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博强,李娟,雷晓东.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胃肠损伤患者血清CDC42和TRAF6水平变化及预测价值[J].临床急诊杂志,2025,26(04):274-280
内容资料来源:
[1]刘博强,李娟,雷晓东.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胃肠损伤患者血清CDC42和TRAF6水平变化及预测价值[J].临床急诊杂志,2025,26(04):274-280
[2]孙雪梅,武悦,张鑫悦,等.童年创伤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思维反刍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13[2025-04-11]
[3]刘淼,耿可欣,张丽丽,等.伴童年期创伤的抑郁症患者电休克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12[2025-04-11]
何任,是我国著名中医教育家,理论家,临床家,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医大师。任职浙江中医学院院长,精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治消渴(糖尿病)如神”闻名乡里,上世纪60年代,他提出“调脾固本”理论,颠覆了当时“以清热滋阴为主”的糖尿病治疗范式。他认为,糖尿病虽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但根源在于“脾失健运,气血津液输布失常”。通过调理脾胃,恢复机体运化功能,方能标本兼治。
罗红,42岁,杭州某中学语文教师。因常年伏案工作,饮食不规律,酷爱奶茶、蛋糕,身高160cm的她体重一度飙升至75kg。家族中母亲、舅舅均患糖尿病,但她自恃年轻,从未体检。2015年开始,她开始频繁口渴,夜间需起床喝水3-4次,体重却莫名下降10斤。同事提醒她“瘦得颧骨都凸了”,她却笑称“减肥成功”。
意外出现在一场公开课上。罗红正讲解《赤壁赋》,突然眼前发黑,冷汗淋漓,栽倒在讲台旁。送医后,检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14.2mmol/L(正常值≤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正常值确诊当天,医生的话像一记重锤:“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必须终身注射胰岛素。”她颤抖着接过处方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二甲双胍缓释片”“硫辛酸胶囊”……护士注射时,针头扎进腹部的瞬间,她疼得缩成一团,眼泪止不住地流。
罗红去了杭州一家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主治医生是留美归来的专家。治疗方案严格遵循国际指南:每日三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配合口服降糖药。起初两周,她的空腹血糖从14.2mmol/L降至9.0mmol/L,全家人松了口气。然而,第三周起,血糖开始剧烈波动:餐后2小时血糖飙升至18.5mmol/L,深夜却因低血糖突然惊醒,浑身冷汗,手指颤抖到抓不住血糖仪。
“这是胰岛素抵抗加重了,”医生皱眉调整剂量,“再加一针阿卡波糖吧。”然而,新药带来严重的胃肠道反应:腹胀如鼓、腹泻一日五次,罗红虚弱到无法站立讲课。校长委婉建议她“休病假”,她咬牙拒绝,却在一次监考时失禁,被学生窃窃私语“老师尿裤子了”。那天回家,她砸碎了所有胰岛素药瓶,感觉生活没有了一丝希望。
丈夫不忍看她崩溃,偷偷抵押房子凑了30万,带她前往一家宣称“根治糖尿病”的私立医院。接待他们的“主任”信誓旦旦:“我们从德国引进的干细胞移植技术,三个月血糖恢复正常!”治疗过程充满痛苦:抽血、分离细胞、静脉回输,每次收费5万元。然而,三次“干细胞治疗”后,罗红的血糖不降反升,空腹值突破16mmol/L,脚底出现溃烂红点。她质问医生,对方却推诿:“个体差异大,需要继续巩固疗程。”直到一名护士私下透露:“所谓的干细胞其实是生理盐水加维生素……”丈夫愤怒报警,但医院早已人去楼空。
经同事推荐,罗红转向中医。一位“祖传治消渴”的老中医把脉后断言:“你这是阴虚火旺,需连服三个月白虎加人参汤。”药方中石膏用量高达60克,每日一剂。喝到第二周,她全身浮肿,尿液呈酱油色,送急诊查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转氨酶数值超正常值20倍。ICU里,医生痛心疾首:“中药滥用伤肝的病例太多了!你再晚来一天,就得换肝了!”
罗红陷入崩溃。她偷偷查阅资料,看到“终身用药”“并发症致残”等字眼后,整日以泪洗面,丈夫带她遍访名医,偶然听闻何任教授的“中医控糖法”,找了很多关系才联系到何任大师,他们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叩响了何家诊所的门。
诊室里,何任为罗红细细把脉,又观其舌象(舌淡胖、苔白腻),长叹一声:“西医只盯着血糖数值,却不知你脾阳衰微,湿浊内蕴。胰岛素虽是‘救命药’,但寒凉之性反伤脾胃,好比雪上加霜!”他指着罗红浮肿的小腿说道:“这并非单纯糖尿病,而是‘脾虚湿困’证。若不调理脾胃,就算血糖暂时下降,并发症也会要命。”
何任当场推翻此前的所有治疗方案,开出两道“奇方”,家属对此提出了质疑,很多人就是不信这些方法能致糖尿病,不仅我自己也在坚持,很多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患者也考这两个方法好了,这也是最便宜的抗糖尿病处方。
何任针对性的开了两个处方,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罗红开始了最后一场自救,结果才服用了半年,结果并且不但没有恶化,反而在回杭州复查时,惊喜的发现病情有所好转,血糖空腹值7.1mmol/L,已经接近正常人血糖值,三甲医院的医生也不禁感慨,这在临床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罗红的康复故事在医院迅速传播,第二天,当地的一名记者找到罗红采访她是如何根治糖尿病的,罗红带着记者去拜访了他的救命恩人,她和丈夫在门诊室,两人手中都拿着红锦旗,两人双双跪地,不停叩拜。见此情景,何任起身上千搀扶。
面对感激涕零的罗红和她丈夫,何任满脸欣慰的向记者说道:“其实像罗红这样的糖尿病患者还有很多,有些甚至已经到需要截肢的地步了,尽管这在普通治疗方法已经无力回天,但根据我的这两个奇方,根治糖尿病不成问题,只要积极面对,再健康生活几十年不是问题!”
第一个方子,是在经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基础上加味而成,是何任“调脾固本”理论的典型代表方之一,核心在于健脾益气、化湿生津、止渴止泻。原方中,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几味药协同发挥健脾补气、燥湿运化的功效,是治疗脾虚夹湿证的基础组合。同时,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芡实益肾固精、收涩止泻,桔梗则升清引药上行,使药力直达肺胃。整方既补又运、既升又散,构建起脾胃运化的完整调节体系。
何任认为,罗红之病虽表现为糖尿病,但核心是“脾虚气弱、湿阻中焦”,脾主运化,一旦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分布紊乱,出现多饮、多尿、体重下降乃是表象。他在原方基础上加用了生黄芪以增强补气升阳之力,使脾气得复;麦冬养阴润燥,用以缓解糖尿病常见的津液耗伤;五味子则可固表敛汗,防止过度消耗津液,起到“敛其偏盛”的作用。此方不仅对改善罗红的多尿、口渴、夜间频起等症状有显著疗效,还能逐步调节机体内环境,减轻胰岛素抵抗,稳定血糖波动。她服药一个月后,精神状态明显改善,体力渐渐恢复,再也不是原来那个“上课讲几句话就气喘吁吁”的模样。
第二个方子则为《金匮要略》中的“黄芪建中汤”加减化裁而来,是一首调理脾阳、温中益气、缓急止痛的经典古方。黄芪在方中大剂量使用,何任称之为“脾虚大药”,其能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是脾气虚弱所致气机不畅、津液外泄的重要对策。配伍桂枝以温阳通络,白芍柔肝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大枣暖胃安中,饴糖更具缓急止痛之效。尤其饴糖虽为糖类,但在脾胃虚寒的糖尿病患者中,小剂量使用反而能“以甘复脾”,起到安中养胃、缓解抽搐的作用。
考虑到罗红血糖波动较大、夜间频繁低血糖,同时伴有四肢乏力、腹泻、畏寒等症状,何任特别加用了白术增强健脾,陈皮理气燥湿,仙鹤草则针对她足部初起的红点和皮肤糜烂进行收敛止血处理。整体方意清晰明了:温中健脾、调和气机、稳定血糖节律,既补中有升,又温中有润。服药后,罗红夜间低血糖明显减少,整夜安睡,精神状态好转,且饮食、排便均恢复规律,连原本需要三次胰岛素的日程,也逐渐调整为仅早晚两次口服药维持。
这两个方子,一个以健脾运湿为主,一个以温阳升清为要,相互交替使用,顺应患者不同阶段的体质变化,正是“随证施方”的体现。它们不是简单的“降糖方”,而是从人体整体出发,调和阴阳气血,真正做到了标本兼顾。罗红的病情之所以能够扭转,正是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体质的调理方向,摆脱了过去“见糖就控、见数就调”的机械式治疗。正如何任所言:“血糖不过是标,脾胃才是本。”
(《93岁国医大师何任坦言:最佳控糖的秘诀并不是节食,很多人推荐》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