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2日,清晨五点多,50岁的迎瑞饭店老板娘肖秀花简单抹把脸,饭也顾不着吃,就开车急匆匆地向几十里外的岔口乡理家庄村麦家岩的山沟沟里奔。开车行进在山梁梁上,看着那坡那沟那树,肖秀花觉得无比亲切。
从“走出大山”到“重返大山”
——饭店女老板肖秀花的乡土情
肖秀花正在照看果树
“秀花,果树修剪开了啊。”
“好,我回去看看。赶中午饭店忙还得赶回来。”
3月22日,清晨五点多,50岁的迎瑞饭店老板娘肖秀花简单抹把脸,饭也顾不着吃,就开车急匆匆地向几十里外的岔口乡理家庄村麦家岩的山沟沟里奔。开车行进在山梁梁上,看着那坡那沟那树,肖秀花觉得无比亲切。
“当年有多么渴望逃离小山村,如今便有多么渴望重返这小山村,建设这小山村。”肖秀花只觉自己的心在车前飞,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小路、每一棵树木,都是她的牵挂。这里充满了她成长的痕迹,刻录着岁月的故事。
肖秀花生在麦家岩,当村里同龄人都外同打工时,她却依然留在村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可她却不羡慕任何一个在大城市落脚的同龄人,因为两个姐姐外嫁,弟弟读书,她不得不在初三时辍学回家,照顾生病的母亲,和父亲一起承担起种地的重任。种地,包果园,各种农活,全都干过。后来,她嫁人了,进电厂当工人了,这才离开了山村。可再之后,她下岗了,和丈夫一起白手起家开起饭店。饭店地处偏僻,她和丈夫凭借优质服务、合理价格和可口饭菜,一路摸爬滚打,慢慢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起来,现在饭店有三层楼,34桌,常常顾客盈门,回头客不断。
可即便肖秀花把家安在了城里,生意也红红火火,她仍然忘不了家乡,忘不了农村。村民的淳朴善良热情深深感染着她,村里人走屋空的现状深深刺痛着她。不止一次地思考着:如果有朝一日,她重返山村,要如何建设自己的家乡?
这样的想法一日胜过一日,终于,心动不如行动。近两年,一有空她就跑回家,和老父亲搬砖垒砌,修整院子,栽花种草,看到荒芜多年的老宅被修茸一新,像个小花园。所有的苦累都感觉不到了,只觉得比吃了蜜还甜。只是,村子美则美矣,但看着偌大的村子没个产业,村民走的走,散的散,她心里满不是滋味。她总觉得,有地比有钱更重要。于是,她和一个表兄一合计,二人开始行动,在村里养猪,栽树,种养结合。200多亩地,桃,杏,梨,都有。她平时忙饭店顾不上,雇用村里人搞养殖和种植。平时一有空,她就回去。果树该剪枝了,她也剪。果园该除草了,她就回去除草。她像母亲孕育孩子一样,满心期待着硕果累累的一天。可是,农业就是这样,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而且,还时不时地需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不是该开花的时候遭遇倒春寒,就是该结果的时候又被雹打了。果树该下果了,她回去上树摘苹果。果子该卖了,她开车拉到自己店里,开启直播卖苹果,销售一空。
在自己反哺家乡、反哺农业的同时,她还不忘帮助农人。
她帮农人宣传。身为县摄影家协会会员,理家庄村果农王海波种苹果,她带着相机走进果园,拍下从栽下树苗到果子丰收的全过程,生动再现王海波绿色无公害苹果“养成记”,成功帮他打出了名气。现在,王海波的苹果常常还未下树,便被预定。神子山村红薯种植大户尹华军是她的妹夫,她连续多年跟拍尹华军一家种红薯的过程。在她的大力宣传下,尹华军种红薯和西瓜的艰辛被广为人知。柏井四村妇女赵翠萍照顾瘫痪卧床的丈夫18年,无力销售自己种的小米。肖秀花便积极帮助她拍视频做宣传,宣传的间隙,她还帮农人干活。一到地里,从小干惯农活的她根本闲不住,帮王海波上树摘苹果,帮尹华军栽红薯,割红薯蔓、刨红薯,甚至半夜去地里赶野猪。红薯从种到收大约需要120多天,她几乎全程参与,时间长了,原来不会种红薯的她也学会种了。遇到红薯地里特别忙时,她不仅自己主动去当“苦力”,50多天起早贪黑奋战在红薯地里,而且还动员她的服务员趁饭店不忙时一起到地里帮忙。在地里干累了,她还自编自导,组织大伙儿在红薯地里跳舞翻跟头拍视频,变着法儿地逗他们开心,让大伙儿在哈哈大笑中纾倦解乏。她说亲身参与,不仅积累了苹果、红薯等农产品的种植管理经验,而且也看到了新农人的执着坚守,她对乡村振兴的圆梦之旅,更有信心了。
农产品收获了,她还帮助销售。销售时,她严把质量关。质量不好的,即使是她父亲种的,她也坚决不卖。她亲自拍摄视频,撰写文案,用质朴的语言,一五一十将农产品的品相、口味、价格、如何存放等事项交待得一清二楚。销售农产品,她还不是一个“卖”字了事。她严把售后关,顾客购买农产品有啥问题,只要反映给她,她总会第一时间及时处理,绝不藏着掖着。一年到头,迎瑞饭店各种农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她的销售,线上线下相结合。善写会拍的她常常撰写朴实无华的文案,配上其拍摄的图片或视频,发在朋友圈和抖音,为农产品“打CALL”。她还在饭店大堂设置了农产品销售货架,将神子山尹华军的笨鸡蛋、酿紫农业公司的黑小麦粉、全小麦粉和盂县的小西瓜以及她家院子里结的李梅杏、邻居吃不完的倭瓜、炭火烤制的月饼、饭店员工家卖不了的小米等农产品统统上了架。许多前来就餐的顾客临走时,看到货架上的农产品,总会顺手下几单。买得多的顾客,她还会开车送货上门。她说,“我卖的不仅仅是农产品,更卖的是我自己的人品。”就这样,越来越多的顾客信任她,青睐她卖的农产品。小小的迎瑞饭店,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农产品和顾客之间的桥梁。
为了助农,肖秀花没日没夜,贴人贴钱贴时间,在饭店和田间地头之间奔来跑去。在种红薯和收谷子的时节,她更是一狠心把饭店甩给了丈夫,自己绝大多数的时间泡在了地头,把自己整得灰头土脸,晒得像红薯一样紫里透红,甚至都累病了。别人笑她把助农的副业干成了主业,问她是图出名了还是图拍视频挣流量了。面对嘲讽和误解,她从不争辩。她说她是农民的女儿,她真切明白自己对土地的那份深情,深深懂得农民的艰辛和不易。她心甘情愿在有能力的时候尽量帮农民朋友去做点什么。看到不少农民在她的帮助下有了收益,她便感到无限激动无比高兴。
她说:“家乡,永远是我温馨的归属。乡村,永远是无数像我一样的农人的根。从走出大山,到重回大山。反哺家乡,振兴乡村,我们,要行动。”(苏玲玲)
来源:爱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