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职场,留英学子以全球经验塑造职业基因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1 19:51 1

摘要:数据显示,目前超过15万名中国学生正在英国的大学深造,另有8万名学生正在中国通过跨国教育攻读英国学位。此外,已有近百万留英学子回到中国,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下,留学已不再是一件稀罕事,然而留学的意义和价值依然独特,这一群体也依旧重要。

数据显示,目前超过15万名中国学生正在英国的大学深造,另有8万名学生正在中国通过跨国教育攻读英国学位。此外,已有近百万留英学子回到中国,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跨越山海的学子重归故土,他们也携着留学的馈赠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之旅。这些馈赠除了知识本身,还有留学长效价值塑造形成的可迁移能力。如何将这段成长印记转化成为终身受益的职业“加速器”,需要每一位留学人员深入挖掘。

实践导向,从“纸上谈兵”到“真枪实战”

“刚入学导师就要求我们组队找选题拍纪录片,并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逼问’我们:你的作品有什么价值?别人为什么要看这个片子?投资人凭什么为此买单?”回忆起在爱丁堡大学修读电影导演专业(纪录片方向)的岁月,龚莉感慨地说,彼时的压力如今成了她最宝贵的财富。

那时,一上来就被要求“产出”让她着实有点懵,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完成自己纪录片创作从“0”到“1”的积累。

“我们要做的不再是自娱自乐式的学生作业,而是要与国际纪录片市场接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从国际市场学习经验、获得资源。”龚莉说。

很快,龚莉转换学生角色,变成了一名懂得行业规则、懂得市场逻辑的职场人。她的作品也不再只给自己看、给老师看,而是给行业看、给观众看。她的第一个短片作品Nights Out斩获了第72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新视野”奖,被法国ICTV发行,这也成为她此后进入行业的“敲门砖”。

龚莉说,在英国学习的两年让她积累了技能、人脉和作品,使她能够顺利回国开始纪录片创作。在她担任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联合导演及剪辑师期间,她的英国老师和同学为该片的跨国拍摄和后期宣传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一真实还原二战期间舟山渔民营救英军战俘史实的纪录片,2023年8月在英国多地点映后,于2024年9月登陆中国院线,凭借9.3分的口碑稳居豆瓣年度评分最高纪录片,斩获第37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并于2025年在全球院线发行。

同样受益于英国教育的,还有大气科学研究者何柏慧千。在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何柏慧千与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创立了中文播客《不成气候 No Such Climate》,希望利用播客这种具有强烈叙事性、沉浸感和陪伴属性的媒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大气科学领域的内容,激发更多人对气候相关议题的兴趣,缓解他们面对气候危机的焦虑。播客推出后迅速获得了积极反馈,吸引了很多来自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听众,并被国内媒体关注和推荐。

如今,何柏慧千已在深圳创立自己的公司,并入驻深圳博士联盟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她希望通过为企业和机构提供气候播客制作、内容传播和气候知识咨询服务,进一步推动气候变化应对的实际行动。

然而,何柏慧千初到英国时还不清楚未来的职业目标,英国高校灵活的课程选择机制,让她得以尝试不同的学科领域。在广泛的接触中,她逐渐发现自己对于环境学科的兴趣,并最终一步步跨进大气科学研究领域。

“在英国的求学与工作经历,塑造了我如今的职业道路。对我来说,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培养与之匹配的技能与经验,同时结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英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为我提供了探索兴趣、提升技能的广阔空间和丰厚养分。”何柏慧千说。

跨文化“淬炼”,塑造职业基因与社会使命

在经过跨文化的“淬炼”后,陈泽敏也更加欣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未知与更加多元的可能性。

本科时,陈泽敏就读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CLan),学校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系统性地锤炼了她的职业能力。在多元文化团队中完成复杂课题,让她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的项目中,她用实践印证理论,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英国高校在职业发展指导方面的体系化与实用性也让她受益匪浅。

事实上,就业力培养一直是英国教育关注的重点。除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体系,英国高校为提升学生就业力开展了一系列举措,如很多英国高校的就业服务中心会为学生提供简历撰写、面试指导、职场规划辅导等服务,有的还会与中国政府或企业等合作,举办面向中国留学人员的专场招聘活动等。留英学子毕业后,学校就业服务中心依然会继续为其提供就业咨询服务,给予他们职业发展的建议与支持。

此外,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也会同英国高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协助留英学子提升其就业素养,如举办英国职业发展路演,定期开展留英校友职场发展大师课和分享会,以及在中国多个城市举办留英校友专场招聘会等,帮助留英学子深入了解中国就业市场、产业发展趋势及雇主需求,从而加强学子的职业发展意识,并为其提供行业信息和人脉资源。

在陈泽敏看来,广泛体验对于职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你体验得越多,未来的机会也将越多。留英经历使我看到自己能够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创立了‘兰开夏在线’,创建青少年孵化器,并致力于为女性的自我成长献力发声。”

留学通过文化沉浸打破思维边界,语言习得与跨文化交际重塑认知框架,使个体在多元碰撞中形成了开放包容的世界观。这种全球意识不仅意味着超越地域局限理解文化多样性,更体现为以整体视角关注人类社会的依存关系与共同挑战。

“当今世界面临众多紧迫议题,是否能通过解决一个问题,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带来联动、持久的解决方案?”林子说,他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最初是在牛津大学求学时被激发的。

牛津大学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全球性挑战,在这样的环境浸染下,他开始关注“优质教育如何赋能各国人才应对人类共同的关键挑战”,并逐渐认识到:负担得起、包容且具有吸引力的教育,是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积极发展的关键。毕业后,他创立了“Know+”(全球知识流媒体平台),希望围绕人类社会最紧迫的议题推动终身学习。

创业之外,过去5年里,林子一直在牛津剑桥上海校友会服务,目前担任副主席。5年里,他见证了校友会人数从数百人增长至近2000人,也见证了在校友会的支持下,低碳建筑、AI材料研发、创新航空等领域的多个初创项目落地开花,以及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进而促成了学术资源与长三角产业需求的有机联动。

谈及创业与投身校友服务的初衷,林子坦言,真正的职业满足感源于能够为更多群体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在英国求学时让我最难忘的收获就是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朋友、教授、同学,还有那些与我不期而遇的陌生人都给了我启发,让我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更让我能够在全球舞台上进行自我定位。”

在多元思维的碰撞下,每一位学子都塑造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方式。

释放留学长效价值,持续赋能职业成长

随着全球化进程深化,更多雇主开始倾向于雇佣具备技术专长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留学人才。然而,不少留英学子在归国求职初期仍面临需要跨越认知错位、本土适应等现实挑战,包括对中国雇主的具体期待并不十分清晰,导致在求职过程中难以准确匹配雇主需求;部分留学人员对自身定位不够明确,不清楚自己在国内就业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难以制定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部分留学人员在归国后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国内的职场文化和工作节奏。这些挑战都可能导致留学人员在求职过程中感到迷茫和困惑,难以快速找到满意的工作机会。

如何将留学价值转化为持续的竞争力?四位受访者从不同维度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精准匹配:破除信息壁垒——

何柏慧千表示,留学人员在选择回国就业时会面临一定的地理限制,建议学子可多参与学校与国内的交流项目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通过使领馆或校友会举办的各类活动获取职业信息,这样不仅能够缩小地理上的差距,还能建立重要的职业网络。

动态对标:多样化自身职业技能——

陈泽敏认为,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的最大挑战在于,国内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对行业知识的本土化要求。她建议学子在回国前多关注国内行业变化,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行业报告等方式弥补对国内市场的认知。同时,学子在留学期间应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如在国内市场中极具竞争力的团队协作、语言表达和数据分析能力等。

双重思维:平衡全球与在地——

林子指出,留学赋予的优势有时可能遮蔽本土化的重要性。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需要留学人员思考如何动态平衡二者。他表示,这一过程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调整-总结-快速适应”的循环实现能力的转化。他建议留学人员可以运用自身在海外独立生活、快速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实现回国后的重新融入,以破解国内职场适应力的难题。

终身联结:构建成长生态——

龚莉认为,留学经历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即抛型”体验,而应该长久地滋养自己的职业生涯。拥有这个意识在她看来非常重要,她也呼吁能有更多的组织和机构帮助留学人员培养这一意识,并举办相应活动为归国学子与国际行业保持联络提供机会与平台。

留学人员的职业成长,离不开个人努力,更需社会生态的协同支持。从高校的职业指导到校友网络的资源共享,从政府的政策倾斜到企业的多元包容,构建一个贯穿求学、归国、就业全链条的支持体系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才能让留学价值持续“保鲜”,避免人才与机遇的错配,让每一份跨越山海的阅历,都能在故土焕发持久的生机。(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刊记者 季昕)

龚莉:独立纪录片导演、制片人、剪辑师,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留英期间获得英国国立电影电视学院(BAFTA)全额奖学金,归国后参与多部纪录片制作,作品在院线、腾讯、B站、探索频道等多个平台播出,并获奖项若干。“英国杰出校友大奖2021-22”中国区“文化与创意奖”入围者。

何柏慧千:大气科学研究者,毕业于爱丁堡大学。主要研究城市空气污染建模,利用建模结果向公众和环境政策制定者提供信息支持,以此帮助减轻或避免空气污染对人与城市造成的负面影响。“英国杰出校友大奖2021-22”中国区“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奖”获奖者。

陈泽敏:“兰开夏在线”(UCLan Online)创始人,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自2009年起从事英国高等教育工作,2017年创办“兰开夏在线”,致力于促进英国各所大学与学生、校友、业界人士及线上学生的联系。“英国杰出校友大奖2021-22”中国区“社会行动贡献奖”获奖者。

林子:“Know+”创始人兼CEO,毕业于牛津大学。回国后曾任职于英国驻上海总领馆文化教育处,后创立“Know+”。入选“2022年度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榜单,“英国杰出校友大奖2023”社会行动贡献奖全球入围者。

作者:本刊记者 季昕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