大人们抽着劣质旱烟,呛得我直咳嗽,可我还是舍不得走,悄悄打开点门缝,让凉风灌进来换换空气,就为了接着听那些玄妙的故事,听得我一愣一愣的,那些故事,能在我脑海里盘桓好久好久。

这不,凑到大娘跟前唠鲅鱼,大娘瞅了瞅手里的鲅鱼,跟我说:“这可不是咱渤海湾的鲅鱼呀。”我一听,好奇心就上来了,赶忙问:“大娘,这有啥特征能看出来呀?”

图6:鲅鱼

大娘笑着说:“咱渤海湾的鲅鱼呀,脊背可是带着墨绿色的,你看这鲅鱼,没有那颜色,肯定是从别的地方运过来的呗。”我这心里就更纳闷了,同样是鲅鱼,咋胶东半岛的鲅鱼还会有不同颜色呢?

大娘常年买海鲜,那可是懂行的很呐,她跟我解释说,鲅鱼之所以呈现出绿色,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大量的叶绿素。

这叶绿素,是从鱼体内的浮游植物中吸收来的,还能帮着鱼体进行光合作用,维持它们的生命活动。

图7:炖鲅鱼

而且鲅鱼身体的绿色,和它们的生存环境有关,渤海湾那地方,盐分均衡、水质纯净,还富含浮游微生物资源,在那儿捕获的鲅鱼,脊背上就会带着微微的绿色呢。

还有另一种说法也挺有意思,说是鲅鱼背上的绿色,其实是它们的伪装色。当来自于空中的猎手俯冲而下,那绿色的鱼背和海水的颜色差不多,很难被发现,鲅鱼这小心机也是够巧妙的啦。

图8:红烧鱼

大娘还说,渤海湾的鲅鱼包饺子,那味道别提多鲜美了。为啥渤海湾的海鲜都这么好吃呢?这可多亏了那独特的自然环境,还有缓慢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

渤海湾海水温差比较大,海底礁石又多,水温低,水中的生物长得慢,就在体内慢慢积累了好多像氨基酸、多糖这类的鲜味物质,所以就有了那独特的风味。

也正因如此,渤海湾捕的鲅鱼,价位可比外地来的鲅鱼要适当高一些。每年五一还会封海,所以从现在到五一前后这段时间,那可正是吃鲅鱼的好时候。

图9:鲅鱼水饺

大娘买的鲅鱼是25块九一斤,照大娘的说法,本地的鲅鱼差不多得30左右一斤呢。我这心里就琢磨着,不知道有没有老渔民能出来指点指点,真的是这么回事吗?这渤海湾的鲅鱼,还真是藏着不少有趣的秘密。

来源:家在南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