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欢迎大家关注芯片揭秘,我是主播幻实,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智能驾驶系统一级供应商公司——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驭汽车)应用开发部总监耿赓先生来为我们分享。耿总所在企业专注于新一代线控底盘关键技术的研发,下面请他来聊一聊这一赛道的行业洞察。
本期话题:
00:49 线控底盘国产化破局:从软件突围到核心算法制胜
04:49 从“卡脖子”到“掰手腕”线控底盘技术的逆袭之路
14:18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谁将主宰底盘控制的“灵魂”?
线控底盘国产化破局:
从软件突围到核心算法制胜
幻实(主播):
欢迎大家关注芯片揭秘,我是主播幻实,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智能驾驶系统一级供应商公司——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驭汽车)应用开发部总监耿赓先生来为我们分享。耿总所在企业专注于新一代线控底盘关键技术的研发,下面请他来聊一聊这一赛道的行业洞察。
耿赓(嘉宾):
大家好,我是上海同驭汽车的耿赓。
同驭汽车应用开发部总监 耿赓 做客芯片揭秘
幻实(主播):
关于线控底盘话题,我们芯片揭秘栏目涉猎较少,今天我特别的激动,因为终于请到来自专业的线控底盘公司的嘉宾交流。下面就请耿总为我们科普一下线控底盘构成是怎样的,这中间技术难度怎么样? 以及目前线控技术国产化的成熟度到什么级别了?
线控底盘:线控底盘是一种先进的汽车底盘技术,它将传统底盘中通过机械、液压或气动方式传递的控制信号,转变为电信号来进行传输和控制,主要由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驱动、线控换挡和线控悬架等系统组成。这些系统通过电子信号替代了传统的机械、液压或气动连接方式,实现了更为精准和快速的控制。线控底盘不仅是自动驾驶的关键媒介,同时也为新能源车提供了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
耿赓(嘉宾):
从底盘技术的难度层面来讲,我们聚焦于线控底盘领域,这也是当前比较热门的领域了。它的难点就在于以往诸如线控制动、线控转向、以及悬架控制等关键部分,基本上被外资垄断。它的技术瓶颈显著,准入门槛也比较高,过去一直存在“卡脖子”的问题,之所以我们现在有能力与外资竞争,关键在于我们现在掌握了核心的软件开发技能,像控制器架构设计和执行器算法,它们在线控底盘技术中发挥着非常关键作用。
线控底盘在智能驾驶上的使用(图源:同驭汽车)
幻实(主播):
线控底盘在燃油时代,国内企业是否存在突破的契机?
耿赓(嘉宾):
燃油时代,整个市场对于线控智能的诉求,并不是那么的强烈。当下我们着力发展的线控与智能技术,主要就是围绕着电动化和智能化展开。就电动化而言,就是要解决传统机械的能量来源问题。以往传统发动机,能够为我们的制动系统提供制动来源,但在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领域,它没有发动机了,就是纯电,所以就需要一些替代的解决方案,在这方面,尽管外资企业作为行业垄断巨头存在,但线控技术领域对于他们来讲,技术的积累也没有很深厚。
在自主研发层面,我们与外资企业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但是我们凭借着远超他们的拼搏精神与努力程度,在奋起直追。而在智能化需求领域,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特别是在自动驾驶领域,展现出引领世界的姿态。
幻实(主播):
线控领域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赛道,当下许多的车企都在做线控产品,现在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是怎样的?竞争是否激烈?
耿赓(嘉宾):
实际上进入门槛比较高,专业的角度上来讲,线控底盘是功能安全等级最高的ASIL D级,涉及到制动和转向,是车辆至关重要的部分。从普通人的直观感受来讲,一旦制动失效、转向失效,对车辆而言,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很高。正因为挑战比较大,此前这一直是技术难点,卡脖子难题,我们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过去20年,我们用市场换技术,如今新能源时代,我们要把失去的市场份额再拿回来。
幻实(主播):
2021年同驭汽车以5.63%的份额,位居国产线控制动系统的市场份额的首位,这成绩相当难得。同驭汽车是具备了哪些核心的优势,能在国产化进程中占据领先地位呢?
耿赓(嘉宾):
同驭汽车早在2012年开始,和同济大学合作时,就在研发EHB电子液压制动产品,历经了多轮迭代升级,众多人员长时间不断打磨、积累才慢慢成熟的。近几年,汽车新能源快速发展,对EHB产品需求旺盛,我们才迎来这样的发展机遇。
EHB电子液压制动系统:是'Electric Hydraulic Brake'的缩写,属于一种混合制动技术。它通过电子信号控制液压单元,实现制动力的精准分配与调节,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中,该系统可将能量回收与传统制动结合,提高能源利用率。其核心优势在于响应速度快、兼容性强,可适配ABS、ESP等辅助功能,是智能驾驶技术的重要硬件基础。
从“卡脖子”到“掰手腕”
线控底盘技术的逆袭之路
幻实(主播):
线控底盘属于是电动车必须要具备的功能部件吗?
耿赓(嘉宾):
当下新能源车领域,线控底盘基本已成为标配。因为它能够实现能量回收以及线控制动控制,特别是对于自动驾驶场景中。当车辆需要进行制动控制时,无需驾驶员踩踏制动踏板,就可以通过线控技术的方式,实现整车的制动。这其中EHB作为关键的执行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是必不可少的。
EHB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 (图源:同驭汽车)
幻实(主播):
在高阶智驾领域,这款产品未来会走向何种功能或发展趋势呢?您能给我们再揭秘一下吗?
耿赓(嘉宾):
高阶自动驾驶的发展,对于安全性的要求会愈发严苛,目前我们EHB产品跟标准的E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搭配,形成一个“Two box”方案,在该方案中,一旦任何一个控制器出现失效情况,另一个控制器便能立即接管,起到备份的作用,我们叫做冗余管理机制,对于高阶自动驾驶时的系统接管能提供有力的备份支持,极大程度提升驾乘安全性。
幻实(主播):
在国内有众多家车企在开展相关业务,您认为大家在竞争中存在哪些差异?同驭是如何保持自身优势的?
耿赓(嘉宾):
同业竞争压力还是蛮大的,从技术层面,处于第一梯队的企业,技术水平大体上差异不大,而同驭汽车之所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一方面我们拥有十几年的技术与经验沉淀,另一方面,我们秉持着更为开放的合作态度,如今我们与主机厂伙伴的关系,早已是超越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甲方、乙方模式,更多的是追求合作共赢,共同打造产业生态链。因此,我们在开放度、合作意识以及协同配合意识上更胜一筹。
同驭汽车线控底盘亮相世界级赛车现场(图源:同驭汽车)
幻实(主播):
这种合作模式上,这一轮主机厂和你们这样本土Tier1 之间的合作逻辑和当年外资主导时期,存在哪些区别?
耿赓(嘉宾):
外资企业的合作方式较为传统,基本停留在买方与卖方的简单模式。主机厂提出需要,外资供应商依据自身固化的平台理解与认知进行开发,收取相应的开发费用和单价的成本。主机厂只能在其既定的产品系列中去选型,供应商再做适配性的开发。但如今,自主品牌与主机厂伙伴的合作大有不同,我们会依据主机厂的特定需求,联合开发定制化产品与功能服务,双方是共同探索、携手发展来打造产品,与传统模式相比,在新能源领域,双方展现出的魄力截然不同,大家都没太多历史积累,过去,国内企业可能更多是模仿、复制国外经验。但新能源时代,我们已走在世界前列,没有现成的对象可供模仿借鉴,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自主创新,开拓全新的技术与产品方向 。自主品牌就显得更无所畏惧,所以区别十分显著。
芯片揭秘 主播幻实(左) 对话
同驭汽车应用开发部总监 耿赓 (右)
幻实(主播):
在您所处的线控底盘赛道中,您认为中国技术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水平?
耿赓(嘉宾):
从工程严谨的角度,客观来讲,最终交付产品方面,我们与外资企业确实存在一定差距。这一差距不仅体现在经验的积累上,还反映在下游产业链,尤其是高精密零部件加工制作,以及工艺稳定性控制方面。与外资企业长期的沉淀相比,我们还有提升空间,而这需要时间去打磨和追赶。不过,我们也有自身优势,那就是软件领域,中国人聪明且勤奋,外资企业可能每天工作三到五个小时,而我们常常工作八到十个小时甚至更久,这使得我们在软件的开发与迭代的速度上远超外资企业。此外,从历史维度看,我们比外资企业更具服务意识,这个也是非常直观的。
幻实(主播):
之前买车,特别是买进口燃油车时,常听人说底盘调校出色,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花费多年时间手工调校,所以车价昂贵。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底盘调校还是像以前燃油车时代那么重要吗?在线控底盘领域,贵公司目前的业务覆盖范围是怎样的?
耿赓(嘉宾):
底盘调校,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依旧至关重要,每一家主机厂都有其独特的品牌基因以及自己的特性,过去整车的性能在运动性和舒适性上确实难以平衡,但如今通过软件功能的叠加,借助线控转向、线控悬架等智能化装备,能让车辆在不同工况下展现出不同特性,从而实现鱼与熊掌兼得。
同驭汽车最早是以线控制动产品为主,目前也在不断拓展业务,像线控转向、悬架控制以及底盘预控制器等方面都在进行研发。
幻实(主播):
您觉得线控底盘技术同行业竞争会如何发展,是会被头部公司阶段性的垄断,还是保持国内现在多点开花的局面呢?
耿赓(嘉宾):
线控底盘技术未来的竞争趋势,就目前来看还很难确定,短期内,估计还会维持百花齐放的状态。从长远发展来说,未来一定会朝着资源和资本整合的方向前进。在接下来的2-3年可能就是一个分水岭,过了这个分水岭,可能就是被选出来的。现在的竞争已经很激烈很白热化了,留给大家的时间不多了。
同驭智能制动系列产品(图源:同驭汽车)
幻实(主播):
如今线控底盘已广泛应用于众多主机厂的新能源汽车,这些车的价格或高或低,您认为不同档次的车辆在底盘性能要求和功能方面有哪些差异化调整?
耿赓(嘉宾):
实际上,目前线控底盘领域,尤其是线控转向和线控制动产品,本身并不因车辆档次不同而有区分,产品通用性较强,并不是说新能源车在底盘方面差异不大,价格也拉不开。从功能方面,高端车型往往对复杂功能的需求更多。而且,实现这些复杂功能,它需要更多种类执行器去配合。以悬架为例,高端车型上面会配备空气弹簧,会配 CDC(连续阻尼控制)等装置,这配置一般只会出现在高端的车辆上,因此乘车感受等方面会有变化。
从舒适性的角度来看,确实能带来显著甚至本质上的差异,特别是像主动悬架技术,结合视觉Camera(摄像头)对路况的分析,车辆可以提前感知前方的路况的变化,比如凹坑、减速带或障碍物等,进而预先对悬架的刚度进行调整,使车辆非常平稳舒适地通过。这种功能在传统的燃油车以及低端车型上,其实都是不具备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觉得高端车行驶起来有“如履平地”的感觉。
连续阻尼控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和路面情况,并以此为依据,主动调节减振器的阻尼力,与悬架弹簧协同工作,过滤路面不同频率的干扰振动,且实现对车身姿态的精准控制。
幻实(主播):
同驭前段时间公布了和Honeywell的合作消息,像和Honeywell 这种国际500强公司合作,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呢?这会给我们的产品带来哪些竞争力上的提升呢?
耿赓(嘉宾):
目前我们与Honeywell合作,主要是在联合开发新产品的,我们叫做未来应用于底盘方面的干式制动EMB产品。它是一个颠覆性的产品,取代现在的液压制动系统的产品,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跟Honeywell主要是联合在开发一个压力传感器,是新产品上面做必须要用到的一个新的传感器形式。
幻实(主播):
巨头公司在给我们定制芯片,这也充分说明他们对你们的认可,毕竟这类周期很长的项目,如果押错了宝,他们投入的资金可就打水漂了。
耿赓(嘉宾):
是的,他们在国内的话其实也是在友商里面精挑细选的,并对我们产品开发的过程,以及过往取得的一些成绩给予非常大的认可,所以跟我们合作,对于新产品的开发有着很大的帮助。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
谁将主宰底盘控制的“灵魂”?
幻实(主播):
未来3-5年,汽车底盘行业会如何发展?当前,行业涌入了各类参与者:Tier 1在布局,电池企业以及不少主机厂也在研发,您认为最终会形成怎样的行业格局?这些参与者都会在行业里留存吗?
耿赓(嘉宾):
这个行业肯定会经过一个比较残酷的淘汰过程。术业有专攻,最终,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是比较合理的。从底盘执行器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线控制动、线控转向、以及悬架相关产品,由专业的零部件供应商来负责研发和生产,会更符合行业发展的逻辑。
不过,对于软件层面,尤其是一些应用层的软件方面,根据我们的理解和判断,主机厂主导会更具优势。就像我们目前在开发底盘预控制器,里面很多的上层逻辑和功能,我们都是乐意与我们主机厂伙伴们一起合作开发的。现在大家都在说“软件定义汽车”,既然是软件定义汽车,那么主机厂就一定要掌握软件能力,掌握汽车的核心灵魂。
同驭智能制动系列产品 无人车(图源:同驭汽车)
幻实(主播):
既然强调软件定义汽车,如果主动把软件层面的主导权交给主机厂,而我们专注做零部件和执行器。这样一来,您会不会担心产品价格因此难以抬高 ?
耿赓(嘉宾):
这确实会有一定影响,但是这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家都需要在行业生态中找到各自的安全位置。而我们也要具备自身独特优势,专业产品对质量把控要求极高,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做好,这就是我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底气 。
幻实(主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线控领域的装机量以及覆盖度处于怎么样的水平?接下来哪一个方向是我们重点推进的内容,能在这里给大家透露一下吗?
耿赓(嘉宾):
目前,我们主要是以液压制动的One box和Two box解决方案为主,在目前业务拓展上,我们采取的是“商乘并举”的策略,就是商用车和乘用车两个领域,我们都会去重点突破的方向。
当前,国内新能源车的增长速度非常快,通过我们的数据调研与分析发现,我们的EHB产品,跟我们新能源车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同频的,这意味着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从国内市场占有率来看,国内自主产品,在这一领域占有率现在还是比较偏低的,不到30%,外资产品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也有机会让大家相信,国产产品同样能够做得很出色,不像电控领域,现在基本上都采用国产产品了。
幻实(主播):
那么最后,耿总今天做客我们《芯片揭秘》,有没有想借我们平台对外呼吁和号召的呢?
耿赓(嘉宾):
由衷希望希望我们整个行业能够更加团结,尽量避免恶意的竞争,同时,也是希望呼吁我们主机厂的合作伙伴,能够给予我们国内自主品牌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培育起属于自己的产业链,真正攻克那些被外资企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幻实(主播):
行业竞争如此激烈,大家都很艰难,您怎么看这种现状呢?以及面对这种情况,您觉得行业该如何发展呢?
耿赓(嘉宾):
当下市场确实太“卷”了,就拿报价来说,有些价格已经远远脱离了产品本身的成本。大家为了生存,承受着巨大压力。不仅主机厂如此,我们同驭作为零部件供应商也深受其害,这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情况,也是行业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
我认为行业内企业还是要团结起来。过度的恶意竞争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希望大家能尽快熬过这段艰难时期,让市场回归到健康、可持续的状态,这样线控底盘这个赛道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
幻实(主播):
非常感谢耿总分享。也祝愿同驭汽车能够突出重围,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应有的份额。期待您下次再来芯片揭秘分享经验。
线控底盘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进程中地位关键,当前发展呈多面性。技术上,它以电信号替代机械连接,为智能驾驶奠基。尽管此前关键部分被外资垄断,但国内企业已借软件开发取得突破,使线控底盘相关产品走向成熟。市场层面,线控底盘在新能源车中已成标配,需求激增,且行业竞争白热化。
展望未来,线控底盘将与智能网联深度融合,产业格局上,线控底盘技术将历经淘汰与整合,未来 2-3 年是关键期,是否会形成嘉宾提及的零部件供应商负责执行器、主机厂主导软件的模式,还有待观望。但是国产企业破局,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硬件工艺,缩小与外资差距,发挥软件迭代优势。同时,要加强行业合作,避免内耗,携手培育产业链。与主机厂深度合作,开发定制产品,争取更多支持,提升竞争力与占有率,打破外资垄断,进军国际市场。
来源:芯片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