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述的这些困境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被多数人忽视的真相:达人投放早就过了“大力出奇迹”的阶段,盲目执行只会加速死亡。
过去一年很多品牌方聊起来,发现大家在达人营销上基本都有这样几个共同的痛点,比如:
达人投放的效果持续下滑,同样的预算,流量成本却翻倍上涨
爆款内容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过去好使的爆款sop今年已经没流量了
找外部agency执行,发现重执行轻策略,在错的方向上无限狂奔
我想,这背后不仅是行业竞争加剧,更是因为平台算法逻辑和用户行为也在持续发生变化。
上述的这些困境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被多数人忽视的真相:达人投放早就过了“大力出奇迹”的阶段,盲目执行只会加速死亡。
我认为,2025年的达人营销生存法则,不再是比谁更能砸钱,而是比谁能用正确的策略和工具辅助预判风险,在流量生态中找到真正可持续的生意模型。
一、两大误区导致越投越亏
误区1:急着破圈,却不小心掉进“流量空心化”陷阱
因为增长乏力,品牌把拉新的目标锚定到破圈人群上,许多操盘手的逻辑看似合理:找几个粉丝量级大的达人,用爆款内容轰炸不同圈层,总能捞到新用户。但现实是,当你的品牌连核心人群都没完全渗透时,破圈投放就像往漏水的桶里灌水——覆盖的多但是流失的也多。
而且,当你的内容频繁出现在非目标用户群体中,也会让系统的算法变得不精准,结果就是浪费掉更多的预算。
当核心人群渗透率不足时,品牌会遭遇破圈双杀效应:
新用户转化难:破圈群体缺少品牌认知和需求基础老用户流失快:算法被泛人群交互数据误导,降低核心圈层推荐权重举个例子,假设某品牌现有的用户是都市新锐白领,会想这破圈更年轻的gen z人群,或者更下沉的小镇青年人群,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在破圈之前,不妨先看看自己现有的核心人群打透了没有,品牌在都市新锐白领中的渗透率占到了多少?用户忠诚度如何?先做好核心用户的渗透,再在核心用户圈层中去往外围拓展,这比盲目破圈的打法要有效的多,营销的效率也得到最大化利用。
所以,破圈的前提,是筑牢基本盘。
着急破圈,只能拿到一堆无效的流量无效的人群,即便数据很漂亮,也不过是空心化的陷阱。
误区2:复制“过气的”爆款模板
“照着行业内的爆款脚本,改改产品卖点就能火。”这种2022年的方法论,如今正在批量制造无效内容。
比如美妆行业很常见的一种“爆款素材SOP”:前3秒痛点击穿、中间可视化卖点镜头、结尾价格锚点,但是今年再来看这样的爆款sop,结果如何?点击率下降,评论区反复出现“又是这个套路,累了”。
问题不在于爆款公式失效,而在于内容生命周期被压缩得越来越短。去年火的爆款素材结构,今年未必适用了,甚至上个月的爆款素材,这个月再复制已经失效了。
究其原因,是大量的同质化“爆款结构”让用户对“工业化内容”的免疫。大量相似的画面结构、文案框架、场景元素频繁出现在用户面前,用户不免疫也难。
聊完了误区,我想再聊聊2025年,如何精准矫正达人投放误区。
首先,一个重要的心态就是,不要总想着走捷径,捷径会变成陷阱,2025年的达人投放,本质是一场“精准度”与“平台算法”的对抗,没有人群洞察的达人轰炸,忽视内容差异化的盲目追爆款,终将产出的素材终将沦为平台生态的肥料。
第一点,从“战略懒惰战术勤奋”变为“战略勤奋战术懒惰”
前面所说的人群盲目破圈导致的流量空心化问题,实际上都是因为达人营销的策略没有想清楚。
以前粗放时代品牌做策略,靠谱一点的会花人力物力做用户调研数据分析,不靠谱的可能就是老板拍脑袋。
我分享一套我们公司一直在用的方法论模型,叫做T.O.E.达人营销增效模型(Test-Optimize-Expand),以「低成本验证→沉淀标准→全域收割」为核心路径,提高达人营销效率,尽可能在流量的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1. Test | 小步快跑精准试错
用「三筛测试法」快速试错:
筛平台:根据品类特性选择重点投放的社交媒体平台,首轮聚焦单平台降低复杂度筛达人:建立「低成本试错矩阵」——30%腰部,70%尾部的配比。这里我不建议全部用尾部达人试错,因为尾部达人的内容创作能力比较一般,除非品牌in house团队内容能力很强能给到尾部达人很好的内容指导,否则还是建议配一些内容创作能力强的达人一同共创,避免测试期的内容都是低质内容筛内容:产出三种内容形态(痛点解决型/情感共鸣型/猎奇体验型),用自然流量或者CTR(点击率)筛选有效内容模版2. Optimize | 构建可阶段性复制的SOP
内容标准化:将高转化内容拆解为黄金公式,形成可复用的内容库,这里注意内容sop是需要及时迭代升级的,不能一套sop用到地老天荒达人分级运营:建立达人分级档案(S级:种收双高型达人 / A级:强种草强互动型),这里可以根据品牌当前的营销阶段自定义S和A的指标3. Expand | 全域流量承接体系
最后一步,就是做好流量的承接,电商承接体系变成达人内容的「下半场」,用内容解决信任问题,用电商基建解决转化效率问题,真正实现「流量进入漏斗每一层都在创造价值」。
比如在内容中插入引导下单的专属暗号和优惠,电商专属承接页的优化,客服的引导以及私域流量的运营等。
第二点,把达人变成“产品经理”,而不是传声筒
达人不是品牌卖点的传声筒,而应该是用户需求的翻译者。
我见过有的品牌方在投放达人时,在植入广告部分要求达人口播所有卖点,而且为了体现品牌在专业技术上的先进性,要求达人保留全部专业术语,还有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达人,把达人原生内容变成了干巴枯燥的tvc,画质精美,文案精美,都无法取代达人原生内容的真诚感。
做达人营销的正确姿势应该是,把达人变成品牌的“产品经理”,让达人从真实的体感出发,帮助品牌方发现买点、挖掘更多使用场景。
比如我看到露营达人野行涛哥,在海钓的场景中测试某款防水冲锋衣的防水功能,通过海浪冲击等极限环境验证产品性能,这种基于真实使用场景的共创,让产品功能从实验室走向了真实生活场域。
达人不应该是传声筒,而应该是产品价值的共同建构者,这种由真实使用场景延展出的"产品生命力",正是达人营销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以上。
站在2025年的流量激烈竞争环境中,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达人营销早已不是「资源战争」,而是「效率战争」和「认知战争」。那些还在用过去的地图寻找出路的人,注定会在算法迷宫里越陷越深。
当流量潮水退去,真正的胜负手在于:你的内容是否对用户心智产生了影响?你的达人营销是否和用户建立了信任?你得内容模型是否能对抗算法无常性?
一个团队如果能踏实做好上面的几点,我想就能真正做到穿越流量周期的终极护城河。
来源:运营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