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以为数字化转型是上科技?80%的企业混淆了这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2 06:45 1

摘要: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是为了让生意更高效、更可控、更敏捷,这一点大家都认同。但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花了不少钱,项目也落了地,却迟迟见不到成效。

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是为了让生意更高效、更可控、更敏捷,这一点大家都认同。但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花了不少钱,项目也落了地,却迟迟见不到成效。

问题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企业业务能不能被“放大”。

数字化转型不是“加法”,不是在原有基础上“多做点”,而是“乘法”,会放大企业已有的状态。业务越成熟,效果越明显;业务没打好,反而容易加速暴露问题。

一、系统上了,但流程、协作、管理该乱还是乱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

企业内部数据格式不统一,有的靠Excel、有的靠微信群、还有的靠纸质单据;各部门对“交付时间”“缺料预警”“生产计划”这些关键节点的定义都不一致;一个数字化系统上线以后,员工反而多了一个“要同步信息”的地方,却没有减少沟通成本。

本质问题是:企业原本的业务流程并没有标准化、结构化,数字化只是把“杂乱”数字化了。

有一家家居企业,花半年时间上线了ERP和MES,结果半年后发现系统只是把过去的“手工Excel管理”变成了“系统点选输入”,但计划排不准、材料领用混乱、产线协同靠喊的老问题,一个都没解决。

原因在于:业务流程从未真正被梳理过,责任机制没明确,信息未标准,系统无法带动改变。

二、真正有价值的数字化,一定发生在业务模型稳定之后

数字化的核心不是“建系统”,而是“让业务更高效、数据可用、流程更顺”。它的基础,是企业本身业务模型的清晰和成熟。

你会发现:

一些在数字化落地效果好的企业,它们通常在数字化之前就已经把流程做得很细、岗位职责很明确、数据采集机制也已成型。

它们不会一上来就谈什么AI、云平台,而是先清楚自己哪里是高频问题、重复问题、人工干预过多的问题。

比如:

一家汽配企业没有仓库账实不符的问题,是因为他们的仓储规范、货位编码、本地台账管理已经运行多年,规则明确。此时引入WMS系统,才可能真正做到“自动触发补货”“实时库存预警”。

相反,一家做代工的企业,如果连订单确认流程都要靠主管线下签字,靠经验定交期,那么哪怕上了系统,也不过是把经验决策搬进电脑,甚至增加了沟通步骤。

没有业务标准化,数字化就不可能规模化。

三、如果企业的主业务没跑顺,数字化只会增加成本

很多企业有个误区:

“我们现在问题多,所以要靠数字化来规范。” 但问题是,数字化不是用来“定规矩”的,而是用来“放大执行效率”的。

一个企业的主业务逻辑不清晰,比如销售没SOP、库存不准确、产品信息混乱,这时候引入系统,最多只能做到“原来的问题显性化”。而真正的优化,还得靠人去理流程、定机制、做穿透式治理。

数字化转型如果过早推进,一般只会导致这几个结果:

员工抵触:觉得“新系统更麻烦”,还解决不了核心问题;

项目反复:系统建了删、删了改,花了钱不说,还打击团队士气;

战略失焦:管理层以为在“改革”,实际上是在绕圈子。

四、企业启动数字化之前,要先回答三个问题

要避免“加法式”数字化陷阱,企业在启动前可以先反问自己这三件事:

1. 核心业务是否已经有稳定的流程和明确的关键指标?

没有基本的流程SOP和KPI,就没办法用系统代替人工判断。

2.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信息不通,还是流程机制不顺?

信息化能解决数据传递的问题,但机制不对、人没责权、流程有断点,这些不是靠系统就能改的。

3. 有没有能力推进组织内部的流程梳理和标准制定?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系统就会沦为填报工具,数字化就是形式。

五、数字化的本质,是经营方式的升级

数字化的本质,从来不是工具升级,而是经营方式的升级。

它不是一套新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企业真实业务模型,做出结构性的优化。

它更像一面镜子、一台放大器。你的业务越扎实,它放大的能力越强;你的流程越混乱,它暴露的问题越多。

所以别急着“加系统”“加平台”,先理清业务的底层逻辑——只有主业务真的“跑起来”,数字化才能“飞起来”。

来源:Hi花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