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我喜欢的作者直播,她说,她家孩子跟她爸爸的关系非常好,她主要在其中扮演一个敲边鼓的角色。
01
看我喜欢的作者直播,她说,她家孩子跟她爸爸的关系非常好,她主要在其中扮演一个敲边鼓的角色。
在孩子面前,说她爸爸对她如何如何好,鼓励她有事儿找爸爸,多跟爸爸产生链接。
在老公面前,说孩子多爱她,为他做了哪些事情。
老父亲一感动,一激动,不就愿意带娃了嘛。这么一正向循环,父女感情不就好起来了嘛,她少操好多心。
她在孩子面前说老公的好,投桃报李,她老公也会在孩子面前说她的好。整个家庭的情感连接和爱意,就流动起来了。
我当时听到,感觉好高明啊。
还特意百度了一下敲边鼓的意思,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这完全颠覆了我对爸爸参与养娃的认知,作为妈妈,我潜意识里认为,父母双方谁为孩子付出得多,孩子就跟谁的感情好,跟谁亲。
因此,我愿意用付出的方式,让孩子跟我关系好,记得我的好。
02
我家老大今年16岁,老二11岁了,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做了7年多的全职妈妈。
回顾我自己带娃的心路历程,我觉得我曾经进入了一个误区,不让爸爸参与到育儿,及孩子的成长中来。
理由是,爸爸上班很累,不能让家里的事情去叨扰他,使他分心。让他既上班,又惦记着家里的事。
我一个不上班的人,能做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做了,包括带孩子。
看起来,我这个当老婆的,挺合格,挺贤惠的,对不对?
实际不是,我的行为,无形中阻隔了我老公对养娃的参与感,剥夺了他表达父爱,与孩子相处的机会。
有时,可能他想参与进来,却无从下手,无所适从。
现在复盘,我惊讶地发现,那几年,也是我们感情交流最少,夫妻情感最淡漠的时候。
我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日常生活里,除了孩子,就是孩子的吃喝拉撒,屎屁尿。
我们俩聊天的话题,除了孩子,好像也没什么可聊的。
他工作的事情,我不太了解。我熟悉的东西,他插不上话。
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对方,但心跟心的交流几乎没有,每一天,都在重复着前一天的相处模式。
我们之间,像是隔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罩,能看到彼此,但无法走进对方的心里,知晓对方的需求。
03
这种状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
从我再次上班之后,我顾不到的事情,就让他去做。他能做好,且做得还不错。
最近两三年,我老公开始既辅导孩子的作业,又把家里做饭的事揽下来了。但凡他休息,基本都是他做饭。
人家说,好老公都是夸出来的,我深有同感。
再加上我在旁边敲边鼓,双管齐下,他现在对做饭这事儿,一点儿排斥和怨言都没有,反倒是很享受的状态。
有空了,就看视频,研究如何把菜做得更好吃,满足孩子们对味蕾的需求。
前段时间,我们去外面吃饭,老二觉得人家的烟笋炒肉好吃。上个周末,我老公问她想吃什么菜?
她脱口而出,我要吃烟笋炒肉。
我老公马上在网上下单,把烟笋买回来,满足了老二的需求。
我当着我老公的面跟老二说,你爸就像许愿池一样,你想吃什么菜,你爸都能满足你。
老二听到后,没说什么,可嘴角的笑,压都压不住。
我老公呢,没反驳,但急急忙忙地转移了话题,这是他不太好意思的表现。
事后想想,这话说得不对呀。许愿池里有什么?王八呀。
不过,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他们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就行。
04
去年寒假,老二天天要求到外面吃饭。我就纳闷儿了,家里有饭吃,为啥非要去外面吃饭?
百思不得其解之际,突然灵光一闪,是不是她嫌弃我做的菜不好吃?
我跟老二确认原因时,她给了我肯定的答复。
我觉得又气又好笑,忍不住把这事儿跟我老公讲了,他跟老二说,周末爸爸给你做好吃的。
到了周末,我们一家四口吃饭,我老公做了四个菜出来,都是孩子们爱吃的菜。
我忍不住在餐桌上酸溜溜地说道,你爸给你们吃的是细糠,精细喂养。你妈给你们吃的是粗粮,放养加散养。还是你爸在家好啊,每顿都有好吃的,跟过年似的。
孩子们在那儿笑,我偷偷观察了一下我老公的表情,很愉悦,很享受,显然十分受用。
为了让我老公有做成事的成就感,并且有持续做下去的动力,我不得不自我牺牲一下。
如果说,他是一朵红花,那我这个捡现成的绿叶,偶尔自黑、自嘲一下,完全没问题。得了便宜,卖卖乖,还是可以哒。
现在,我家孩子已经知道,想吃什么菜,直接找爸爸就行。找妈妈没用,她没那个手艺,做不出来,吃不到。
05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敲边鼓,敲边鼓,敲边鼓。
别老批评自家老公,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到位,试着去看到他的闪光点,逮着使劲夸。
只要是个人,都渴望和希望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肯定,这么简单的东西,给就是了。动动嘴皮子的事儿,多容易呀,白嘴起家的精髓用起来。
在家庭和夫妻关系里,咱们女人要懂得变通,别一条道走到黑,那是损己不利人的做法。
可能还有姐妹会说,他都没给我的东西,我凭什么要做那个主动的人?
当你有个这意识时,说明你已经在这方面觉醒了,你知道问题的要害在哪里,
你的眼界和格局比你老公要高。
再说了,你老公变好了,最终的受益人是谁呀?当然是你这个当老婆的呀。
勇敢的人类先享受世界,连孩子都知道的道理,相信咱们如花、如水的聪明女人,都能做到,也可以做到。
------全文完------
来源:花蕾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