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浸润青春:力明学院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时代启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2 10:17 2

摘要:编者按:在青少年思政教育面临新挑战的当下,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愈发凸显。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以校园红色基地为依托,探索出技术赋能、代际互动等创新路径,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本文聚焦其经验做法与成效,展现红色文化如何从历史资源转化为培育时

编者按:在青少年思政教育面临新挑战的当下,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愈发凸显。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以校园红色基地为依托,探索出技术赋能、代际互动等创新路径,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本文聚焦其经验做法与成效,展现红色文化如何从历史资源转化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动力,对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格局具有借鉴意义。

《红色文化浸润青春:力明学院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时代启示》

明渊庆泽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少年思政教育肩负着培根铸魂的历史使命。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鲜活载体,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密码,犹如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供了丰厚滋养。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深耕红色文化育人沃土,以全国最大的校园红色文化基地——力明艺术宫为依托,构建起“历史与现实交织、理论与实践融合、技术与人文共振”的思政教育新范式,为新时代青少年精神成长铺就了一条底色鲜明的奋进之路。

一、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精神富矿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积淀的精神瑰宝,其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是青少年思政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

- 具象化的道德认知课堂:当小学员在少先队入队仪式上诵读红岩烈士诗抄,在升国旗仪式上聆听《红岩精神代代传》主题演讲,抑或在校园广播中邂逅“革命文物里的初心”故事,那些曾在史书上定格的英雄形象便化作可触可感的精神符号。力明艺术宫中陈列的红军用过的马灯、抗战时期的文献手稿、解放区的瓷版画等100余万件文物,犹如打开历史的钥匙,让青少年在凝视与触摸中理解“理想”“信仰”的深刻内涵。

- 沉浸式的情感共鸣场域:思政教师将《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长征路线的动态沙盘、革命先烈的家书影像融入课堂,构建起多维度的情感体验空间。在“抗日战争展厅”,当全息投影重现“平型关大捷”的炮声与呐喊,学生眼中闪烁的泪光印证着红色文化超越时空的情感穿透力——它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先辈用热血浇筑的精神丰碑,在青少年心中激起强烈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振。

二、力明实践:打造立体化红色教育生态

占地6.1万平方米的力明艺术宫,以28所专业博物馆、200余个文化类别的文物集群,成为青少年触摸历史、对话先辈的“精神坐标”。这里的红色教育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形成“场馆即教材、文物会说话、科技赋新能”的独特优势。

- 资源整合:构建沉浸式历史场景

艺术宫打破“文物陈列”的静态模式,将青铜器皿、古旧家具等实物展品与党史脉络有机串联:红军长征时用过的旧皮箱旁,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战士们“半条棉被”的故事;抗战时期的收音机前,耳机里传来《松花江上》的苍凉旋律与战地家书的深情诵读。这种“文物+场景+叙事”的立体化呈现,让青少年在行走中完成“历史认知—情感体验—价值认同”的递进式成长。

- 课程创新:推动思政课堂深度变革

教师团队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体验式教案”:在“遵义会议”主题课堂上,学生分组扮演历史人物,围绕“战略转移”展开情景辩论;在“改革开放展厅”,通过对比新旧票据、老照片,开展“我家的变迁史”调研分享会。更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走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现场,在VR模拟的战火中感受先辈的英勇无畏。这种“沉浸式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使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课堂抬头率提升至92%,知识留存率较传统教学提高40%。

三、创新路径:让红色基因在时代语境中永续传承

力明学院的实践证明,红色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通过技术赋能、代际对话与评价革新,构建起“传统价值现代表达、历史资源创新转化”的育人体系。

1. 技术赋能:开启沉浸式学习新维度

开发“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运用区块链技术为学生生成“红色实践成长档案”,记录参与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的每一次足迹;在“战略转移”展厅,眼动追踪技术显示,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的关注时长比普通展品多2.7分钟,印证了技术赋能对注意力的强化效应。VR/AR技术还原的历史场景,更让“历史课”变成“参与课”,某实验班数据显示,学生对红色历史事件的细节掌握度提升65%,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增强。

2. 代际互动:编织多元主体协同网络

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走进“力明讲堂”,与学生共话“长津湖的冰与火”;组织“00后”学生为社区老人讲授“数字时代的红色传承”,形成“银发与青春对话”的双向赋能。这种代际共学模式创造了独特的教育磁场:老党员的亲身经历让历史细节更具感染力,青少年的创新表达让红色精神焕发新活力。调查显示,参与代际互动项目的学生,其社会责任感评分较普通学生高出38%,对“红色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解深度提升55%。

3. 评价革新:建立动态化育人反馈机制

构建“认知—情感—行为”三维评估体系,借助物联网设备采集学生在红色场馆中的微表情、语音语调等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实时分析学习效果。当系统监测到某学生在“南京大屠杀展区”出现情绪波动时,会自动推送心理疏导音频与历史背景解析,使负面情绪转化率提升41%。这种精准化的教育反馈,让红色教育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智能驱动”,实现“教—学—评”的闭环优化。

四、成效彰显:从文化浸润到价值内化的蜕变

经过多年实践,力明学院的红色思政教育结出丰硕成果,形成可复制的育人范式:

- 认知层面:学生对党史重大事件的知晓率从62%提升至91%,对“四个自信”的理论认同度达89.7%,显著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 情感层面:92%的学生表示“红色文化让我更深刻理解家国情怀”,主动参与红色主题社团的比例从18%跃升至67%,形成“班班有红色角、月月有主题活动”的校园文化生态;

- 行为层面:年均3000余人次参与红色场馆志愿讲解,200余支“红色轻骑兵”实践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宣讲,学生志愿服务时长人均年增25小时,将对红色精神的认同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行动。

五、时代启示:构建红色思政教育的未来图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力明学院的探索为新时代红色教育提供了三方面启示:

1. 全域协同:打造“大思政”育人共同体

打破校园壁垒,联动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景区等校外资源,构建“校内基地深耕+校外实践拓展+线上平台辐射”的立体化网络。如上海“行走的思政课”数字平台整合127个红色场馆,广东佛山将志愿服务纳入中考积分,均印证了“家校社政”协同育人的强大效能。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红色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跨学段衔接,形成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

2. 精准供给:适配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与时代特质

针对Z世代青少年的信息接收习惯,开发短视频党史微课、红色主题互动游戏、虚拟主播讲党史等年轻化产品,让红色文化从“严肃说教”变为“趣味探索”。同时,注重分层教学:小学阶段以故事化、体验式为主,初中阶段强化情感共鸣与价值辨析,高中及高校阶段深化理论阐释与实践转化,实现“一龄一策”的精准育人。

3. 长效赋能:夯实红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根基

加强红色教育师资专项培训,建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推动学术转化,将红色教育纳入学校质量评估体系,确保育人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正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需构建“覆盖各学段、融合多维度、联动全社会”的红色教育生态,让红色基因如同血脉般在青少年群体中永续传承。

从力明艺术宫的文物典藏到全国红色教育基地的星罗棋布,从传统课堂的理论讲授到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红色文化始终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最明亮的精神灯塔。当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交相辉映,当革命先辈的理想之光与新时代青少年的奋斗之火彼此映照,我们坚信,红色基因定能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明渊庆泽(笔名),1961年7月生于山东泰安,汉族,研究生学历。历任教师、机关及基层职务,长期任职于市县两级政协及政府领导岗位,历经多岗位历练,为推动省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鲁网泰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