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2025年,中国汽车芯片整体自给率约为15%,较2022年的5%和2023年的10%有所提升,但高端芯片,比如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智能座舱主芯片、高功能安全MCU等,仍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10%。其中,中低端芯片,如功率器件、非安全类MCU,替代进展较
截至2025年,中国汽车芯片整体自给率约为15%,较2022年的5%和2023年的10%有所提升,但高端芯片,比如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智能座舱主芯片、高功能安全MCU等,仍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10%。其中,中低端芯片,如功率器件、非安全类MCU,替代进展较快,但高算力AI芯片、7nm以下先进制程芯片仍由英伟达、高通、瑞萨等国际巨头垄断。
随着关税战的不断升级,短期看车企外购芯片的成本大幅上升,长期看也是一个倒逼加快国产替代的动力。
那么今天就走进汽车芯片产业链中,颇具竞争力的四家公司,看看它们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如何,以及最新财报表现如何。
核心业务:车规级MCU及高精度模拟芯片,如BMS芯片、信号链芯片,覆盖新能源车三电系统、底盘安全及ADAS领域。
竞争力:深耕模拟芯片技术,适配新能源车高精度需求,客户包括比亚迪、吉利等头部车企,国产替代潜力显著。高精度BMS芯片性能接近ADI,已通过车规认证并批量应用;正在研发ASILD级MCU,计划用于域控制器,填补国产高端MCU空白。
核心业务:车规级MCU及电源管理芯片,聚焦车身控制、车载娱乐系统。
竞争力:车规级MCU已通过AECQ100认证,应用于车窗控制、空调系统等低安全等级场景;电源管理芯片适配新能源车高压平台,成本优势明显。是国内少数实现车规MCU量产的厂商,受益于国产化政策红利,在中小功率领域持续替代TI、英飞凌产品。
核心业务:车载LED驱动芯片、电机控制芯片,布局新能源车电驱系统。
竞争力:高压大电流LED驱动芯片适配车灯智能化趋势;电机控制芯片支持BLDC电机,应用于新能源车水泵、风扇等子系统。公司成本控制能力强,产品性价比突出,在中低端市场快速抢占份额,客户涵盖二线车企及Tier 2供应商。
核心业务:智能座舱SoC芯片,覆盖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仪表盘显示。
竞争力:T系列车规级SoC支持多屏交互与AI语音助手,已搭载于多款国产车型;与地平线合作开发融合感知方案,切入L2+级自动驾驶。在智能座舱细分市场市占率领先,技术迭代快,受益于国产汽车智能化升级需求。
了解完了它们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财务表现如何。我这里采用的杜邦分析法,从roe角度来考察它们最新一期的经营成果。
roe=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先看销售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指的是企业每卖出100元商品,能净赚多少钱。
最近三年,芯海科技和富满微的均未能实现盈利,不过好消息是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业绩拐点,目前处在明显的回升当中;中颖电子则呈现出缓慢下滑的走势;全志科技最近两年的净利率在经过前期的下滑之后,出现了小幅的反弹。
目前,全志科技的净利率最高为7.29%,意味着每卖出100元产品,能净赚7元左右;其次为中颖电子,再次为富满微,最后是芯海科技。
盈利能力排名为:全志科技>中颖电子>富满微?芯海科技
再看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考察的是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数值越大越好。
四家当中,芯海科技和全志科技最近几年的总资产周转率出现了明显的加快走势;中颖电子和富满微则表现得相对平稳,起伏不大。
目前,周转率最快的是全志科技,每年0.647次,并且还有继续加快的迹象;其次为中颖电子,再次芯海科技,最后是富满微。
营运能力排名为全志科技>中颖电子>芯海科技>富满微
最后看权益乘数权益乘数,指的是股东资产被放大的倍数,考察的是企业财务杠杆的高低。
四家中,芯海科技的财务杠杆是越来越高,中颖电子的则略微下降,其余两家表现比较平稳,起伏不大。
目前,财务杠杆率最高的是芯海科技,其次是富满微,后面依次是中颖电子,全志科技。
财务杠杆排名为芯海科技>富满微>中颖电子>全志科技
综合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我们来看看它们各自的roe排名和特征是什么。
roe排名第一的是全志科技5.57%,它以排名第一的销售净利率,第一的总资产周转率,最低的财务杠杆,获得了本次排名的冠军,实至名归;
排名第二的是中颖电子5%,各项数据略低于全志科技,净利率排第二,周转率也排第二,虽然财务杠杆略比全志科技高,但不足以掩盖前两项的差距;
排在第三的是富满微,公司尚未能盈利,总资产周转率也最慢,虽然财务杠杆比较高,但未能改变整体回报能力较低的困境。
排在第四的芯海科技,公司也没能实现盈利,其销售净利率比富满微还要低上不少,周转率仅比富满微略好一点,虽然拥有着最高的财务杠杆,但在未能盈利的状态下,高财务杠杆就成了一把双刃剑,roe排名垫底。
其实,科技股是不能完全按照股东回报率来分析的,毕竟很多初创期的企业需要不断的研发投入,这个时期是几乎不可能产生利润的。那么,我们就换个思路,看一看这几家公司,最近几年它们的研发费用情况如何,多大程度上拖累了企业的业绩表现。
整体来看,四家公司的研发费用营收占比一直处在不断的上升之中;2024年,四家公司的研发费用营收占比同比均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但整体仍维持较高的比例。
目前,研发费用占比最高的是芯海科技4.2%,公司登陆科创板不满五年,很多项目还处在不断地烧钱研发当中,还未能有效的贡献业绩;其次是富满微、全志科技,最后是中颖电子。
你还有比较认可的汽车芯片公司吗?欢迎留言交流。
来源:四叶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