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君陶(1902年—1985年),原名赵世萱,又名郁仙,出生于四川省酉阳县(今重庆市酉阳县龙潭镇)。是国无产阶级教育家,国务院原总理李鹏的母亲。1919年随全家迁到北京,在五哥赵世炎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并自学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25年进入上海大学
赵君陶(1902年—1985年),原名赵世萱,又名郁仙,出生于四川省酉阳县(今重庆市酉阳县龙潭镇)。是国无产阶级教育家,国务院原总理李鹏的母亲。1919年随全家迁到北京,在五哥赵世炎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并自学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25年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结识了李硕勋并成为终身伴侣。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北省妇女协会宣传部长、共青团湖北省委委员等职。1937年参加成都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1939年在重庆参加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并担任直属第三保育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化学工业部教育司副司长、北京化工学院副院长等职,并担任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文贵(1902年8月1日—1974年6月15日),重庆永川区人。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29年获得华西协合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北平协和医院病理科担任助教,并转入细菌系从事研究工作。1934年,他筹办南京卫生署西北防疫处,并在1940年成为揭露日军侵华细菌战的第一人。1961年回到四川医学院担任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进一步筹建和完善科研组织。毕生致力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研究和防疫工作。他在20世纪30年代初研究细菌血清病理学,30年代中期致力于鼠疫防治研究,并多次实地调查鼠疫流行情况,撰写了《湖南常德鼠疫调查报告书》,揭露了日军在中国进行细菌战的罪行。此外,他还参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防疫工作,并获得了朝鲜政府授予的二级国旗自由勋章。
霍步青(1902年2月—1933年9月13日),原名霍仁云,重庆綦江温泉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宣传队队长,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1931年被派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后任中共福建宁(化)清(流)归(化)中心县委书记。1932年3月兼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宁清归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参加巩固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反“围剿”作战。1933年9月13日于福建宁化牺牲。
李先闻(1902年10月10日—1976年7月4日),出生于重庆市江津县(原四川省江津县),祖籍广东省梅县。细胞遗传学家,作物育种学家,生物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原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研究中心主任。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随后获得普渡大学硕士学位和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他在中央大学任教后,自费赴日留学,在九州帝国大学从事蚕体细胞遗传研究。回国后,他曾在东北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等机构任职,并在台湾从事甘蔗育种改良工作,被誉为“甘蔗之神”。
陈云庵(1902年—1935年),原名陈守谦,出生于四川忠县(现重庆市忠县)广兴乡(今金声乡),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革命者。1926年,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并在1927年由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他参与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派往广东省肇庆县任县长,释放了20多名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后离职。1928年,回到四川,担任射洪县太和镇特别支部书记,并清理党的组织。随后,他担任忠县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和忠县中学国文教员,积极传播马列主义。1932年,他担任万县县委书记,组织武装力量,但由于身份暴露,他转移到利川从事“神兵”改造工作。1934年,再次担任万县县委书记,但因兵变失败被捕,最终在1935年牺牲。
陈文镜(1903年—1987年),重庆永川区人。著名的外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1926年参加叶挺独立团担任军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年,任重庆宽仁医院外科主任医师。1938年2月日本对重庆大轰炸,国民政府在重庆设立第十二重伤医院,陈文镜担任院长。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院进修外科。曾先后担任武昌同仁医院、重庆宽仁医院外科主任、上海第四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等职务。1951年作为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成员赴朝,1953年起担任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外科主任。陈文镜教授专长普通外科,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有“水与电解质平衡”等多篇论文。
汤慕禹(1903年—1932年),原名汤国良,出生于四川巴县木洞双河乡(今重庆市巴南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曾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7年底,由中共中央派赴苏联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毕业后回国,被中共中央派到洪湖革命根据地,11月任红六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1年3月,任红三军教导团团长,参与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同年7月,被选为中共鄂西临时分特委执行委员,后任红25师师长,兼独立第三团团长。1932年初,率部返回洪湖地区,先后任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二分校总队队长,红三军9师25团团长、师参谋长,红8师师长等职,参加了瓦庙集、张家场等战斗。同年10月,他在湖北荆门半边街战斗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时年29岁。
赵宗燠(1904年11月28日—1989年10月10日),重庆荣昌人。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学家和能源和环境保护专家。1924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192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继续攻读研究生。1935年,赴德国柏林工科大学化工学院攻读石油加工和石油代用品转换工程技术,1939年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回国后,积极参与人造石油的研究和生产建设,支援抗战。他在重庆北碚宝源煤矿领导合成油厂的建设和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石油工业部生产技术司总工程师、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并于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从事人造石油的研究和生产建设,是中国人造石油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林铁(1904年11月20日—1989年9月17日),原名刘树德,今重庆万州区人。1925年,赴北京求学,先后在中国大学、中俄大学和法政大学学习,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书籍,并于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任中共留法委员会书记。1932年,转赴苏联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1933年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并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武装斗争理论。1935年冬,奉调回国,负责中共河北省委军事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参与领导了冀东抗日大暴动,并在晋察冀根据地担任重要职务,包括中共晋察冀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民运部长等。1949年7月,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河北省委书记。他在河北主政17年,期间兼任河北省政协主席、省长等职,为河北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何敬之(1904年—1973年12月1日),今重庆万州区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红一军团侦察队队长、红二师四团通信主任等职,参与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中临时担任红军后方医院院长,成功组织伤员救治。抗战期间,任八路军115师供给部副部长、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四处处长,参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后勤保障工作。建国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运输部部长,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重庆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出生地,是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编写)
来源:冬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