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孙女陈春梅,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真是难得一见的才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2 01:38 2

摘要:70年代初,头上扎着一个白头巾的“副总理”被受关注,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国务院副总理竟然是从农民升上来的,由于大字不识一个,陈永贵在一些办公文件的批阅上都显得极为困难,但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当陈家走到了第三代,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孙女陈春梅更是“才女

70年代初,头上扎着一个白头巾的“副总理”被受关注,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国务院副总理竟然是从农民升上来的,由于大字不识一个,陈永贵在一些办公文件的批阅上都显得极为困难,但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当陈家走到了第三代,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孙女陈春梅更是“才女”代表。

1986年3月26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告别厅里,哀乐声中走来一位身着黑衣的少女。她紧紧攥着爷爷陈永贵的遗像,黑白照片里的老人头戴白毛巾,沟壑纵横的面庞带着太行山脉特有的坚毅。

少女名叫陈春梅,时年十二岁,此刻她还不懂爷爷身上承载的历史重量,只记得小时候在大寨的窑洞前,爷爷总爱用粗糙的手掌摩挲她的发顶,教她念"看山容易上山难"的打油诗。

这个场景在二十年后被陈春梅写进《我的爷爷陈永贵》的扉页。书中记录了1963年那场摧毁大寨的洪水:

"七月的暴雨像决堤的天河,冲垮了二百多间窑洞,淹没了五百多亩良田。爷爷光着膀子站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指挥社员用门板和箩筐抢救粮食。"

这段文字源自她对大寨老支书贾进才的采访,老人颤抖着回忆:"永贵哥的裤腿里全是泥浆,脚底被碎石划得鲜血直流,可他愣是三天三夜没合眼。"

正是这场灾难让陈永贵走进高层视野。

多年来,陈永贵是如何登上高层的,一直被人评说。

1936年,特大洪水如猛兽般肆虐,两次风灾、一次雹灾、一次霜冻接踵而至,春播时的涝灾与洪灾前的干旱,将大寨这片土地蹂躏得泥泞不堪、满目疮痍。可大寨人骨子里那股自力更生的劲儿,却在这片废墟中熊熊燃烧。

陈永贵,这位朴实的农民,带领着大寨人挺起脊梁。他们日夜奋战,肩挑背扛,用粗糙的双手和不屈的意志,重建家园。

大灾之年,大寨粮食亩产竟达704斤,总产量56万斤,不仅没向国家要一分钱救济,还向国家缴了24万斤商品粮。

这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

1963年底,时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的李一清来到大寨,参观完后,内心满是震撼,动情地说道:“陈永贵虽然是个农民,但他身上有一股强大的魅力。他在复杂的环境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农民之外的东西。”

从此,大寨和陈永贵的名字,顺着这股关注的浪潮,进入了高层的视野。

1964年12月,陈永贵到北京参加三届人大一次会议。26日上午,会议刚结束,他正随着人群走出会场,忽然听到周恩来在背后喊他:“永贵同志,请等一下!”

他停下脚步,周恩来走上前说:“今天晚上不用到大灶吃饭了,跟我来吧!” 接着又告诉他:“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主席特意要把你请来。”

随后,周恩来严肃地对陈永贵说:“这次找你来,就是安排人大的事。你要有所准备,当国务院副总理,把大寨精神推向全国,怎么样?”

陈永贵听后,满脸惊愕,忙说:“总理,我文化水平不行,实在是当不了这个副总理!” 周恩来态度坚决地回应:“看你永贵,你是不是党员?是党员就得接受党的安排。”

就这样,在这次会议上,陈永贵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全国农业。

令人敬佩的是,陈永贵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却坚持不迁户口,也不拿国家工资,依旧保持着那份农民的质朴。

不过,世事无常。1978年,一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讨论如风暴般席卷而来,人们开始对一度辉煌的 “大寨经验” 提出质疑,陈永贵也从政治顶峰上跌落下来。

1980年9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他请求辞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大会同意了他的申请。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由于正处在时代的交替期,陈永贵当时不好直接回到山西及大寨,便拿了户口在北京生活下来。

1992年,陈春梅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在宪法课上,她第一次系统学习国家机构的运作,突然想起小时候见过的场景:爷爷穿着补丁衣服在国务院会议室发言,满屋子的高级干部都认真记录。"原来他当年讨论的农业政策,就是宪法里'发展农业生产'条款的具体实践。"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成为她选择法学道路的重要契机。

2008年,陈春梅的博士论文《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宪法学审视》引发学界关注。她在文中提出:"大寨经验的本质,是中国农民在计划经济时期探索集体所有制的微观实践。这种实践虽受时代局限,但其蕴含的自力更生精神,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导师评价这篇论文"跳出了简单的历史批判,展现出法学研究者应有的理性与温度"。

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期间,陈春梅参与过多个涉农司法解释的制定。

2015年,她在山西调研时偶遇一位老支书,对方握着她的手说:"当年学大寨时,我们村也修过梯田,现在搞乡村旅游,那些老梯田成了景点。"这个细节让她深受触动,在随后的《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中,特别加入"尊重历史形成的土地利用习惯"条款。

陈家的第三代里,陈春梅是唯一公开谈论爷爷历史的人。

她清楚记得父亲陈明亮的教诲:"爷爷最讨厌'官二代'的做派,我们陈家的人就得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这种家风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大伯陈明珠在昔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二十年未升迁,二伯陈明善转业后当普通工人,姑姑陈明花在县公安局管档案。

陈春梅的哥哥陈瑞丰曾在采访中透露:"小时候父亲带我们去农场劳动,说这是爷爷留下的规矩。"这种劳动教育塑造了陈家后代的价值观。

陈春梅在书中写道:"爷爷常说'锄头底下出黄金',这句话在新时代有了新内涵——知识就是新时代的锄头。"她的堂弟陈瑞华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国企工作回乡创业,如今已是山西知名的生态农业专家。

值得一提的是,陈春梅在法学研究中始终关注基层法治。2018年,她挂职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副院长,主审的第一起案件就是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原告是位七旬老人,颤巍巍地说:"这块地是当年学大寨时开垦的,现在儿子要流转出去,我舍不得。"

陈春梅在判决书中引用《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同时援引大寨精神中的"尊重农民首创"原则,最终促成双方调解。

2013年,陈春梅的著作《我的爷爷陈永贵》出版后,收到许多读者来信。一位大寨老民兵在信中说:"当年我们抬着担架送公粮,现在读您的书,才明白那些汗水背后的意义。"

过去十年来,陈春梅多次回到大寨。她发现当年的"海绵田"已变成生态观光园,而陈永贵墓前的青松愈发苍翠。

在接受采访时,她这样总结家族传承:"爷爷那代人用锄头改造山河,我们这代人用法槌守护公平。虽然工具不同,但自力更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一脉相承。"

来源:历史伟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