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与周恩来,这两位新中国的缔造者,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在中国历史的夜空中交相辉映。他们之间相差五岁,毛泽东生于湖南湘潭的韶山冲,而周恩来则诞生于江苏淮安的周宅。命运的轨迹将他们带到了不同的地域求学,毛泽东曾短暂停留于沈阳,而周恩来则在天津求学多年。因此,在
毛泽东与周恩来,这两位新中国的缔造者,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在中国历史的夜空中交相辉映。他们之间相差五岁,毛泽东生于湖南湘潭的韶山冲,而周恩来则诞生于江苏淮安的周宅。命运的轨迹将他们带到了不同的地域求学,毛泽东曾短暂停留于沈阳,而周恩来则在天津求学多年。因此,在早期的求学生涯中,他们的人生轨迹似乎平行延伸,鲜有交集。
然而,历史的长河总是充满了巧合与惊喜,一位名叫张圣奘的年轻人,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这两位伟人的青年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既是周恩来的同窗挚友,又是毛泽东的患难之交。
(图:右一为张圣奘)
这位张圣奘,可不是一位寻常人物。他出身于湖北荆州的一个显赫世家,其家族底蕴深厚,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大臣——张居正。张居正以其雷厉风行的改革而名垂青史,被誉为“救时宰相”。张圣奘的父亲张绍曾,曾任清朝蒙古都统,同时也是一位翰林院编修,与后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同科进士,私交甚笃。他的母亲更是林则徐的孙女,继承了先辈的爱国情怀与家国情怀。此外,张圣奘还有一位叔叔张绍程,曾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过教育总长和司法总长,可见其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1916年,年仅16岁的张圣奘随父来到天津,进入了声名远播的南开学校就读。彼时,年仅18岁的周恩来也正在这所学府深造,两人同窗共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探讨学问,畅谈理想,彼此激励,共同进步。
1917年,张圣奘与周恩来一同从南开毕业。毕业后,周恩来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张圣奘则选择北上,考入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继续他的求学之路。
仅仅一年之后,也就是1918年,毛泽东也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他来到北京,寄居在北大附近的一处学生公寓,而巧合的是,张圣奘也居住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将这三个原本陌生的年轻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张圣奘是一位才华横溢、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而毛泽东则是一位胸怀天下、志向远大的热血青年。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张圣奘被毛泽东对历史和时事的深刻见解所折服,而毛泽东也被张圣奘的博学多才和家国情怀所吸引。他们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探讨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张圣奘十分欣赏毛泽东的才华和抱负,甚至邀请他报考北京大学,继续深造,以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然而,毛泽东却有着更为远大的志向。他志不在此,他的目标是改造旧中国,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而不是局限于象牙塔中的学术研究。尽管如此,北京大学这座思想碰撞的前沿阵地,仍然深深地吸引着他。于是,毛泽东萌生了到北大旁听的想法,去感受那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的思想空气。
当时,北京大学虽然允许校外人士旁听,但需要办理旁听证,并非任何人都能轻易获得。这时,张圣奘再次伸出了援手。他利用父亲与蔡元培的深厚友谊,直接找到了这位北大校长,请求他为毛泽东办理旁听证。有了这层关系,事情自然迎刃而解,毛泽东顺利地进入了北大,虽然只是旁听生,但也算是与张圣奘成为了同学,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学习旅程。
众所周知,毛泽东曾在北大图书馆担任过书记员,每月工资八块大洋,这笔收入对于当时经济拮据的毛泽东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都将这份工作的由来归功于毛泽东的岳父、伦理学教授杨昌济的推荐。然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张圣奘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原来,毛泽东此次北京之行,并未得到父亲的许可,也没有获得任何经济上的支持。他带的那点盘缠很快就花光了,生活陷入了困境。无奈之下,他只好向好友张圣奘求助。张圣奘家境优渥,经济上并不拮据,他慷慨地提出可以资助毛泽东,但毛泽东的自尊心极强,不愿接受这种施舍。于是,他请求张圣奘帮助自己找一份工作,以便半工半读,维持生计。
张圣奘立即想到了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先生,他是一位进步学者,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张圣奘找到李大钊,说明情况,请求他帮忙为毛泽东安排一个职位。李大钊被毛泽东的求学精神所感动,也深知张圣奘的为人,于是同意了请求,安排毛泽东到图书馆担任书记员,每月工资八块大洋。虽然收入微薄,但足以维持毛泽东的基本生活。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毛泽东可能同时向杨昌济和李大钊两位先生寻求了帮助,最终在两人的共同推荐下,才获得了这份宝贵的工作。无论如何,这份工作为毛泽东提供了一个接触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平台,也让他结识了李大钊这位重要的引路人,对他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毛泽东也在这股浪潮中回到了湖南,开始了他的革命征程。而张圣奘则远赴英国,继续他的学术探索。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奋斗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直到1953年,张圣奘应邀到北京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才与周恩来再次相遇。周恩来得知张圣奘与毛泽东的特殊关系后,不禁喜上眉梢,他热情地邀请张圣奘一同前往中南海丰泽园,拜访毛泽东。
当毛泽东见到张圣奘时,也是格外高兴,他紧紧握住张圣奘的手,感慨万千地说:“我在北大时,你帮了我很多忙,是有恩于我的人,我们还是同学嘛!”这句简单的话语,饱含着两位老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见证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在新中国成立后,张圣奘主要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的文物保护和考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担任过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曾在四川资阳主持发掘了“资阳人头骨”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在考古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1992年,张圣奘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他比毛泽东晚了26年,比周恩来晚了16年,走完了他传奇而又精彩的一生。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的百年沧桑,也见证了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两位伟人的崛起。他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三位历史人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他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断奋斗,不断前行。
来源:小胡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