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下,国内有多少美国品牌是你不知道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1 19:46 2

摘要:随着中国对美进口商品加征的对等关税攀升至34%-84%,一份“隐匿于美国品牌背后的关税清单”意外地引发了广泛热议。麦当劳、星巴克、沃尔玛、宝洁、强生、迪士尼、耐克……这些深深融入中国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品牌,竟大多带着“美国制造”的烙印。人们猛然惊觉,原来平日里喝

2025年,中美关税博弈踏入新的阶段。

随着中国对美进口商品加征的对等关税攀升至34%-84%,一份“隐匿于美国品牌背后的关税清单”意外地引发了广泛热议。麦当劳、星巴克、沃尔玛、宝洁、强生、迪士尼、耐克……这些深深融入中国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品牌,竟大多带着“美国制造”的烙印。人们猛然惊觉,原来平日里喝的咖啡、用的洗发水、逛的商场,早已与美国供应链紧密相连。

我们日常熟悉的众多品牌,竟有如此多来自美国?从麦当劳、肯德基到迪士尼、耐克,乃至看似 “本土化” 程度极高的中华牙膏(隶属联合利华旗下)、帮宝适(宝洁旗下),背后都有着 “美国制造” 的深刻烙印。

这场关税战不仅冲击了中美贸易格局,更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全球化时代,品牌归属与产业链控制权的博弈,远比消费者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场关税战,不只是国家间的博弈,更是全球供应链的零和博弈。

这些企业竟然都是美国的?

从“洗护用品”到“童年记忆”,很多美国产品已经在我们身边“潜伏”了很多年。

在日化领域,宝洁(P&G)旗下的海飞丝、潘婷、汰渍,联合利华(美资控股)的力士、多芬,还有强生、高露洁等品牌,长期在中国洗护市场占据领先地位。2024年数据显示,美国日化品牌在中国个人护理品类市场份额依旧超过40%。

美国企业在全球化布局方面起步很早。以宝洁(P&G)为例,旗下海飞丝、潘婷、汰渍、佳洁士、帮宝适等品牌,凭借本土化营销策略,让消费者几乎忘却了它们的 “美国基因”。潘婷进入中国市场时,以 “头发更健康” 为卖点,搭配本土明星代言,迅速成为 “国民洗发水”。强生(Johnson & Johnson)的婴儿用品、美宝莲的化妆品,同样借助 “本土化包装 + 全球化供应链” 策略,模糊了品牌原产地界限。

食品饮料方面,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连锁餐饮品牌,虽已实现本土化运营多年,但其母公司仍为美国企业。比如,星巴克全球超3.5万家门店中,中国市场贡献了近20%的营收。

零售巨头沃尔玛通过山姆会员店深入中高端市场;亚马逊虽退出中国电商领域,但其云计算业务(AWS)在中国云服务市场仍占据重要份额。

文化娱乐方面,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等娱乐IP,以及范思哲、蔻驰等奢侈品牌,借助文化输出构建起强大的消费黏性。2024年上海迪士尼游客量达2500万人次,贡献营收超70亿元。

迪士尼的全球化进程令人瞩目。从《花木兰》到《疯狂动物城》,其影视内容通过文化渗透塑造了全球审美,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建成,更是让 “美国梦” 在中国落地。环球影城北京分园的开业,将《功夫熊猫》《变形金刚》等 IP 转化为本土化娱乐体验。这些文化符号的输出,使美国品牌在商业模式层面占据优势,甚至让部分消费者产生“这些品牌本就属于世界”的错觉。

电子与汽车产业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年产量高达75万辆电动车,但其核心芯片、电池技术仍依赖美国供应链;苹果供应链里,立讯精密等中国代工厂需从美国进口高端设备。医药与化工领域,辉瑞、强生等药企的专利药,以及陶氏化学、杜邦的高性能材料,长期垄断中国高端市场。

这些品牌借助资本、技术与文化的渗透,早已超越了“商品”的范畴,成为嵌入中国社会肌理的“系统性存在”。关税战冲击的不仅仅是中国,更多美国企业也在冲击中受损。

在华美企都被美国关税战给坑了?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本意是打击中国出口,却让深耕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自食恶果。沃尔玛和山姆会员店大量依赖中国制造商品,关税增加导致进口成本上升,企业要么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如涨价),要么压缩利润空间。全美零售联合会统计显示,2022年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中,约60%由美国企业自身承担,致使在华美企利润率普遍下降3%-5%。

汽车行业,特斯拉ModelY因关税成本上涨3万元,2025年一季度在华销量同比下滑42%;奔驰、宝马等德系豪华车因部分车型在美国生产,终端售价上涨8万-10万元,致使客户流失至蔚来、理想等国产新能源品牌。

快消品领域,宝洁、联合利华等企业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承担关税成本,另一方面要应对中国消费者对“高价进口商品”的抵触情绪。2024年第三季度,宝洁在华营收同比下降18%。

餐饮连锁行业,麦当劳2024年关闭150家门店,主要原因包括食品安全丑闻、本土快餐竞争(如塔斯汀“中式汉堡”)以及健康饮食趋势的冲击。星巴克虽推出“红烧肉拿铁”,但市场份额仍被瑞幸、库迪咖啡抢占。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美企在华业务已实现“本土化生产+本土化采购”。星巴克在中国的咖啡豆采购中,云南咖啡占比达15%;麦当劳的“老北京鸡肉卷”等本土化产品贡献了30%的营收。但关税战模糊了“本土化”界限,当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对手”时,这些企业在供应链调整中陷入两难:减少对华依赖,可能丧失成本优势;继续依赖,则可能卷入更大的隐忧。

美国要求车企将供应链转移至本土,但特斯拉上海工厂本土化率已达95%,转移成本高达千亿美元;苹果供应链转移至印度、越南的计划因配套不足频频延期。反制政策也产生了影响,中国对美进口农产品(如大豆)加征关税后,美国农业州农民收入锐减15%,迫使部分企业转向巴西、阿根廷采购。

美国试图借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却让在华美企陷入“成本上升—销量下滑—供应链脱钩”的恶性循环。关税战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化产业链的复杂性与脆弱性。那些曾被视作“日常”的美国品牌,既是商业成功的范例,也是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子。未来的竞争,或许不再局限于关税壁垒,而是技术标准、文化认同与产业链韧性的综合较量。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场危机中的机遇在于:从“替代者”转变为“定义者”——用创新重塑价值链,让“中国制造”成为不可替代的全球符号。

作 者 | 元方

来源:BTM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