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是盛饭剧务把鲍国安误认为群众演员,瞧不起他的身份,本来盛了几块牛肉,结果手一抖把肉全给抖掉了!
有次鲍国安气冲冲拿着盒饭去找张光北,抱怨道:“光北,这饭叫我怎么吃呀!”。
原来是盛饭剧务把鲍国安误认为群众演员,瞧不起他的身份,本来盛了几块牛肉,结果手一抖把肉全给抖掉了!
平心而论,这剧务做得也确实太过分,就算是群演也该一视同仁,何况是身为主演的鲍国安。
不过话又说回来,鲍国安能成为主演也并非上天对他的格外厚爱,而是中间经历了一番曲折。
三国剧组合影
1990年央视筹拍电视剧《三国演义》,别的重要角色都找到了合适的演员,唯独曹操选角尚无定论。
刚开始剧组选中的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李姓男演员,但他耍大牌甚至不打招呼就闹罢工,剧组倍感头疼只好放弃他。
正巧《三国演义》剧组分集导演沈好放,曾经看过鲍国安演的话剧《麦克白》,对其留下过很高的评价。
认为他的气质很适合扮演曹操,就将鲍国安推荐给了总导演王扶林。
很快鲍国安就收到《三国演义》剧组电话,邀请他去北京试镜。
鲍国安赶紧在试戏之前抓住所有空闲时间,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力求了解清楚里面的人物关系和形象。
另外还查阅了大量史料,了解关于三国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状况。
可即便鲍国安靠着自身努力在一众候选人里脱颖而出,征服了对演员高度挑剔的导演王扶林。
但当导演王扶林正式做出让鲍国安饰演曹操的决定时,剧组内部还是有不少人提反对意见。
毕竟鲍国安虽然之前拍过不少作品,但都是以话剧为主,真正搬上电视荧幕的作品只有84版山东《水浒传》和90版《大唐名相》两部戏。
而曹操一代枭雄的性格太过复杂,他们担心鲍国安难以驾驭,是王扶林力排众议,才让鲍国安最后成功获得曹操的角色。
鲍国安曹操
进入《三国演义》剧组后,鲍国安真正体会到了演员苦中作乐的拍戏生涯。
当时拍摄84集《三国演义》一共花了7950万,可大部分都是花在了服装和道具置景上。
其余经费主打的就是能省则省:演员从主演到龙套各个薪酬低得可怜,睡觉挤在一间小破屋里面,伙食更是一言难尽,演员们经常吃不饱。
最坑的是虽说每顿大家同样吃一荤一素,但管饭的剧务却看人下菜碟,群演盒饭里根本看不见荤菜的影子。
有次剧组做土豆炖牛肉,到了吃饭时间员工们排队打饭,轮到鲍国安,剧务欺负群演欺负惯了,竟昏了头把他也当做群演欺负。
本该给他的几块牛肉手一抖,又都给放回锅里,鲍国安这个气呀,转头就找张光北诉苦。
张光北在剧组除了拍吕布戏份,同时还担任演员组长的职务,大家有事都喜欢找他解决。
看鲍国安拎着饭盒冲他一顿牢骚,他立刻找制片人尤世军反映情况。
最终除了单独给鲍国安炒两个小菜赔礼道歉外,还将剧务开除出剧组,鲍国安后来回忆此事,也笑谈自己“替天行道”为群演们出了口恶气。
张光北
当然比起吃住条件艰苦,如何诠释好曹操这个人物的形象才是真正让他烦恼和在意的。
在鲍国安看来,曹操是一个立体的人物,在道德的角度是失衡的,但从人性化的角度可以体会到其更复杂的内心。
因此曹操既不能演成纯粹招人唾骂的小丑,同样不能演成刘备那样的道德典范。
他出现在荧幕上的形象应该是既贪婪又重情重义,既狠辣又心慈手软。
而当鲍国安自己意识到作为演员,不仅要还原历史上的曹操,更要演出他心目中所理解的曹操该有的样子后。
不仅和没进剧组之前那样深入钻研《三国演义》原著和相关的历史资料,还经常与学者和历史学家交流。
在他们的帮助下从各种途径揣摩曹操的心理活动,理解曹操的思想和行为。
就连剧组放假,别的演员外出放松,他依旧在一遍遍推敲台词,甚至夜班时分,还在对着镜子反复琢磨曹操的眼神动作。
那段时间犹如苦行僧一般走火入魔的反复推敲角色,确实让他对曹操有了更多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可真到了拍摄,饰演曹操的鲍国安依旧压力巨大,多次累到生病住院,但他担心自己生病请假耽误剧组拍戏,哪怕是吊盐水也要拔了吊瓶进入拍摄状态。
最终,正是鲍国安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才得以把曹操的“奸”和“雄”、“诡”和“忠”,既对立又统一的多重人物性格,把控得恰到好处。
将历史上的曹操和自己理解的曹操完成了形神兼备的完美结合,塑造了一个影视圈难以逾越的经典。
尤其是“曹操横槊赋诗”那一集里,鲍国安犹如曹操附身那般,将曹操军事家的雄心、政治家的霸气、文学家的才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1994年《三国演义》一经播出火遍大江南北,鲍国安出演的曹操凭借教科书式的演技更是得到了无数好评。
外界夸赞他仿佛天生为这个角色而活一般,没有人可以取代。
直到现在,哪怕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电视剧、电影、动画、玄幻小说供应着大家的口味,但一提起曹操,在人们脑海中浮现的还是鲍国安演的曹操。
来源:南筱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