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作为传播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贯穿科研活动的全链条,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作为传播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贯穿科研活动的全链条,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凭借快速的出版周期和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科技期刊不仅是科研人员检索追踪科技前沿信息、发表和交流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更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桥梁。通过高效传播创新成果,期刊以较小的成本推动技术扩散,广泛惠及社会各层面。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有较大提升,但整体竞争力还较低,缺乏世界一流的名刊大刊,发表的重要原始创新成果仍显不足,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度和话语权仍然欠缺,整体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匹配,制约了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特别是我国科技论文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尤为突出,即科研成果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而阅读这些成果时又需从国外购买。这种“文章发出去,期刊买进来”的现象,不仅耗费大量经费,还严重影响我国科学研究和期刊发展生态,成为国家科技信息安全隐患。
据统计,中国作者每年有90%以上的国际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其根源之一在于我国国际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科研成果发表需求,导致大量高水平论文外流。国内科研成果过度依赖国外期刊发表,不仅使优秀论文版权拱手让人,更使成果首发权和话语权受制于人。国外期刊的编辑和审稿权多由外国团体主导,我国多数英文科技期刊也依赖国外平台分发,使我国科研成果发表出版和期刊运营传播受制于西方学术标准,严重影响学术研究自主发展。
在全球学术资源流动链中,高水平论文的流向往往与期刊质量互为因果。高影响力期刊吸引优质稿源,优质稿源又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国际化科技期刊数量少、承载力和影响力较低,导致优质稿源大量外流。科研人员倾向于优先将优秀成果投向海外期刊,被拒稿后才选择国内期刊,而国际期刊对中国作者论文的拒稿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国内本土期刊因缺乏优质稿源,难以跻身国际一流,陷入“影响小—优质稿源少”的低水平循环。国外知名期刊凭借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仍是科研人员的首选,这种“马太效应”加剧了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困局。
为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以促进高水平论文与高质量期刊的“双回流”为核心目标,坚持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通过提升国内期刊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打破优质稿源外流的恶性循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实现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双重突破。
首先,强化发表能力建设,为高水平论文“回流”创造条件。在传统优势、新兴交叉、战略前沿、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创办高起点科技期刊,完善学科覆盖;对标世界一流期刊,深化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加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品牌建设,走国际化办刊道路;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期刊载文量,支持期刊从“小而精”向“大而强”转变,整体提升我国国际科技期刊对优秀成果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其次,强化自主平台建设,为高质量期刊“回流”创造条件。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期刊生态向规模化、数字化、市场化办刊转变。以优质科技期刊出版机构为牵引,重组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品质一流、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期刊集群,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做大做强。支持规模性科技期刊出版机构探索协作办刊等模式,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整合资源,推进全流程自主出版,强化文献数据管理利用,形成资源集约、特色鲜明、学术影响力强和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品牌刊群,助力国内科技人员摆脱资源依赖和平台束缚,实现更多高水平论文在我国期刊发表、更多高质量期刊在我国自主平台出版。
最后,强化中外期刊同质等效使用,为“双回流”筑牢根基。通过合理发挥科技期刊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和高水平稿源吸引力。探索建立全面、客观反映科技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推动高质量中国科技期刊与国外高水平期刊在科技评价中同质等效使用,吸引顶尖论文在中国首发。同时,支持海外出版的国内期刊回归,并推动科技文献及数据本地化存储,增强我国在学术出版和评价领域的主动权与话语权。☟精彩内容回顾
来源:科技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