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光年外,一个沉睡的黑洞苏醒了,科学家盯紧它每一次“心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2 05:49 3

摘要:它的名字叫“Ansky”,位置在室女座,距离地球约3亿光年,是一个曾经毫不起眼的星系SDSS1335+0728的核心。

一个黑洞,睡了几十年,突然开始“喘息”。

它的名字叫“Ansky”,位置在室女座,距离地球约3亿光年,是一个曾经毫不起眼的星系SDSS1335+0728的核心。

它不是普通的黑洞。它是超大质量黑洞,质量是太阳的几百万倍。但它长期处于“冬眠”状态,没有吞噬,没有亮光,没有任何“存在感”。

直到2019年末,它突然亮了。

天文学家第一时间调取NASA的Swift望远镜和eROSITA的档案数据,发现光变异常,但当时还没有X射线信号。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2月。

Ansky开始在X射线段发出准周期性爆发(QPE)。闪一下,暗下去,再闪,又暗,4.5天一个节奏,像是宇宙深处一台缓慢但有力的引擎在点火。

这不是普通现象。

QPE的概念虽然是2019年才刚提出,但全球至今只发现了寥寥几例。Ansky是第一个“刚苏醒就开始闪”的黑洞。用MIT的博士生Joheen Chakraborty的话说,Ansky已经把现有模型逼到了边缘。

它的闪光不像是某颗被吞噬的恒星留下的“遗言”,因为没有任何恒星被撕裂的证据。

它的吸积盘可能是自己在周围“吸气”吸来的气体,自发形成,不依赖大事件触发。然后,有什么东西穿越了这个盘。像是石子溅入湖面,引发每一圈扰动,变成X射线的爆发。

更悬的是,这个东西还可能是一个小型的黑洞或恒星,在做一次次的盘内穿越,激发出可观测的能量波动。

ESA的XMM-Newton望远镜成了关键角色,它能精准测出Ansky爆发之间的低谷段,让科学家计算出整个周期释放的能量总量。

这是目前唯一一台能“听见”黑洞低语的X射线望远镜。

NICER、Chandra、Swift也都在持续跟进观测。每一次数据更新,都可能推翻旧有解释。

现在的主流猜测,是一个小天体在与黑洞共舞。

这个天体的轨道与吸积盘发生反复交叉,激起高温、高速物质流,释放出剧烈的X射线爆发。其轨道周期与观测到的4.5天准周期高度吻合。

它不是被立即吞噬的牺牲品,而是像在搅拌锅底一样,持续触发剧烈波动。

这也可能是引力波的来源。

虽然LISA(激光干涉空间天线)尚未启航,但科学家已将Ansky列入重点监测名单。它可能是第一个能同时用X射线和未来引力波观测“捕捉”的黑洞。

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双通道观测。

以往,我们只能看黑洞的“脸”,现在,我们可能能听到它的“声音”。

而Ansky的“心跳”,比人类历史的全部记录都要沉稳、缓慢,但它每跳一次,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整个太阳一年的输出。

这就是黑洞的尺度。

更关键的,是它的“清醒”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持续行为。每4.5天的节奏,没有中断,像是精密调校过的天体钟摆。科学家仍在苦苦寻找QPE的理论底座。是潮汐扰动?是轨道共振?还是黑洞磁场与吸积盘的非线性耦合?没有定论。

过去,我们仰望星空,只能看见恒星的诞生与死亡,现在,我们开始能“目睹”黑洞的复苏与震荡.它不再是纯粹的引力“终点”,而是一个动态系统,有自己的节奏、周期和行为逻辑。Ansky成了活教材。

来源:老胡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