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裴度,字中立,生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卒于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以“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者二十年”的功绩,成为中唐最具传奇色彩的宰相。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既有金戈铁马的豪迈,也有宦海浮沉的沧桑,更有家族传承的智慧。以下从十
裴度
裴度,字中立,生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卒于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以“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者二十年”的功绩,成为中唐最具传奇色彩的宰相。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既有金戈铁马的豪迈,也有宦海浮沉的沧桑,更有家族传承的智慧。以下从十件大事、家族发展、人才培养、家世年谱四个维度展开,还原这位传奇人物的全貌。
一、裴度人生十件大事
1. 少年及第:寒窑苦读终登龙门
贞元五年(789年),24岁的裴度在长安贡院写下“丈夫无苟求,君子有素守”的殿试策论,以榜眼身份高中进士。他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但家道中落,幼年随父亲裴溆在渑池县丞任上,常于县衙后堂秉烛夜读。
春寒料峭的清晨,渑池县衙后堂的油灯还未熄灭。裴度揉着酸涩的眼睛,将《春秋左氏传》卷尾的批注再看一遍,砚台里的墨汁早已凝结成冰。窗外传来更夫梆子声,他裹紧粗布外袍,对着铜镜整理冠带——今日正是殿试放榜之日。
“公子,贺喜!”书童跌跌撞撞冲进屋子,“您中了!榜眼!”
裴度手指微微颤抖,接过黄榜时,瞥见自己满是冻疮的手背。这张榜单背后,是十年寒窗的孤灯,是母亲用陪嫁玉镯换来的纸笔,是父亲在官署抄录文书补贴家用的佝偻身影。他想起去年冬天,父亲病重时仍叮嘱:“裴氏子孙,当以天下为己任。”
2. 初涉官场:直言触怒被贬河南
贞元十年(794年),裴度任监察御史,因弹劾德宗宠臣时措辞激烈,被贬为河南府功曹参军。这是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中丞大人,这封弹劾状递上去,您怕是要得罪人。”同僚王御史在官署后巷拦住他,“卢从史乃陛下心腹,您何苦……”
裴度停下脚步,月光照在他年轻的面庞上:“御史之职,本为纠劾不法。若见权臣贪腐而缄口,与尸位素餐何异?”
三日后,弹劾状送达御前。德宗震怒,将裴度贬为河南府功曹。离京前夜,他独坐庭院,望着北斗星喃喃自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贾谊谪居,犹怀汉室。此去河南,正可体察民情,他日必当重返庙堂。”
3. 出使魏博:单骑入藩镇定乾坤
元和七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病逝,其子田怀谏年幼,牙将田兴(后赐名田弘正)掌权。裴度奉宪宗之命出使魏博,成功说服田兴归顺朝廷。
田兴在牙帐设宴,刀斧手暗藏帐后。裴度举杯道:“田将军可知,魏博自安史之乱以来,已历五任节度使,哪一任得善终?”
田兴面色微变:“先生何出此言?”
“今将军若能效忠朝廷,削藩镇之权,行州县之制,天子必赐爵厚禄,子孙永享富贵。否则……”裴度手指叩击酒盏,“蔡州吴元济、成德王承宗,皆前车之鉴。”
田兴沉默片刻,突然离席跪拜:“愿听先生教诲!”
次日,裴度在魏博旧节度使衙门墙壁上题写《魏博宣慰记》,记录田兴归降之事。百姓闻讯,夹道欢呼:“此真大唐使臣也!”
4. 武元衡遇刺:血溅长安不改其志
元和十年(815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裴度亦遭重创。
六月初三晨雾未散,裴度乘轿行至通化坊。突然,三名黑衣人从暗处跃出,刀光如电劈向轿帘。
“保护中丞!”随从王义扑向刺客,手臂被砍断仍死死抱住对方。裴度被刺中背部,滚下轿子,毡帽被削飞,额头鲜血直流。刺客举刀欲再刺,裴度大喝:“我裴度今日死于此,天下藩镇必笑朝廷无人!”
恰在此时,巡逻骑兵赶到,刺客仓惶逃窜。裴度被抬入府中,太医包扎伤口时,他仍强撑着对宪宗派来的宦官说:“淮西未平,臣死不瞑目!”
5. 拜相平叛:雪夜奇袭破蔡州
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以宰相身份亲临淮西前线,指挥李愬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
“李将军,雪夜行军,需注意三件事。”裴度在中军帐铺开地图,“一者,偃旗息鼓,以棉衣裹马蹄;二者,沿途驿站守军,能擒则擒,不能擒则杀;三者,直捣蔡州城,先取吴元济府邸。”
李愬抱拳领命:“末将定不负丞相重托!”
十月初十深夜,大雪纷飞。李愬率三千精兵冒雪急行,途经张柴村时,守军尚在梦中便被斩杀。次日凌晨,蔡州城破,吴元济从睡梦中惊醒,被押至裴度帐前。
“朝廷待汝不薄,何至谋反?”裴度问道。
吴元济伏地流涕:“某本欲归降,奈左右蒙蔽耳。”
裴度下令将其押解长安,淮西之乱遂平。
消息传开,河北藩镇震恐,纷纷上表归顺。
6. 三起三落:宦海沉浮志不渝
裴度一生四次拜相,五次被贬,历任河东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
长庆元年(821年),穆宗听信宦官谗言,将裴度外放太原。离京前,他在大明宫含元殿向穆宗进言:“陛下若信微臣,臣当为陛下守太原;若不信,臣愿归老田园。”
穆宗默然。裴度转身离去时,听见身后宦官魏弘简冷笑:“裴中立,你也有今日!”
太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爆发,文宗被宦官软禁。裴度称病不朝,暗中联络朝臣保护太子。事后,文宗感叹:“若裴公在,何至如此!”
7. 荐贤举能:提携后辈不遗余力
裴度一生推荐李德裕、李宗闵、韩愈、李愬等名臣,保护刘禹锡等文人。
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裴度力保:“愈虽狂悖,然其忠可鉴。且潮州瘴疠之地,若再贬之,恐伤士心。”宪宗遂改贬袁州。
长庆三年(823年),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二十三年。裴度向穆宗进言:“禹锡之才,可任刺史。”终使刘禹锡量移和州。
“刘梦得,你可知是谁保你?”刘禹锡赴任前,裴度在洛阳私邸设宴饯行。
“若非裴公,某早已葬身南荒。”刘禹锡举杯欲拜。
裴度按住他:“非我保你,乃天下公道保你。日后为官,当如《陋室铭》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 洛阳养老:绿野堂中诗酒风流
开成元年(836年),裴度以中书令之职致仕,定居洛阳集贤里,建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文人唱和。
春日的绿野堂,牡丹盛开如锦。裴度坐在亭中,手持《白氏长庆集》,对白居易笑道:“乐天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真乃神来之笔!”
白居易拱手:“晋公过誉。某尝读公《溪居》,‘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方知大隐隐于市。”
一旁的刘禹锡击节赞叹:“裴公既能安社稷,又能乐林泉,真乃完人!”
三人正谈笑间,家仆来报:“文宗陛下遣中使送御酒十坛,贺公寿诞。”
裴度起身向北叩拜,叹道:“老臣何德何能,蒙陛下眷顾!”
9. 临终遗愿:熔剑为钟警后世
开成四年(839年),裴度病重,将珍藏的吴元济佩剑熔铸为钟磬,悬于太原府学。
“父亲,此剑跟随您平定淮西,为何要熔掉?”其子裴识不解。
裴度抚摸剑身:“吴元济恃武而亡,此剑当化为警钟,警示后人‘以武止戈’。”
钟成之日,裴度强撑病体写下铭文:“惟断乃成,惟德乃兴。”
三日后,他在绿野堂溘然长逝,享年75岁。文宗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忠”。
10. 家族传承:文种勿绝的千年密码
裴度晚年著《训子令》,提出“文种勿绝”的家族理念,要求子孙“强学为立身之本,德业并举以承家声”。
教育案例:其子裴识任京兆尹时,收受商人贿赂。裴度得知后,命人将其捆绑至祖庙,以家法杖责三十。
“你可知裴氏为何千年不衰?”裴度指着祖庙墙上的“忠孚华夏”牌坊,“非因富贵,乃因忠孝节义四字。若贪赃枉法,死后不得入祖坟!”
裴识痛哭流涕:“孩儿知错,愿以余生赎罪。”
此后,裴识历任数州刺史,皆以清廉著称。
二、裴氏家族发展简史
1. 秦汉奠基
裴氏始祖为秦公子针,春秋时封于裴中(今山西闻喜)。西汉时,裴盖任侍中,开启家族仕宦传统。东汉裴茂平定李傕之乱,封阳吉平侯,奠定家族根基。
2. 魏晋崛起
魏晋时期,裴氏分为中眷、东眷、西眷三支。西晋裴秀创“制图六体”,官至司空;裴頠著《崇有论》,开玄学新风;裴楷以“玉人”之名享誉士林。
3. 隋唐鼎盛
隋朝裴政参与制定《开皇律》,奠定封建法制基础。唐朝时,裴氏家族达到巅峰:
- 宰相:裴寂、裴炎、裴行俭、裴度等34人
- 皇后:孝敬皇后(裴居道之女)、肃宗废后(裴遵庆之妹)
- 将军:裴行俭、裴度、裴玢等
- 状元:裴俅、裴格等
- 文学家:裴说、裴迪
- 史学家:裴松之、裴骃、裴子野
4. 五代以降
五代战乱中,裴氏家族仍出后梁宰相裴迪、后晋宰相裴皞。宋明以降,虽无宰相,但仍有裴应章(明万历年间兵部尚书)等人才涌现。
三、裴度培养家族人才的四大秘诀:
1. 重教守训,崇文尚武
裴氏家规明确:“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裴度幼年即受严格教育,其母夏侯氏“小有罪过,必束带伏阁,经五、三日乃引见之,督以严训”。他晚年在洛阳建“绿野堂”,召集族中子弟讲学,亲授《春秋》《史记》。
2. 德业并举,廉洁自律
裴氏家训强调“立身谨厚,居家勤俭”。裴度以身作则,虽位极人臣,仍“不治第宅,衣服器用,苟存而已”。他在《训子令》中写道:“吾辈当令文种勿绝,非惟富贵,更要留清白于后世。”
3. 联姻望族,广结善缘
裴氏家族通过联姻巩固地位:
- 裴寂之女嫁唐高祖之子李元景
- 裴居道之女为孝敬皇后
- 唐玄宗将六位公主嫁入裴门
- 裴度孙女嫁宰相韦澳之子
4. 科举荫袭,双轨并进
裴氏子弟既通过科举晋身(如裴度、裴俅),也凭借门荫入仕(如裴光庭)。裴度任宰相时,改革科举制度,“罢呈榜前投卷”,遏制请托之风,为寒门子弟开辟通道。
四、裴度家世与年谱
家世
- 祖父:裴有邻,濮州濮阳令
- 父亲:裴溆,河南府渑池丞
- 子:裴识,京兆尹
- 孙:裴贽,礼部尚书
- 曾孙:裴枢,唐昭宗宰相
年谱
- 765年:生于绛州闻喜裴柏村
- 789年:进士及第,授河阴县尉
- 792年:登博学宏辞科,迁监察御史
- 805年:因弹劾权臣被贬河南府功曹
- 812年:出使魏博,促成田兴归降
- 815年:遇刺重伤,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 817年:督师平定淮西,封晋国公
- 821年:被贬河东节度使
- 826年:拥立文宗,再任宰相
- 836年:致仕居洛阳,建绿野堂
- 839年:病逝,赠太傅,谥号文忠
裴度的一生,是中唐政治的缩影,更是河东裴氏“文种勿绝”精神的完美诠释。他以“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担当,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乱世中力挽狂澜;以“荐贤举能、德业并举”的智慧,延续家族千年荣光。其事迹与家风,至今仍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来源:贺老师历史小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