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1年中国加入WTO,他是谈判桌上的灵魂人物,硬是把中国带进了全球贸易体系。他的眼光很长远,不只盯着眼前的经济数据,更关心中国在世界上的长远地位。
提起中国崛起,大家脑海里蹦出来的往往是GDP、高铁、5G这些硬邦邦的成就。
可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却不这么看,他就是龙永图——中国加入WTO的首席谈判代表,国家外经贸部前副部长。
他曾在一个场合抛出三个问题,直戳中国发展的软肋,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想想:光有经济实力够吗?
龙永图可不是普通人,他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关键推手。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他是谈判桌上的灵魂人物,硬是把中国带进了全球贸易体系。他的眼光很长远,不只盯着眼前的经济数据,更关心中国在世界上的长远地位。
他提出这三个问题,不是为了炫耀或者批评,而是想让大家清醒一点:中国崛起了吗?经济上没问题,但国际影响力、文化吸引力这些软实力跟上了吗?
他觉得,真正的崛起不是GDP超了谁,而是让全世界心甘情愿地认同你、靠近你。
这三个问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在软实力上的短板,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一个问题:全球精英啥时候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
教育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硬核体现,龙永图问这个,其实是在问:中国的高等教育啥时候能让全球顶尖家庭点头认可,把孩子送到咱们这儿来学习?
我国的高等教育这几年发展得挺猛,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全国有3000多所高校,在校学生超过4000万,规模上绝对是世界前列。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顶尖学校在全球排名也越来越靠前,尤其是理工科领域,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都不含糊。
像数学、物理、工程这些学科,中国学生在国际比赛里拿奖拿到手软,基础教育的实力毋庸置疑。
政府也在使劲推国际化,比如“留学中国计划”,提供了不少奖学金,吸引了大量外国学生。
2019年的统计显示,中国有49.2万国际学生,大部分来自亚洲、非洲、拉美这些发展中国家。
数字挺漂亮,但细看有个问题: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来得不多,尤其是那些“全球精英”家庭的孩子,基本还是奔着哈佛、牛津、麻省理工去的。
虽然不少大学开了英语授课项目,但大部分课程还是用中文。汉语对外国人来说不好学,这就挡住了不少人。
中国教育重纪律、重应试,考试成绩是王道。可西方更看重批判性思维、独立创新。这两种路子不太一样,西方家长可能觉得中国这套不适合他们的孩子。
学术自由和言论空间是个敏感话题,西方媒体老拿这个说事儿,不管真假,多少影响了国际学生对中国大学的印象。
留学生来了,除了学习,还得适应生活。空气质量、食品安全、网络限制这些问题,虽然在改善,但对外国家庭来说可能还是个顾虑。
想让全球精英把孩子送来,中国得下点硬功夫。
不光是硬件设施,还得在创新能力、教学方式上跟国际接轨。让学生不只是死读书,还能学会怎么想、怎么创造。跟国外顶尖大学做联合项目、交换生计划,慢慢拉近距离。
多点英语课,改善校园生活,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通过国际宣传、文化交流,让外界看到中国教育的真实面貌,别老被误解。
教育这块儿的吸引力上去了,不光能拉来学生,还能输出人才和价值观,对国家形象是大加分。
第二个问题:全球年轻人啥时候会欣赏中国文化?
文化是软实力的灵魂。龙永图问这个,是想知道中国电影、书籍、艺术啥时候能打动全世界的年轻人,让他们主动去了解、去喜欢。
这几年,中国在文化输出上没少下功夫。《战狼2》全球票房破8亿美元,《流浪地球》也赚了7亿多美元,证明中国电影能打。
莫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余华、刘慈欣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国外读者慢慢多了起来。
京剧、书法、国画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在国际艺术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TikTok(抖音国际版)火遍全球,年轻人刷得不亦乐乎,连带着对中国音乐、时尚有点兴趣。
但老实说,离“全球年轻人欣赏”还有距离。好莱坞大片、韩剧、日本动漫在国际上的统治力,中国文化暂时比不了。
中国文化讲究含蓄、集体主义,跟西方个人主义、直接表达的风格不太搭。外国人看不懂,或者不感兴趣。汉语难学,翻译又容易丢味道,很多作品出去了效果打折扣。
国际上对中国有些偏见,觉得文化产品有“宣传”嫌疑,接受度就低了。传统的东西多,现代年轻人喜欢的新鲜玩意儿少,抓不住他们的心。
把传统文化跟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像《流浪地球》那样,既有中国味儿又有全球视野。
办文化节、艺术展、音乐会,让外国人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用短视频、社交媒体这些年轻人爱的东西,把文化推出去。别老想着迎合别人,中国文化有自己的独特性,讲好自己的故事就行。
文化要是真走出去,不光是赚票房的事儿,更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捷径。
第三个问题:全球消费者啥时候会首选中国品牌?
品牌是软实力的落地表现。龙永图问这个,是在提醒我们:中国产品啥时候能不只靠便宜取胜,而是靠品质和信任赢得全球消费者的心?
中国品牌这几年挺争气,华为5G全球领先,阿里巴巴电商帝国扩张,腾讯的游戏和微信也有国际粉丝。海尔冰箱、联想电脑、小米手机在海外市场站住了脚。比亚迪的电动车卖到欧洲,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也开始有点名气。
但要说“首选”,还差点火候。很多人买中国货,还是冲着性价比,而不是品牌本身。
中国品牌老被贴“便宜、低质”的标签,高档市场进不去。技术上进步了,但在品牌故事、营销创意上跟欧美差一截。
质量、安全这些老问题,加上国际政治摩擦,让外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有点戒心。有些企业出去后不了解当地文化、市场,产品设计和推广踩不到点上。
咋让中国品牌成“首选”?技术创新、质量把关得硬起来,做出让人放心的东西。学学苹果、耐克,品牌得有灵魂、有情感,能打动人。研究目标市场的需求,别一股脑儿把国内那套搬过去。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入全球行业组织,提升话语权。品牌强了,不光是卖货的事儿,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龙永图这三个问题,归根结底指向一个核心:软实力。经济硬实力是骨头,软实力是血肉,没了血肉,光有骨头站不稳。
教育、文化、品牌搞好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自然上分。软实力强了,国际间的信任和交流就顺畅。在全球议题上,有软实力的国家说话更有分量。
如今,孔子学院全球开了500多家,教汉语、讲文化,挺受欢迎。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带文化交流,双赢。抗疫表现支援口罩、疫苗,展现了大国担当。
但也有坎,西方媒体老唱衰中国,软实力传播受阻。东西方价值观差异大,理解起来费劲。政治体制不同,容易被误读。
咋提升软实力?学别人的好东西,也大胆秀自己的特色。用现代媒体,把中国的真实面貌传出去。教育抓牢,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人。在全球治理里多出力,让人看到中国的担当。
龙永图这三个问题,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给我们提了个醒:中国崛起了,但还不够全面。经济上咱不怵谁,可教育、文化、品牌这些软实力得跟上。
只有当全球精英愿意送孩子来留学,年轻人爱上中国文化,消费者抢着买中国品牌时,中国才能算得上真正站到了世界舞台中央。
龙永图:科学技术发展不停止,全球化就不可能停止 观察者网
来源:烟寒若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