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之声”4月9日援引德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的观点称,特朗普政府再次上调对华关税,中美贸易冲突进入新阶段。由于北京为这种局面已未雨绸缪很多年,因此中国人比美国人更能耐受这场冲突。
面对美国政府的关税霸凌,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方奋起反击。
据《环球时报》报道,“德国之声”4月9日援引德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的观点称,特朗普政府再次上调对华关税,中美贸易冲突进入新阶段。由于北京为这种局面已未雨绸缪很多年,因此中国人比美国人更能耐受这场冲突。
“中国比美国更有韧性”
当地时间4月8日晚间,德国特里尔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海尔曼(Sebastian Heilmann)在德意志电台(deutschlandfunk)播出的采访中指出,作为全球两个最重要的经济体,中国没有屈服于美国的关税“大棒”。
在他看来,中美相互加码关税,中国很有可能是更有韧性的一方。特朗普最终可能不得不采取另一种立场。
“很明显,中国人可以在这场冲突中坚持更长时间。他们多年来一直在为此做准备,过去五年里不断强化供应链的自主性。他们在很多领域不再依赖美国人。”海尔曼说。
海尔曼举例道,如果美国的农产品被完全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这会打击特朗普的核心选民,他们仍指望中国市场。
海尔曼认为,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不承认美国单边改写国际规则的权力,符合中国以及欧盟的利益。
谈及美国关税“乱拳”带来的破坏,海尔曼指出,人们所熟知的开放国际经济体系正在破裂。原本庞大、开放的国际分工体系、高度复杂的供应链都被切断。如何重组完全是未知数。他呼吁世界各国努力扩大内需,以弥补出口下滑所带来的损失。
海尔曼现年60岁,是德国政治学家和汉学家,曾任柏林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海尔曼也是半官方的中德对话论坛的15位德国代表之一,拥有多年为德国和欧洲政策制定者及企业领袖提供政策咨询的经验。
“中国的工具箱已扩充”
在德国学界,海尔曼的声音并不孤单。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马克斯·曾格莱因4月10日在接受德国电视台采访时指出,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正处于螺旋升级的第一阶段。中国虽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但已为此次升级做好了准备,并相应调整了其产业和经济政策。
曾格莱因留意到,中国这次的反应与特朗普第一届政府实施惩罚性关税政策时的反应截然不同,凸显出北京对特朗普相对强硬的立场。
“这并不奇怪。”曾格莱因指出,一方面,中国消费者消费的大多数商品都是中国本土生产的。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陷入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过去五年间,中国在这方面的“工具箱”已大幅扩充。这与美国甚至欧洲的情况完全不同。
展望事态后续发展,曾格莱因认为,中国不会主动升级局势,美国的政策会在多大程度上将自身推向边缘,仍待观察。美国给自身带来的经济和外交损害,可能会比对中国造成的损害更大。
“比美国更可靠稳定的长期伙伴”
在大洋彼岸,一些美国学者也就“关税战”背后的中国经济韧性和政策稳定性发表见解。
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指出,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决定,是蓄意损害中国经济之举。这源于美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政策思维,即把中国视为“必须遏制的对手”。
现实情况是,美国市场“对中国出口的战略重要性已大不如前”,这削弱了华盛顿自认为对北京的影响力。同时,中国与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贸易关系持续拓展。
萨克斯强调,尽管面临外部挑战,中国仍朝着更大程度的经济自主方向迈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等关键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对全球绿色和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美国应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仅对中国有利,对美国和整个世界同样有益。
“特朗普让美国陷入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近日感叹。
“如今,我们的许多盟友可能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与我们联手对抗中国。相反,他们可能会将中国视为比我们更可靠、更稳定的长期合作伙伴。”弗里德曼写道。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来源:环球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