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散文:姐夫的“遗物”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1 18:38 5

摘要:办完姐夫丧事的第二天,家人们清理姐夫的遗物时,大姐眼里噙着泪花对我说:“你姐夫有一个紫色的小木盒,在厢房大板柜里藏着呢!小木盒里可能装的有大队、公社和县里发的奖状、证书、纪念章啥的。”我赶忙跑进多年不住人、只放一些杂物的老厢房,从大板柜里找到了那个紫色的“小木

姐夫是一个本本分分、地地道道、吃苦耐劳、为人实诚的庄稼人。不幸的是,前年因突发“心脏病”,刚七十出头就离开了人世。

办完姐夫丧事的第二天,家人们清理姐夫的遗物时,大姐眼里噙着泪花对我说:“你姐夫有一个紫色的小木盒,在厢房大板柜里藏着呢!小木盒里可能装的有大队、公社和县里发的奖状、证书、纪念章啥的。”我赶忙跑进多年不住人、只放一些杂物的老厢房,从大板柜里找到了那个紫色的“小木盒”。打开一看,和姐姐说的一样,奖状有十多张、荣誉证书有八九个、纪念章有四五个,还有一个发黄的信封。但信封皮上印着一行标准字体---人民解放军某部xxx信箱,这可能是当年这支部队的“代号”吧!我把信纸抽出来一看,顿时一股热流涌上心头。原来还是一位常年驻防边疆的解放军战士专门给姐夫的来信。信中是这样写的:

“伯伯,我是一位常年守卫在祖国边疆的东北籍战士。当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您种田不相信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受到‘老天爷’的无情惩罚,夏收的小麦比左邻右舍减产一半以上的消息后,心里忐忑不安。为了弥补伯伯在生产上的‘遗憾’,今后对党的政策充满信心,来年争取获得好收成,以丰补歉,回报党中央,我把平时节省的15元钱给您汇去……”信的尾部没有署名,只有“1990年8月1日”。这显然是“八一”建军纪念日那天寄来的。这封信只占了半页纸。虽然话不多,但言简意赅、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字里行间充满了“军民一家亲”的浓浓深情。也不难看出,这位解放军战士是个不简单的“文化军人”。

姐夫做梦都没有想到,党报传播的神奇作用。自《人民日报》以姐夫为典型,于1990年7月10日在二版刊发了我写的新闻特写《一个庄稼汉的懊悔》以后,姐夫收到了不少来自四面八方的“鼓励书信”,基本都是给他“打气”的内容,让他安心种田,坚信党的农村政策不会变。一时间,姐夫成了远闻名的“反面典型”。但村里和街坊都知道姐夫不是那种“奸鬼流滑”的人,是“土命人信实”那拨儿的。所以,当时的村干部和一些与姐夫平时要好的人见面就刺激:“你真行啊?都上人民日报了,老少爷们要都像你那样给个棒槌就认真,那还有好果子吃喽?面对这些善心善意的“忠告”和“提醒”,姐夫总是羞愧地红着脸膛,不吭声地随着笑,但他心里咬牙,在生产上暗暗憋足了劲儿。

其实,姐夫一辈子就是靠“种地吃饭”的庄稼人,而且勤俭持家,只知道埋头过日子,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主儿”。自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姐夫经营的6亩地,年年产量每亩都超过千斤以上,连续多年被镇、县授予“粮食状元”和“农业先进生产者”。加之姐夫在村里为人实在,善于助人,左右邻舍和乡亲们有个大事小情、矛盾纠纷,都愿意找到姐夫来帮忙协调解决。姐夫在村里人缘特好,口碑一流,群众威信很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事事难以预料。不知姐夫中了哪股子邪风“自作聪明”起来。那年国庆节前后,正处在收秋种麦的“节骨眼”上,姐夫不知从哪里“捞”到了“小道消息”,说是开春所有承包的土地都要重新调整地块,农村经济政策也要改章程。所以,他信以为真,藏了个“心眼”。看见别人家风风火火地抢购化肥、种子、农药、薄膜等生产资料,姐夫却胸有成竹地“按兵不动”。急得姐姐一连“催”了他好几次,他才硬着头皮去镇上买回了4袋普通化肥。小麦播种的时候,他象征性地撒了撒“胡椒面”,担心“肥水流到外人田”。没像其他农户那样,用足用好底肥。结果,姐夫家的麦子一出土就显得发“黄”,不象别人家长得那样苗全苗壮。开春小麦返青的时候,姐夫家的小麦也没有像往年如同草坪那样分蘖得厚实喜人。俗话说:播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姐夫自知播种耍了“滑”,想从“管理”上“挽回”一点儿,但由于播种没有打好基础,夏收时,6亩麦子只打了2400斤,平均每亩才400斤。而家家户户每亩都在800斤以上,有的“冒尖户”每亩达到了千斤。你说,姐夫他咋不后悔呢?

也巧,因为每年夏收我都要赶回农村老家“忙活”几天,看到姐夫一家闷闷不乐,我知道姐夫是听信了“小道消息”,上了谣传的“当”,吃了小气的“亏”。但我见到他时,并没有“嘲讽”他,“刺激”他,而且向他耐心宣传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不会变,土地承包也会延长年限,可以踏踏实实地“安心种粮”。姐夫手托着下巴频频点头,看得出,他很喜欢我实打实地对他宣传开导。

回到市里以后,我心情备感忧虑的是,“小道消息”真是害死老实善良的庄稼人啊!于是,我以姐夫为“典型”,连夜给新华社赶写了一篇600多字的新闻小特写:《一个庄稼汉的懊悔》,新华社于1990年7月8日播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在7月10日的二版“圈边”刊登。后来,还被新华社评为优秀新闻作品。记得评委们是这样点评的:此篇小通讯是“小镜头”,“大容量”;写的是一个庄稼汉的懊悔,教育的是全国9亿农民;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有社会感染力。

就是因为这篇《小特写》,通过国家主流媒体的传播,才有了开头边疆小战士来信的一幕。小战士的来信,姐夫一直像“宝贝”那样暗暗珍藏着。每当他在生产生活上遇到“不顺”的事情,都要打开小木盒看一看那边疆小战士的来信。

来源:清风官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