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尚肥”,懂的人称其“绵里裹铁”,外行人称其“墨猪”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2 10:47 2

摘要:苏轼书法“尚肥”,结体短肥,喜欢用浓墨,墨色浓厚几乎无变化,给人以丰腴之感。所以部分人认为苏轼的书法虽然笔画丰满,但相对缺乏骨力,显得有些臃肿,并称之为“墨猪”。

苏轼书法“尚肥”,结体短肥,喜欢用浓墨,墨色浓厚几乎无变化,给人以丰腴之感。所以部分人认为苏轼的书法虽然笔画丰满,但相对缺乏骨力,显得有些臃肿,并称之为“墨猪”。

苏轼的《归安丘园帖》又名《致子厚宫使正议尺牍》,用笔浑厚,用墨浓黑,字体有大有小,错落有致,整体呈现出苏轼行书自然洒脱、率真大方的特点。

释文:轼啟。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候康胜。感慰兼极。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耳。无缘一见。少道宿昔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七日。

“墨猪”一词出自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将书法用笔丰肥而少骨力的现象形容为“墨猪”。

苏轼的书法以自己独具的丰腴,在书坛上别树一帜,为“宋四家”之首。他对丰腴的要求是:“骨撑肉,肉没骨”。他的书法,笔力雄浑,刚柔并济,骨肉相称,笔触厚实饱满却不失力度,以“棉中裹铁”著称。

苏轼对用墨的要求也很高,认为乏无神气是墨之大忌,要求“墨欲其黑”。他突破宋代尚意书风对枯笔的偏好,采用浓墨重写技法,形成立体感极强的笔触。

苏轼书法以“意”为核心,通过刚柔并济的用笔、横向开张的结体、浓淡相生的墨法、自然错落的章法,构建了“骨肉相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黄庭坚称苏轼书法“本朝善书者,自当推为第一”,认为苏轼书法融合颜真卿、杨凝式、李建中等人笔意,如《寒食帖》“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更赞其“此书兼二王、颜、杨、李之法,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强调其书法难以复制的艺术高度。

赵孟頫对苏轼的评价很高,他评苏轼大楷《醉翁亭记》说:“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

并在他的《论宋十一家书》中说:“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意思是说苏东坡书法就如一只老熊巍然立于大道中央,百兽见了都畏惧屈服。赵孟頫用老熊赞美苏轼书法的肥劲和气势,何等霸气!

苏轼《人来得书帖》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一开始认为苏轼的字肥而无骨,用墨都太浓丽,讥之为“墨猪”。但是看了苏轼的《与陈慥新岁人来帖》后,改变了看法。他为此贴作跋写道:“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钩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益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

董其昌认为他以前看的苏轼书法都是后人双钩廓填出来的,不是真迹,导致自己被误读为“墨猪”。古代书法传播手段有限,双钩廓填是一种重要的复制手段,即将字双钩之后,再填以浓墨。苏轼真迹经填墨后,不免有“墨猪”之论。

苏轼《获见帖,释文:轼啟。近者经由获见為幸。过辱遣人赐书。得闻起居佳胜。感慰兼极。忝命出於餘芘。重承流喻。益深愧慰(点去)畏。再会未缘。万万以时自重。人还冗中。不宣。轼再拜。长官董侯阁下。六月廿八日。

苏轼倡导“短长肥瘦各有度”这一多元化的审美,强调自家书法的“如绵裹铁”。然而,后世学苏体者不明其理,只注意到苏体外在的肥厚、含蓄以及冲和,对于“裹铁”这一概念没有进行深入考究,最终把字真的写成了“墨猪”,流于表面形式,从而加深了人们对苏轼书法“墨猪”的误解。

来源:锅哥文化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