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刊Science Advances面向增材制造的高吸收率纳米结构化金属粉末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1 22:20 2

摘要:金属增材制造(AM)在医疗、航空航天和能源领域具有广阔前景,但其广泛应用受限于高反射率金属(如铜、银)和难熔金属(如钨)的打印难题。这些材料对近红外激光(1060-1080 nm)的吸收率低(铜仅约20%),且热扩散率高,导致熔池难以稳定形成。此外,钨的高熔点

主要作者:Ottman A. Tertuliano*,Adrian J. Lew*

第一单位: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

发表期刊:Science Advances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p0003

1.金属增材制造的技术瓶颈

金属增材制造(AM)在医疗、航空航天和能源领域具有广阔前景,但其广泛应用受限于高反射率金属(如铜、银)和难熔金属(如钨)的打印难题。这些材料对近红外激光(1060-1080 nm)的吸收率低(铜仅约20%),且热扩散率高,导致熔池难以稳定形成。此外,钨的高熔点(3422°C)会引发显著热梯度,产生残余应力和裂纹。

2.现有解决方案的局限性

高功率激光系统:虽可通过提升功率(>800 W)增强吸收,但存在光学元件损伤风险,且铜的吸收率随温度非线性变化,导致熔池控制困难。绿色激光系统:利用可见光波段(铜吸收率更高),但设备成本高昂。添加剂改性:通过纳米颗粒(如石墨烯、氮化铬)提升吸收率,但可能引入导电性下降或凝固裂纹等缺陷。粉末氧化层处理:化学蚀刻可恢复吸收率,但主要针对粉末寿命延长而非性能优化。

Fig.1 Surface topography changes of textured powders before and after etching

1.纳米结构化粉末制备

采用湿化学蚀刻工艺,在不改变材料成分的前提下,通过表面纳米沟槽提升吸收率:

铜及铜银合金:使用FeCl₃/HCl/乙醇溶液,蚀刻时间1-10小时,形成100 nm级沟槽结构。:采用30% H₂O₂溶液进行氧化蚀刻,生成纳米级表面粗糙度。自演化表面结构:蚀刻过程分三阶段——均匀蚀刻(1小时)、晶界优先蚀刻(5小时)、立方纳米晶体再沉积(10小时)。

2.吸收率与打印性能表征

量热实验:测量激光(175 W,1070 nm)扫描粉末时的能量吸收,计算有效吸收率(A_eff)。电磁模拟(COMSOL):分析单颗粒表面纳米沟槽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与局域场增强机制。射线追踪模拟:研究粉末床中多尺度散射对整体吸收率的贡献。打印验证:使用商用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系统,评估不同能量密度下的打印密度与缺陷特征。

Fig.2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ed absorptivity enhancement in textured powder

1.吸收率显著提升

铜粉吸收率:蚀刻5小时的粉末(Cu05)在656 mm/s扫描速度下,吸收率从0.219提升至0.372(增幅70%)。铜银合金与钨:吸收率分别提升30%和29%(从0.45至0.58)。机制解析:纳米沟槽通过等离子体共振实现光场局域化,结合粉末床多重散射,协同提升吸收效率(图2D-E)。

2.低功率打印突破

铜打印密度:在83 J/mm³能量密度(100 W,300 mm/s)下,蚀刻10小时粉末(Cu10)的相对密度达92.6%,优于未处理粉末的85.6%。钨力学性能:打印样品硬度达5 GPa,优于同类电子束熔融工艺,且能量密度降低至725 J/mm³。复杂结构成型:成功打印50 mm级三重周期最小表面(TPMS)结构,验证工艺可扩展性(图4C-D)。

3.表面结构演化规律

蚀刻时间影响:短时间(1-5小时)形成均匀沟槽,长时间(10小时)导致铜纳米晶体再沉积,吸收率呈先升后降趋势。材料普适性:工艺可推广至铜银共晶合金与钨,但需针对不同金属优化蚀刻参数(如溶液浓度、时间)。

Fig.3 Relative density and XCT density variations in printed volumes

结论

1.技术创新点

成分无关的表面改性:通过纳米级表面形貌调控,避免添加剂引入的杂质问题,保持材料纯度与导电性。低成本工艺:湿化学蚀刻设备简单,适用于规模化生产,成本显著低于绿色激光系统或纳米涂层技术。多物理场协同机制:首次揭示等离子体共振与多重散射的耦合效应,为光学-热力学协同设计提供理论框架。

2.应用前景

高反射金属打印:推动纯铜、银在电子散热器与射频器件中的应用。难熔金属加工:为核聚变装置钨基部件提供高密度、低残余应力解决方案。工艺扩展性:可适配现有商用LPBF设备(功率需求≤500 W),降低产业化门槛。

Fig.4 Low energy density printing of copper and exemplary structures using textured powders.

深度洞察

1.研究价值

该工作突破了金属增材制造中“高反射率-低吸收率”的经典矛盾,提出了一种普适性表面工程策略。通过巧妙的蚀刻工艺设计,将纳米光子学原理融入粉末制备,实现了材料本征性能与加工性能的解耦优化。

2.未来方向

机器学习辅助优化:建立蚀刻参数-表面形貌-吸收率的定量预测模型,加速新材料开发。跨尺度模拟:耦合宏观熔池动力学与微观等离子体效应,实现全流程工艺数字孪生。工业级验证:开展公斤级粉末处理与复杂构件打印测试,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转化。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增材制造的故事还在继续!关注增材视界

长三角G60激光联盟陈长军转载

热忱欢迎参加我们在2025年5-27-29日举办的两机展和激光在两机(飞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及低空经济中的应用大会

来源:江苏激光联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