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份的第一周,小米汽车周销量达到5100辆。这个数字放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足以让任何新势力眼红。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各大社交平台竟然出现这样的评论:“小米汽车销量断崖式下跌”“雷军造车神话破灭”,仿佛5100台不是成绩而是耻辱柱。
4月份的第一周,小米汽车周销量达到5100辆。这个数字放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足以让任何新势力眼红。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各大社交平台竟然出现这样的评论:“小米汽车销量断崖式下跌”“雷军造车神话破灭”,仿佛5100台不是成绩而是耻辱柱。
这种认知错位源于双重标准,当特斯拉单周卖出8000台被称作“强势复苏”,问界周销4800台被赞“稳中向好”,轮到小米时却成了“跌入谷底”。某车圈博主在直播中道破玄机:“小米造车的原罪在于流量太大,5100台放在别人身上是惊喜,放它身上就是不及格。”更值得玩味的是数据对比:同价位区间(20-30万元)的纯电轿跑中,周销量超过5000辆的屈指可数,除了特斯拉以外,应该找不到第三家了.
一、交通事故和周销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这场舆论风暴的引爆点,是3月底的一场交通事故。在这场交通事故中有三位女孩遭遇不幸,这让很多网友对小米汽车的质量和智驾产生怀疑。但更深层的矛盾藏在数据曲线里,翻开小米汽车的销量走势图,3月的周销量曾冲上7800台峰值,但到了4月第一周就跌至5100台了。这种规律性下滑被刻意解读为“后劲不足”,却没人提及两个关键事实:周销量不能反映汽车交付量的真实情况,且小米工厂正进行产线升级导致产能阶段性收缩,这就像盯着体重秤上浮动0.5公斤就喊“胖成猪”,这种评判显然有失公允。
二、破除偏见:23万价位段的独孤求败
把视角拉回产品本身,小米SU7的含金量远超舆论场的喧嚣。在25万级纯电轿跑市场,其周销5100台相当于每天卖出729台,这个速度比特斯拉Model 3上市首年快了43%。更硬核的是用户画像:35岁以下消费者占比78%,一线城市用户达61%,本科以上学历者占84%——这三个数据组合在一起,勾勒出真正的“未来消费主力军”。
产品力才是最好的反击武器,对比同级车型,小米SU7的800V高压平台、871km续航、2.78秒零百加速等参数全面领先,智能座舱的交互流畅度甚至超过贵10万的友商汽车。至于被诟病的“质量门”,第三方数据显示,小米SU7的千台故障率仅为0.7,低于行业平均的1.2。在某车帝的冬季测试中,其低温续航达成率81%,把一众合资品牌甩在身后。那些喊着“工业LJ”的人,可能连实车都没摸过。
三、写在最后
回看这场舆论闹剧,本质是创新者必须经历的“成人礼”。就像2011年小米手机1代发布时,1999元的定价被嘲讽“肯定偷工减料”,结果却改写了我国智能手机产业格局。如今汽车行业重演历史,只不过攻击火力从“山寨”变成了“不安全”“没技术”。
值得警惕的是双标背后的产业焦虑,当我国品牌在燃油车时代被合资车企压制数十年,如今终于在新能源赛道实现反超,某些势力自然要拼命维护旧秩序。但时间终会证明,靠抹黑对手得来的市场份额,远不如用产品征服用户来得稳固。
北京小米科技园里,雷军办公桌上的车模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或许这次小米汽车的交通事故会是小米智驾能力全面提升的契机,也会是小米汽车销量低迷后的蛰伏。正如雷军的讲的那样:小米的正业就是走米粉喜欢的产品,有这种觉悟的企业,它们做出来的产品质量有保障,不会让米粉寒心。
来源:汽车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