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解放军"联合利剑-2024A"环台军演期间,一组据称显示台军F-16V战机使用AN/AAQ-33"狙击手"吊舱红外锁定解放军歼-16和轰-6的照片在网络流传。
中国歼16遇“危险”,曾被F16战机红外锁定,却一点反应都没有?
2025年4月解放军"联合利剑-2024A"环台军演期间,一组据称显示台军F-16V战机使用AN/AAQ-33"狙击手"吊舱红外锁定解放军歼-16和轰-6的照片在网络流传。
这组照片经台岛部分媒体传播后引发广泛讨论,但其技术细节和真实性受到军事专家质疑。
台军F-16V机队于2023年12月完成全部升级改造,配备AN/APG-83有源相控阵雷达和30余套AN/AAQ-33光电瞄准吊舱。
该吊舱集成了红外传感器、激光测距仪和可见光摄像机,理论最大探测距离达160公里。
台岛防务部门曾宣称这套系统能有效提升空中态势感知能力。
从公开资料看,AN/AAQ-33吊舱确实具备红外搜索与跟踪功能。
但该设备需要配合火控雷达或其它传感器才能完成武器引导。
美国雷神公司技术文档显示,AN/AAQ-33本身不具备生成火控数据的能力,无法独立完成导弹锁定程序。
这意味着即便存在红外跟踪状态,也不等同于完成武器锁定。
照片分析显示,台岛方面公布的图像存在明显处理痕迹。
画面中关键参数显示区域被人工抹除,红外影像对比度存在软件增强特征。
军事爱好者通过开源情报工具比对发现,照片中歼-16战机的热信号特征与公开资料存在差异,疑似经过后期加工。
解放军现役霹雳-15空对空导弹最大射程超过200公里,最新型霹雳-17导弹据信具备300公里以上攻击能力。
台军现役最先进的AIM-120C-7导弹最大射程约100公里。
这种射程差距意味着台军战机若要实施有效攻击,必须冒险进入解放军防空火力圈。
在同期举行的联合军演中,解放军歼-20隐身战机部队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状态。
台军装备的AN/AAQ-33吊舱未能捕捉到任何歼-20的踪迹。
这证明第五代隐身战机在面对三代机改进型时,仍具有显著技术优势。
航空专家指出,现代空战中的"锁定"概念包含完整杀伤链建立。
AN/AAQ-33吊舱的红外跟踪功能仅能提供目标方位信息,需要配合机载雷达完成距离测量、弹道解算等关键步骤。
台军F-16V若未开启火控雷达,其跟踪状态不具备实际战术价值。
台岛防务部门未公布照片原始数据文件。
国际开源情报社区检索发现,类似的红外影像效果可通过民用级热成像设备配合图像处理软件模拟生成。
部分专业人士认为,不排除台军利用远距离观测资料进行技术合成的可能性。
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军演期间保持高度战备状态。
战区空军发言人证实,参演部队运用运-8电子干扰机实施全频段电磁压制,有效干扰对方传感器正常工作。
这种电子对抗环境下,台军战机难以维持稳定跟踪。
从战术层面分析,轰-6轰炸机通常由歼击机群护航执行任务。
台军F-16V若真能突破护航编队对轰-6实施持续跟踪,需要完整作战体系支持。
而解放军预警机、地面雷达站均未记录到异常空情。
台湾海峡平均宽度约180公里,处于霹雳-15导弹有效射程范围内。
军事观察家指出,台军战机若离开本岛防空保护圈实施前出拦截,将暴露在解放军多重火力打击之下。
这种作战想定缺乏实际可行性。
台岛现有F-16V机队共140余架,全部部署于本岛西部的嘉义、花莲基地。
这些基地距大陆海岸线最近处不足400公里,均处于解放军远程火箭炮和弹道导弹覆盖范围。
战时生存能力问题长期困扰台军空中力量。
国际军贸市场数据显示,美国售台的AN/AAQ-33吊舱属于简化出口版本。
与原版相比,删减了数据链融合功能和智能威胁识别模块。
这种性能缩水使台军装备难以融入区域防空体系,实际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解放军在本次军演中验证了新型战术战法。
空军特级飞行员披露,歼-16机组采用"诱饵战术",故意释放特定电磁信号吸引对方注意,为隐身战机创造突击条件。
这种虚实结合的战术运用,有效检验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体系作战能力。
台湾问题本质是中美战略博弈的组成部分。
美国持续对台军售的行为,既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也破坏台海地区和平稳定。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旨在传播正面信息,没有低俗或不良引导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迅速删除内容!如有不准确信息,请告知,我们将尽快作出更正。
参考资料:
参考消息在2025-04-02关于《代号“海峡雷霆”出手就是重锤猛击 对台军演热点回应 》的报道
来源:大千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