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新疆的一张马料单子是怎样被找到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2 05:04 3

摘要:岁月最是无情,时间能消磨一切。“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中这句歌词说的也是这个观点。芸芸众生,无数渺小平凡者在人世间的信息,历经千百年的风霜,必将被岁月的流水冲洗得无影无踪。即使许多历史名人,千百年后,他们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岁月最是无情,时间能消磨一切。“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中这句歌词说的也是这个观点。芸芸众生,无数渺小平凡者在人世间的信息,历经千百年的风霜,必将被岁月的流水冲洗得无影无踪。即使许多历史名人,千百年后,他们能给后人留下的一鳞半爪的信息,像诗仙李白的唯一手迹《上阳台帖》、书法大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等等,能够保存下来的,也是十分幸运,充满惊险与传奇。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先后三次出塞到西域(今中国新疆)从军。他公务之际,往来于西域轮台(今新疆轮台县)各地,交通工具是驿站的马匹。令人惊喜的是,他与随从人在一次出差途中用了几匹马,所用的马吃了多少草料,也就是说,他这次“公务用车和用油”——用马的一张马料单子却非常幸运的保留下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一、沙漠中的惊世发现:唐代“纸棺”的考古历程

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的考古发掘中,一座编号为506号的唐代墓葬震惊了学界。墓中一具以纸糊成的棺材颠覆了传统认知——这种以废弃公文、战报等纸张裱糊而成的“纸棺”,不仅保存了墓主人的遗体,更因纸上的文字内容成为“丝绸之路”研究的无价之宝。

阿斯塔纳古墓群位于吐鲁番火焰山下,因干燥气候成为天然“干尸博物馆”。这里埋葬了西晋至唐代的各族群,墓中出土的文书、织物等文物数量庞大。而506号墓的特殊性在于,墓主人张无价是唐代镇守西域的“跳荡将军”,其纸棺的发现揭示了唐代边塞军旅生活的真实细节。

纸棺的构造与保存之谜

纸棺以木条为骨架,表面裱糊多层废纸,纸张来源包括军队废弃的公文、奏折底稿、粮草记录等。这些纸张被裁剪成棺椁形状,甚至部分被折成衣帽覆盖于尸体上。历经千年风沙,纸棺虽部分破损,但文字内容仍可辨识,成为唐代西域军事、行政的第一手史料。

二、纸棺上的千年密码:从军事文书到诗人手迹

纸棺上的文字内容堪称一部“唐代西域档案”,涵盖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信息:

1. 军事部署与战功记录

墓中出土的《天宝十载张无价游击将军告身》详细记载了张无价的战功。他曾参与平定石国、九国胡叛乱,因“跳荡功”晋升为游击将军。所谓“跳荡功”,按唐代军制,需在“矢石未交”时率先冲锋陷阵、破敌制胜,足见其勇猛。此外,纸上还发现唐廷对西域驻军的调令、边防部署图残片,揭示了唐军对丝绸之路的控制策略。

2. 行政与经济往来

纸棺上的文书包括屯田记录、粮草调度清单,甚至民间借贷契约。例如一份文书记载:“西州某坊借粟贰拾硕,至秋熟还。”这类内容印证了唐代西域屯田制度的实施与民间经济的活跃。

3.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与“马料单子”的意外现身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份被后世称为“岑参马料单子”的文书残片。

在新疆吐鲁番古墓考古中,有几页账单为岑参在西域的从军历程和行踪作证。上面一笔一划写着“天宝十三载,八月二十四日,郡坊马六匹迎岑判官,食麦四斗五升。付马子张计仵”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岑判官马七匹,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驿卒的名字叫陈金)这些马料帐,记载了岑判官曾在前后两个月,带领随从两次跨越天山。把其千年之前的行踪精确到年月日,成为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珍贵文书,也丰富了大唐西域史。

还有一份单子记录了某次军事行动中,岑参所率部队的马匹草料消耗情况,包括日期、地点、马匹数量及草料配给明细。例如:“某月某日,轮台驿支青稞叁拾硕,充岑判官马料。”这不仅证实了岑参在轮台(今新疆轮台县)的活动,更揭示了唐代军队后勤管理的精细化。

三、岑参的西域足迹:从边塞诗到马料单子

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其诗作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的豪迈,与纸棺文书的现实记录形成了奇妙呼应。而“马料单子”的发现,则为文学史提供了新的实证维度:

1. 岑参的军旅职责

单子显示,岑参曾以“判官”身份管理后勤,负责协调马匹草料。这与他的诗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的宏观叙事形成互补,展现了诗人作为文职军官的日常。

2. 诗歌与现实的交织

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岑参描写“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而马料单子中“支冰片贰斤,饲病马”的记录,则从实务角度印证了诗中严寒环境对军马的影响。

走马川风景

走马川风光

3. 西域文书的价值重估

此前,岑参的墨迹从未被发现,而马料单子虽非亲笔,却是其活动的最直接物证。当代文史学者、散文家冯杰曾专程赴吐鲁番寻找此单,最终在《吐鲁番出土文书》影印本中得见真容,他不由地发出感叹:“岑参在浩瀚文书中如风雪中的一粒名字,稍不留神便会遗漏。”

四、张无价与纸棺:一位将军的西域终章

纸棺的主人张无价,是唐代西域史的缩影。据《告身》记载,他祖籍河南南阳,因军功镇守西州(今吐鲁番)。其死亡与安葬过程充满传奇:

就地取材的葬礼:西域缺乏木材,部下以废纸糊棺,既是对中原葬俗的致敬,亦是对环境的无奈妥协。

“跳荡将军”的荣誉:张无价因“跳荡功”获封。史载,“跳荡功”这一功勋称号在唐代仅授予赫赫有名的初唐大将薛仁贵等少数名将,而张无价墓志铭中“陷坚突众,贼徒破败”的描述,再现了冷兵器时代个人英雄主义的巅峰。

五、考古与文史的双重启示

1. 纸棺的跨学科价值

纸棺不仅是葬具,更是“再生纸”的早期案例。唐代“废纸再利用”的环保意识,与今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2. 边塞诗的历史语境重构

岑参诗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与文书中的“支冰片饲马”,共同构建了西域的立体图景。文学想象与考古实证的结合,使盛唐边塞文化的研究更具厚度。

3. 丝绸之路的微观叙事

纸棺文书中的民间借贷、胡汉通婚记录,揭示了西域社会的多元融合。例如一份婚书中提到“汉儿王二娶康国女”,印证了唐代“胡汉一家”的开放政策。

结语:纸上的盛唐回响

张无价的纸棺与岑参的马料单子,如同穿越千年的时空胶囊,将盛唐的恢宏与边塞的艰辛凝固于方寸之间。它们不仅是考古奇迹,更是文明交融的见证。当我们在博物馆中凝视这些泛黄的纸片时,耳边仿佛响起岑参的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而这,正是中华文明在丝路上书写的壮丽史诗!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