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雪的童年是在北京西城区的胡同里度过的,那里窄窄的巷弄间仿佛藏着老北京的记忆。她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家里住的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父亲是抗美援朝战场上走下来的英雄。家里还有一张老照片,父亲穿着军装站在队列前,挺胸抬头,旁边摆着部队发的荣誉证书。
军旅世家的倔强少女
剧雪的童年是在北京西城区的胡同里度过的,那里窄窄的巷弄间仿佛藏着老北京的记忆。她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家里住的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父亲是抗美援朝战场上走下来的英雄。家里还有一张老照片,父亲穿着军装站在队列前,挺胸抬头,旁边摆着部队发的荣誉证书。
在她小时候,家里常有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父亲一有空就坐在那个有些旧了的藤椅上,拿着一杯茶,给她讲当年的军旅经历。剧雪就坐在旁边的木地板上,膝盖并拢,手托着下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父亲,听得入了神。
与此同时,母亲的声音从厨房或者院子里飘过来,她是那种嗓音柔和的人,年轻时在地方上的文艺队唱过歌,家里干活的时候总爱哼几句老曲子,旋律轻快又带着点怀旧的味道。母亲还会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轻轻晃动身体,像是在跳一支没人看见的舞。剧雪有时候会跟着哼几句,甚至学着母亲的样子在屋里转两圈。
到了上学的时候,剧雪在学校里就成了文艺活动的常客。老师们组织话剧或者合唱比赛,她从不缺席,无论是演个小角色还是领唱一首歌,她都特别认真。她的嗓子不算特别出色,但站姿端正,动作流畅,台下的人总能一眼就注意到她。同学里有人开玩笑,说她像个“小兵”,因为她走路的样子总带着点父亲的影子,可她从来不觉得这是什么坏事,反而挺喜欢这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到了十七岁那年,剧雪和几个同学约好了一块儿去北京电影制片厂凑热闹,当时也没什么正经计划,就是听说那儿在拍电影,想去开开眼界。她们穿着统一的校服,头上还梳着麻花辫,蹑手蹑脚地从侧门溜了进去。剧雪跟同学挤在一个角落,半蹲着身子,眼睛却盯着不远处的拍摄现场看个不停。那里搭了个简单的布景,几盏大灯打得人睁不开眼,导演王秉承正皱着眉跟人商量着什么。他那会儿正在筹备《父与子》,一部后来挺有名的喜剧片,眼下却因为缺个合适的小角色犯了难。
就在这时候,王秉承的目光扫了过来,正好落在了剧雪身上。她当时还想往后缩一缩,可已经来不及了。导演盯着她看了一会儿,挥手把她叫了过去。她迈着有点僵硬的步子走过去,麻花辫在肩膀上晃来晃去,整个人显得青涩又局促。
王秉承没多废话,上下打量了她几眼,就点了下头,让她站到镜头前试试。她被领到片场中央,旁边站着陈佩斯和陈强,这两位可是当时的大腕,名字在电影圈里响当当。她站在那儿,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灯光晃得她眼花,但还是按照导演的指示完成了那场戏。拍完之后,周围的人鼓了掌,有人还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了句“不错”。到了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坐在书桌前,手里的笔停了好几下,最后还是在表格上写下了“上海戏剧学院”。
意外触电,梦想启航
剧雪刚踏进校园,就凭借出色的外形和天赋被同学称为“幸运儿”。大二那年,她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角色——在电影《百变神偷》中饰演夏嘉慧。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充满变数的故事,剧雪在其中展现了初露锋芒的表演能力,她将夏嘉慧的灵动与坚韧刻画得恰到好处,赢得了导演和观众的注意。
次年,她又接到《出嫁女》的邀约,与资深演员陶慧敏搭档出演。剧雪用细腻的演技诠释了角色的情感层次,与陶慧敏的对手戏流畅自然。当时,她的同学们还在教室里埋头钻研表演理论,分析台词与肢体语言的搭配,而剧雪已走出校门,踏入真正的片场。
她加入了《烈火金钢》剧组,与宋春丽和葛优这样的实力派演员同台。这部影片改编自经典文学,剧雪在其中扮演一个配角。她从这些前辈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比如如何在镜头前控制表情,如何通过细微动作传递情绪。
更令人瞩目的是,她在校期间便获得了空政话剧团的编制。空政话剧团隶属空军政治部,成员多为军旅背景的演员,剧雪在这里接受了严格的表演训练,参与了多部军旅题材剧目演出。她学会了如何在舞台上站稳,如何用声音和动作抓住观众,这些经验成为她日后发展的基石。
银幕伉俪,现实主义的光影
剧雪在演艺圈真正站稳脚跟,离不开她与导演何群长达十年的合作。他们的合作始于九十年代初,第一部重要作品是《消失的女人》。剧雪在片中饰演一位挣扎在犯罪边缘的母亲,她通过眼神和肢体的细微变化,将角色的绝望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他们推出了《凤凰琴》,剧雪化身一位乡村教师,坚守教育岗位。这部影片后来成为九十年代的经典,剧雪的表演也广受好评。随后,她与何群又合作了《混在北京》和《女子戒毒所》。前者讲述城市打工者的生活,剧雪饰演一个为生存奔波的女子,她的表演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深入戒毒所的现实,她通过角色的沉默与爆发,传递出深刻的社会意义。
2003年,他们的合作达到巅峰,央视播出的《朱元璋》让剧雪迎来了事业的高光时刻。她饰演马皇后,一个在历史中以贤德著称的女性。导演冯小宁曾特别提到她在片中端茶时手指微颤的细节,这一动作精准捕捉了马皇后病重却仍操持后宫的状态,使角色从史书中鲜活地走了出来。这部剧播出后,剧雪收获了飞天奖,业界对她的表演一致称赞。
荣誉背后也伴随着争议,有人质疑她是“靠导演丈夫上位”。面对流言,她仅以“角色会替我说话”作为回应。事实上,她早在1994年就凭借冯小刚执导的《永失我爱》获得金鸡奖最佳女配角。那部影片讲述了一段关于失去与救赎的故事,剧雪在其中饰演一个情感复杂的配角,她的表演既有爆发力又有层次感,获奖时她与何群的婚姻尚未开始。
舞台上的虔诚,角色里的求真
千禧年之后,剧雪与何群的婚姻结束,她将精力转向话剧舞台。她接下赖声川执导的《海鸥》,在首都剧场出演阿尔卡津娜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出自契诃夫名剧,剧雪通过每一个转身和动作,将伯爵夫人的傲慢与脆弱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7年,她在静安现代戏剧谷获“年度最佳女演员”奖,手握奖杯时,她引用契诃夫的台词:“我们要继续演下去,不是为掌声,而是为那些必须被讲述的故事。”这句致谢道出了她对舞台的坚持。她随后担任《最后的讲座》的制片人,这部话剧改编自真实故事,讲述一位教授的生命感悟。
剧雪不仅参演,还负责组织巡演,尽管票房不佳,她仍带领剧组走遍三十余城。她相信这部剧的价值在于传递信念,因此坚持将它带给更多观众。她对角色的钻研同样令人叹服。拍摄《中国女法官》时,她在基层法院实习三个月,跟随书记员整理案卷,旁听庭审,观察法官的言行举止。
她在片中饰演姜尉华法官,宣判时特有的停顿节奏,来自一次庭审中一位老法官的习惯;在一场调解戏中,她自然说出“婚姻不是合同违约”,这句话出自记录员的手记。这些细节让她的表演充满真实感。她还将这种态度带入《灿烂的季节》,亲自带领年轻演员走访七所福利院,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
公益路上的‘剧妈妈’
年过五十六的剧雪将目光投向公益事业,频繁出现在听障儿童艺术团的活动现场。她担任手语指导,耐心教孩子们用手势表达情感,帮助他们排练节目。她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他们的演出视频被她存在手机里。
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她是否遗憾无子女,她笑着展示这些视频,提到孩子们喊她“剧妈妈”时的眼神。她在生活中保持晨跑习惯,每天清晨沿着固定路线慢跑,这让她维持了健康的身体状态。影迷偶尔在街头认出她,她会停下来聊几句新上映的话剧,分享对剧本的看法。
去年冬天,她出现在国家大剧院后台,手捧保温杯,与年轻演员讨论《雷雨》中侍萍的塑造。她们围绕角色的台词与动作展开交流,玻璃窗上的呵气模糊了视线,但她的眼睛依然清亮。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痕迹,却未减她对艺术的热爱。她用公益延续了表演的意义,那些听障儿童的笑容成为她新的动力。
参考资料:[1]潘宝昌.剧雪爱的代价[J].英才,2000(3):100-101
来源:孔甲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