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平常总提到的“糖”,概念其实很容易让人混淆。一说起“糖”,大家脑海里往往浮现的是那些吃起来甜滋滋的东西,像白糖、蔗糖、果糖,但在医学和营养学里,“糖”有着更广泛的含义,这里的“糖”通常指葡萄糖。糖尿病里说的“糖”,也主要是指葡萄糖。
大家好,我是MissLee。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关于糖尿病的知识。
▶糖的概念
我们平常总提到的“糖”,概念其实很容易让人混淆。一说起“糖”,大家脑海里往往浮现的是那些吃起来甜滋滋的东西,像白糖、蔗糖、果糖,但在医学和营养学里,“糖”有着更广泛的含义,这里的“糖”通常指葡萄糖。糖尿病里说的“糖”,也主要是指葡萄糖。
很多人都误以为糖尿病是吃出来的,是由于吃了过多生活中理解的那种甜的、含糖的东西,像白糖、糖精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糖尿病里所指的“糖”,是由碳水化合物被身体吸收转化而成的葡萄糖。所以,很多人即便吃得不多,也不吃甜的东西、不喜欢吃甜品,却还是会得糖尿病。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缺陷 ,导致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转化作用,使血糖代谢紊乱。
▎二是身体摄入被消化后能转化成葡萄糖的食物过多,从而导致短时间内血糖大幅升高,胰腺持续超量分泌胰岛素以降低血糖,长期如此,胰腺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和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进而引发糖尿病。
▎三是即使身体摄入经消化后能转化为葡萄糖的食物量正常,但胰岛素存在抵抗现象,即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到细胞内被利用和储存,造成血糖升高,久而久之引发糖尿病。
▶生命的重要能源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由淀粉转化而成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葡萄糖,即我们打了双引号的这个“糖”,其实是我们身体最大的能量来源之一。失去了这个“糖”,我们就失去了巨大的生命能源和动力,会产生一系列疲劳、没精打采的症状,甚至难以正常生活与运作,处于疲惫状态。它就如同水是生命之源一样,是我们身体不可或缺且极为重要的能量源。
葡萄糖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因其氢氧比例和水相同而得名。它是一大类物质的统称,淀粉就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种。淀粉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连接而成的长链结构。
很多食物都含有碳水化合物,来源广泛。一方面,像白糖、蔗糖、果糖这类本身就甜的糖类,进入人体后会直接参与糖代谢;另一方面,那些不甜但含淀粉的食物同样不可忽视。
例如:
▎五谷杂粮,像大米、糯米,还有土豆、红薯等根茎类蔬菜,它们都富含淀粉。
▎大部分常见叶菜,如白菜、菠菜、生菜等,含淀粉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
▎肉类主要含蛋白质和脂肪,正常情况下本身基本不含淀粉,但一些加工肉类,可能添加含淀粉的配料。
▶人体的食物消化与“糖”
当我们吃了含有淀粉的食物后,在口腔、胃肠等消化器官中,淀粉会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逐步被分解转化。先是分解为小分子的糊精,最终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参与身体的能量代谢。
除了含淀粉食物,那些甜的糖类食物进入人体后,由于其分子结构相对简单,无需像淀粉那样经历复杂的逐步分解过程,所以能更快速地被分解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参与身体的能量代谢。
所有含淀粉或糖类的食物进入身体,经消化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胰岛素作为一种重要激素,专门负责调节血糖。在胰岛素作用下,细胞把血糖转化为身体需要的能量,若血糖有多余,就转化成叫甘油三酯的脂肪存起来。
人体摄入淀粉消化成葡萄糖后,血糖升高,胰腺收到信号分泌大量胰岛素降低血糖。但要是经常无节制地吃含“糖”类(包括淀粉转化来的葡萄糖)的食物,胰腺就得持续大量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过多不仅可能导致低血糖,还会伤害细胞,使细胞对胰岛素产生抵抗。细胞不接受胰岛素转化血糖的指令,血液里葡萄糖就会越积越多,出现高血糖,高血糖对身体危害极大,波及身体各个部位。
▶中医有所记载的“消渴症”
在华夏文化中,中医对糖尿病早有记载,称之为“消渴症” 。中医认为消渴症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导致阴虚燥热而发病。
在治疗上,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分为上消(以口渴多饮为主)、中消(以多食易饥为主)、下消(以多尿为主)进行辨证用药,常用的药材如黄芪、人参、麦冬、生地黄等,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改善症状,达到辅助控制血糖的目的 。同时,中医还会配合饮食、运动等疗法,像推荐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以及倡导适当的运动锻炼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
▶糖尿病是富贵病
在华夏传统文化里,常说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
从饮食角度分析,五谷杂粮、大米等是农业大国以及弱势群体日常可获取的食物来源,但这些食物被身体吸收后往往容易产生大量葡萄糖,这对糖尿病患者较为不利。而肉类主要含脂肪和蛋白质,不含有可转化为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加工肉类添加淀粉配料除外),蔬菜和水果的含糖量相对主食来说也更容易控制。所以,少吃主食,多吃肉类、蔬菜和水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控制葡萄糖摄入。
然而,对于穷苦人家而言,肉类和水果的消费成本较高,可能一个月甚至一年才吃一次,很难通过这样的饮食调控来预防或控制糖尿病。这便是华夏老祖宗用平民百姓最容易理解的话,称糖尿病为“富贵病”的原因之一。
▶“糖”代谢与成瘾
所以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出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多摄入“糖”类(包括由淀粉转化来的葡萄糖),引起高胰岛素分泌,进而对身体造成伤害。我们不应错误地认为是“戒掉胰岛素”,而是应该控制“糖”类摄入,以此减少高胰岛素血症给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碳水化合物里的“糖类”有一定成瘾性,其成瘾机制在于,当人体摄入这类“糖”后,能促使大脑产生多巴胺。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当人类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无意识地想要去吃东西,尤其是吃甜的东西、吃甜品。当吃完甜的东西以后,心情会无意识地轻松很多、舒缓很多,其底层机制就在于此。
身体所需能量,脂肪也能提供一部分。和“糖”类相比,脂肪没那么容易让人上瘾,若吃太多脂肪,身体会有调节机制,如消化变慢、食欲下降,所以控制脂肪摄入量相对容易些。
以蔬菜为主食,搭配适量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肉、鱼、蛋类食物,对控制血糖有积极意义,利于改善糖尿病病情,但不能简单认为这样糖尿病就会完全治愈。
▶胰岛素与二甲双胍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除了胰岛素,二甲双胍也是一种常用药物。
二甲双胍主要有以下作用:
▎它能提高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就像给身体的“糖分利用工厂”加把劲,让它们更积极地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还可以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减少肝脏往血液中释放葡萄糖,从源头上控制血糖升高;
▎同时,二甲双胍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让身体细胞对胰岛素更敏感,就好像给不太听话的细胞“上上课”,让它们重新好好听从胰岛素的指挥,帮助降低血糖。
▎而且,二甲双胍还有一定的减重效果,对于很多伴有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也是一个额外的益处 。
胰岛素注射和二甲双胍在临床上都是治疗糖尿病重要且有效的手段,要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运用,不能盲目摒弃。随着医学发展和认知提升,治疗手段更丰富,但胰岛素和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领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和毫无科学依据的中世纪放血疗法完全不同。
总之,我们要合理控制淀粉和“糖”类食物的摄取,结合科学治疗方案(包括合理使用胰岛素、二甲双胍等),这样有助于控制糖尿病,预防和改善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以及一系列因身体慢性炎症引发的慢性疾病。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分享再见。
来源:小九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