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阿迪契、安妮·泰勒推出新作,体育写作为何长盛不衰|3月世界文学热点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19:41 1

摘要:3月,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安妮·泰勒、凯伦·罗舒推出小说新作,期刊讨论了为何在文学传统中,体育写作长盛不衰的故事,“体育写作是一种高尚的文学形式,那些被记录的巅峰对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更有价值。”

月末月初,我们纵览近一个月内全球文学期刊聚焦的话题,遴选其中有趣、新颖、观点介绍给大家。

3月,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安妮·泰勒、凯伦·罗舒推出小说新作,期刊讨论了为何在文学传统中,体育写作长盛不衰的故事,“体育写作是一种高尚的文学形式,那些被记录的巅峰对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更有价值。”

《每日邮报》

阿迪契推出新作

在经历了十二年的小说出版空窗期后,尼日利亚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于3月推出新作《梦想计数》(Dream Count)。2013年,阿迪契的小说《美国佬》(Americanah)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全球销量高达两百万册。

在新作中,阿迪契塑造了四个女性角色,她们的故事相互关联,构成了全书情节。阿迪契在后记中写道,四个主要人物之一的Kadiatou的故事灵感来自一桩真实案件——2011年5月,Nafissatou Diallo指控法国经济学家Dominique Strauss-Kahn在她担任管家的纽约酒店对她进行性侵。早在2011年12月,阿迪契就报道过这一案件,而在新作中,阿迪契以Diallo为原型,塑造了Kadiatou这一饱受压迫但精力充沛、没有受到足够教育却充满智慧的人物。在《梦想计数》中,阿迪契注重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比如,遭到酒店袭击后,Kadiatou在医院里惊恐地得知她必须交出工作服作为证据——“她有两套制服,但这仍旧让她感觉像是一种损失,一种失败。”后来,当她收到一个装有牙膏、肥皂和除臭剂的小袋子时,她感到很尴尬,“就好像她因为遭受侵犯而得到了奖励。”

除了Kadiatou,《梦想计数》中的其余三个主角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富裕的尼日利亚女性。与Kadiatou不同,这些女性来自全球各地,她们在拉各斯、纽约和伦敦都生活得同样自在。在《每日邮报》看来,尽管这三个人物也经历了自身梦想的幻灭,但她们的处境要优于Kadiatou,因此,将她们与Kadiatou的故事并置削弱了这本小说的力量。此外,故事中设置了三位成功女性为Kadiatou提供帮助的情节,这是现实中的Diallo从未经历的。

《格兰塔》

体育写作的历史

1988年,美式橄榄球后卫迪昂·桑德斯获得吉姆·索普奖奖杯,并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多克坎贝尔体育场与奖杯合影。最新一期《格兰塔》以这张照片为封面,回归体育写作的文学传统。在新刊中,迪克兰·瑞安(Declan Ryan)报道了去年九月在温布利球场举行的一场重量级拳击比赛,克莱尔·巴克内尔(Clare Bucknell)讲述了网球的历史,尼科·沃克(Nico Walker)则思考了美式橄榄球的兴衰。

体育写作过去就常常出现在《格兰塔》的重要版面上。1993年,《格兰塔》几乎用了一整期刊登了诗人伊恩·汉密尔顿(Ian Hamilton)关于英格兰足球中场球星保罗·加斯科因的故事《加扎·阿戈尼斯特斯》(Gazza Agonistes)。在编辑米尼看来,竞技体育赛事总是在固定的时间内传达意义,设定明确的赌注或奖品,参与其中的人物有优点也有缺陷,而观众也会见证难忘的事情。在这些层面上,竞技体育赛事和作家构建的故事有着共同的叙事特征,这也是为什么体育可以天然地成为写作主题。米尼认为,体育写作是一种高尚的文学形式,那些被记录的巅峰对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更有价值。他提到《伊利亚特》中描绘火葬帕特洛克罗斯后举办殡葬赛会的篇章,认为荷马笔下的英雄在战车竞赛、拳术、徒步赛跑和掷铁饼比赛中展现的情绪比在战场上要更为丰富精彩。

兰登书屋

安妮·泰勒推出新作

近日,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安妮·泰勒(Anne Tyler)推出了她的第25部小说《六月里的三天》(Three Days in June)。泰勒曾于1989年凭借小说《呼吸课》获普利策奖。

和泰勒的许多作品一样,《六月里的三天》讲述了简朴的故事。叙述者Gail Baines是一位61岁的女性,故事发生时她刚丢掉私立女校副校长的工作、见到带着一只猫出现的前夫,而女儿充满危机的婚礼则将在次日举行。一场婚礼、一只需要家的小猫、一次晚年的和解,泰勒善于深入探讨这些情节背后熟悉的主题:家庭、脆弱与坚韧的交织,以及最终的谅解。在新作中,读者可以看到安妮·泰勒对于庸常生活的细致描绘:Gail拥有一台从墙里伸出四十厘米的老旧电视机,她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有时会说一些得罪人的话,比如“天哪,莫里斯夫人,你肯定意识到你的女儿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普林斯顿大学”。

《巴黎评论》

玛尔戈·杰斐逊谈批评的艺术

最新一期《巴黎评论》发布了与玛戈·杰斐逊(Margo Jefferson)在过去近一年间进行的访谈内容。杰斐逊是《新闻周刊》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性书评人。1995年,杰斐逊获普利策评论奖,她的自传《黑人之地》(Negroland)曾获2015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在访谈中,杰斐逊回忆了在黑人精英阶层中的成长经历。她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永远注意外表、仪态以及说话的方式,就像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杰拉尔丁那样,刻意地将自己和刻板印象中的粗野黑人女孩形象区分开来。杰斐逊谈到,在学生时代阅读詹姆斯·鲍德温的作品对她来说是一种非凡的经历,她发觉自己向往的正是能够评论并且发表重要的观点。在杰斐逊看来,批评并非只是比拼智识和写下断言,批评可以是私密的,批评家可以将私人的历史带入批评作品当中,然后在纯粹的个人和更普遍的文化之间游走。

《华盛顿邮报》

凯伦·罗舒推出新作

本月,作家凯伦·罗舒(Karen Russell)推出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解毒剂》(The Antidote)。罗舒的处女作《鳄鱼女孩》曾进入2012年普利策小说奖决选名单。《解毒剂》延续了罗舒标志性的奇思妙想,是一部充满魔幻色彩的历史小说。故事以美国历史上那场被称作“黑色星期天”的灾难性沙尘暴开场,狂风袭来的时候,作为叙述者之一的安东尼娜被关在小镇监狱里,并自白道“在黑暗中的最初时分,我除了害怕飘走之外什么都没有”。多年以来,安东尼娜做着一份“草原女巫”的工作,人们让她来储存他们的记忆和秘密,而小说的名字“解毒剂”正是安东尼娜对自己的称号。安东尼娜从沙尘暴中幸存了下来,但是积累了十五年的客户记忆却出现了故障。

新作的故事设定在偏僻地区的一个小镇,但罗舒在其中融入了众多的历史碎片,读者能够看到一项针对未婚妈妈的残酷制度、一桩谋杀疑团、关于种族灭绝遗留问题的讨论,以及对气候变化的警告。宏大的叙事规模使《解毒剂》像是一部西部史诗。小说的另一位叙述者戴尔的舅舅曾经发问,“当成千上万的人决定忘记同样的事实时,会发生什么?”这也是罗舒试图在广阔的小说框架中探讨的主题——故意失忆在历史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网站图;题图:电影《特洛伊》剧照

这些平台都可以找到我们,

可不要失联哦

@文艺速效丸

@文艺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

来源:文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