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称大圣,大圣在顺昌——探秘大圣文化的千年传承与时代新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1 22:04 1

摘要:在中国东南的武夷山脉南麓,闽北大地的顺昌县,一座被海内外信众尊奉为“大圣祖地”的小城,正以千年不衰的大圣文化闻名遐迩。这里的大圣文化,既非《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文学虚构,亦非简单的民间信仰,而是一部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活态文化史诗。从唐末五代的灵猴崇拜到元明时期的

何处称大圣,大圣在顺昌——探秘大圣文化的千年传承与时代新生

在中国东南的武夷山脉南麓,闽北大地的顺昌县,一座被海内外信众尊奉为“大圣祖地”的小城,正以千年不衰的大圣文化闻名遐迩。这里的大圣文化,既非《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文学虚构,亦非简单的民间信仰,而是一部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活态文化史诗。从唐末五代的灵猴崇拜到元明时期的双圣墓冢,从闽北山村的祭祀庆典到海峡两岸的文化共鸣,顺昌大圣文化以独特的地域基因和开放包容的姿态,跨越时空界限,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鲜活注脚。

一、溯源:从灵猴崇拜到大圣祖地的千年嬗变

顺昌大圣文化的起源,深植于闽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土壤。唐末五代时期,闽北山区茂密的丛林为猿猴提供了栖息繁衍的乐园,先民在农耕生活中逐渐形成对猴类的敬畏与崇拜。他们以投喂猿猴、祈求护佑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此诞生了原始的猴神信仰 。这种信仰在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原文化的传入与本土习俗的交融,催生了“通天大圣”这一兼具自然神与人格神特质的地方神祇。至元明时期,顺昌大圣信俗已形成完整的祭祀体系,祭坛、庙宇遍布全县12个乡镇,其中宝山双圣享堂的发现,更是将大圣文化的历史推向了高潮。

宝山双圣享堂的元代石碑刻有“齐天大圣”与“通天大圣”字样,墓冢形制与祭台布局完整,经考证早于吴承恩《西游记》成书200余年 。这一实物遗存不仅印证了顺昌作为大圣文化发源地的地位,更揭示了早期大圣形象的多元性:齐天大圣神通广大的形象深入人心,而通天大圣则承载着“通天达地、沟通人神”的原始信仰功能。两者共同构成了顺昌大圣文化的核心,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型素材。

二、遗存:120余处文化印记构筑信仰图谱

顺昌的大圣文化遗存之丰,堪称全国之最。全县现存“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神位碑刻、祭坛及庙堂120余处,其中72处以“通天”冠名的地名,勾勒出大圣信仰的地理网络 。这些遗存并非简单的历史碎片,而是一部立体的文化史诗:

双圣享堂:宝山南天门的石构祭台与“双圣墓”,以自然山形与人工建筑交融的独特形制,被学者称为“天造地设”的圣祖祭坛。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宋元石构技艺与道教宇宙观,成为研究东南沿海宗教建筑的重要标本 。

圣祖峰与孕圣仙石:宝山主峰形似猿猴之首,峰顶的天然巨石被奉为“圣祖峰”,山腰的孕圣仙石则传说为齐天大圣诞生之地。这些自然景观与大圣传说相互印证,形成“山尊大圣”的独特信仰景观 。

五圣元素:岚下乡岐头村的通天大圣坛庙供奉“白衣秀士”神像,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形象高度契合;际会村的齐天大圣府则供奉“五圣”兄弟姊妹,完整保留了宋元话本中的神猴谱系 。

这些遗存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古代社会生活的镜像。明正德《顺昌邑志》记载的“通天神会税”,印证了大圣信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而“过火山”“打油锅”等原生态祭祀仪式,则折射出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征服欲望 。

三、传承:从乡土仪式到国际对话的文化自觉

在当代语境下,顺昌大圣文化并未沉寂于历史尘埃,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了从地方性知识到全球文化符号的跃升。这一过程中,政府引导、学界赋能与民间参与形成合力,共同书写着传统文化的新生:

1. 非遗保护与学术深耕

2011年,“齐天大圣信俗”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顺昌启动了系统性保护工程。县博物馆联合福建师范大学等机构,对120余处遗存进行数字化建档,出版《大圣文化读本》《大圣信俗志》等专著,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 。2023年,大圣文化被国家乡村振兴局认定为“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标志着其文化价值的官方认可。

2. 节庆活化与文旅融合

每年农历七月十七的大圣诞辰庆典,已成为全球大圣信众的盛大节日。巡游、祭祀、非遗展演等环节中,“过火山”“打糍粑”等传统节目吸引数十万游客。顺昌更创新推出“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大圣商城”等文旅IP,将大圣元素融入城市景观、文创产品与惠民活动,打造“零碳顺昌”的生态文旅品牌 。数据显示,2024年大圣文化周期间,全县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8%,印证了文化赋能经济的强大动能。

3. 两岸交流与海丝纽带

大圣文化始终是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自2005年起,顺昌与台湾宫庙联合举办13届大圣文化旅游节,台南万福庵、台北关渡宫等700余座台湾大圣庙定期组团参访。2023年启动的“海峡两岸大学生篮球争霸赛”,以“大圣—战神杯”为媒,累计吸引两岸200余所高校参与,成为体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学者研究指出,大圣文化通过闽江水系与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了东南亚700余座大圣庙的信仰实践,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柔性载体 。

四、超越:大圣精神的时代诠释与全球共鸣

顺昌大圣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厚度,更在于其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滋养。大圣形象所承载的“自由灵动、打破束缚”与“不畏艰险、自信勇敢”,恰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形成共振:

文化自信的基层实践:顺昌将大圣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开发幼儿绘本与AR互动体验项目,让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成长。宝山“大圣研学基地”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成为青少年感知中华文化根脉的窗口 。

产业创新的灵感源泉:从“大圣菌菇”“大圣灌蛋”等地理标志产品,到《黑神话:悟空》游戏中的文化符号,大圣IP的跨界开发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商业潜力。2024年,全县“大圣+”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就业逾万人 。

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保护”议题中,顺昌大圣文化以其“和而不同”的融合特质,为多元文明对话提供范本。其“山海一体”的传播路径(从闽北山区到东南亚海岛),更被学者视为“文化丝路”的现代启示 。

五、未来:构建大圣文化共同体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顺昌正以更开放的胸襟谋划大圣文化的未来。规划中的“大圣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整合宝山遗址、建西古镇等资源,打造世界级文化遗产廊道;而“数字大圣”工程,通过元宇宙技术复现双圣享堂祭祀场景,让全球观众沉浸式体验千年信俗。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顺昌计划联合沿线国家成立“大圣文化联盟”,推动这一闽北文化符号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从唐末山民的虔诚信仰,到数字时代的文化IP;从闽北山村的祭祀烟火,到全球学者的研究热潮,顺昌大圣文化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活力。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更是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成功样本。当我们在宝山双圣享堂前驻足,或是在台北万福庵中仰望神像时,看到的不仅是历史遗存,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生生不息。正如学者所言:“大圣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正从顺昌的山巅,走向更辽阔的世界。”

来源:一画如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