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人,位居全球首位。而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0%。血糖控制不良,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元凶。
国家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人,位居全球首位。而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0%。血糖控制不良,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元凶。
一位来自山东的58岁男子,曾经空腹血糖高达20.2 mmol/L,属于典型的严重高血糖状态。
然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将血糖稳定控制在5.2 mmol/L左右,接近正常范围。引发了医学界与大众的广泛关注。
通过深入分析他的5个降糖习惯,结合国内外权威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可以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偏高人群提供可操作、可借鉴、可坚持的健康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糖尿病列为全球性慢性疾病的重点防控对象。长期高血糖会悄无声息地损伤血管、神经、肾脏、视网膜,甚至心脏。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徐苓教授指出:“多数糖尿病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但其对器官的损害已在悄然发生。”
这位山东男子所面临的血糖20.2 mmol/L,已远高于正常空腹血糖(3.9-6.1 mmol/L),属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高危阶段。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他能将血糖一步步降下来?我们从他的5个习惯入手,逐一解析。
在他接受干预后,第一步就是调整饮食结构与进食节奏。从最初的杂乱无章、忽饥忽饱,到后来的“三低一高”饮食原则: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
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明确指出,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石,甚至在初期可单独通过饮食与运动控制血糖。
例如,他每天主食搭配粗粮,如燕麦、荞麦、糙米,避免单一精白米面;增加绿叶蔬菜、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天然食材,这种被称为“低升糖指数饮食”,有助于延缓餐后血糖升高。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指出,全谷物摄入可使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27%。膳食纤维不仅减缓糖分吸收,还促进肠道健康,间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专业建议:
饭菜搭配应遵循手掌法则:一掌蛋白质、一拳主食、两掌蔬菜;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他每天坚持快步走40分钟,偶尔进行太极、广场舞等柔和性运动。运动能让肌肉像“海绵”一样吸收血液中的糖分,减少对胰岛素的依赖。
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发表的研究,规律运动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0.8%,这是衡量长期血糖控制的核心指标。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游泳等,有助于血糖、血脂、血压的全面改善。
专业建议:
运动要合理分配,避免“运动性低血糖”。餐后30分钟运动效果最佳,适合中老年人的方式包括太极、慢跑、广场舞等低冲击运动。
在医生指导下,他使用了二甲双胍作为基础治疗药物,配合阿卡波糖延缓碳水吸收,初期还短期使用了胰岛素进行“胰岛休息”。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光伟教授强调:“对于血糖极高的患者,短期胰岛素使用可减轻胰腺负担,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是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其副作用相对较小,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基本药物”。
他严格遵守医嘱用药,不随意断药、加药,每月进行一次血糖、血脂与肝肾功能检查,确保用药安全。
专业建议:
所有药物必须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换。如出现腹泻、胃胀等副作用,可询问医生是否调整剂量或换药。
情绪波动是血糖波动的重要诱因。压力过大、焦虑紧张,会引发肾上腺素与皮质醇飙升,使血糖升高。
他通过冥想、深呼吸、听舒缓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减少了工作、家庭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杨甫德教授指出:“长期情绪压抑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使血糖调节机制紊乱。”
此外,睡眠质量直接关联胰岛素敏感性。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显示,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者,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28%。
专业建议: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每日进行情绪疏导训练,如腹式呼吸、写感恩日记等,增强自我情绪调节能力。
他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中医辅助疗法,使用葛根、黄芪、山药等中药材调理脾胃与气血,达到降糖目的。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年刊登的研究指出,葛根提取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黄芪则可增强免疫与抗氧化能力,对糖尿病并发症有预防作用。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他的体质属“气阴两虚”,采用“益气养阴、健脾化湿”的原则,配合针灸、艾灸等传统疗法,辅助西药治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认为:“中医在糖尿病调理中具有独特优势,可改善体质、缓解并发症、延缓疾病进展。”
专业建议:
糖尿病患者应在正规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中药,避免自行抓药。饮用中药茶饮前需了解自身体质,切忌盲目跟风。
血糖控制的核心在于“长期、持续、科学、个体化”。这位山东男子的成功经历并不是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血糖管理的4大支柱:饮食、运动、药物、心理,缺一不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平衡木”,以实现稳糖、控糖、护身的目标。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糖尿病的管理正在走向个体化、智能化、整合化。未来,AI辅助血糖监测、可穿戴动态血糖仪、基因检测等新技术将进一步提升血糖控制的效率和安全性。
但技术只是工具,生活方式才是根本。世界卫生组织早在《全球糖尿病报告》中指出:“超过80%的2型糖尿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获得良好控制。”
结语:
血糖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身体健康的警示灯。
科学而温和地改变生活,血糖自然会“归位”。希望更多人从中汲取经验,走上科学控糖、健康生活的道路。
参考资料与文献出处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李光伟. 糖尿病临床诊疗新进展.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
3. 徐苓. 血糖控制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
4. 杨甫德. 情绪与内分泌系统的交互机制.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 2021.
5. 刘保延. 中医对糖尿病综合干预机制研究. 中医药导报, 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晓和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