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遭遇大规模抛售,特朗普紧急降税?到底是谁在“砸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2 14:54 2

摘要: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在全球金融史上,4月9日这个日子或许会被长久铭记: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宣布对全球数十国增收“对等关税”仅13小时后,竟闪电般宣告暂停90天,并将税率降至10%。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国际社会的猛烈反击所迫,但若仔细探究,背后真正让特朗普灯火通明连夜商议的真正压力,是美国国债市场的“史诗级”抛售。

4月8日至9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狂飙20多个基点,一举突破4.5%。

这一飙升不仅震撼了华尔街,也重创了美国经济基本面。究竟是哪些力量挑起了这次危机?

4月8日,美国国债全期限收益率全面飙升,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日就猛涨了23个基点,创下自2020年3月最黑暗的疫情初期以来的最大纪录。

而在短短48小时内,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4.29%跃升至4.46%,其幅度之大,让不少对冲基金措手不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股利率狂潮带来的不仅仅是数字跳动。

标普500指数一周内大跌8%,企业债利率也飙到5.8%,同时按揭贷款利率逼近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历史高位。

资金成本抬升、股票估值下行,这一切都为美国国内引发了巨大的流动性压力。

在这一片混乱声中,财政部成为最焦虑的部门:美债收益率大量攀升意味着政府借贷成本走高,若国际市场继续抛售美国国债,将直接威胁美国的财政稳定和政府信用。

财政部长贝森特更是向特朗普发出了“需求坍塌风险”警告。

因此当特朗普宣布对几十个国家加征“对等关税”后,发觉市场正在向“灾难”滑去时,他不得不临阵急刹,一面让步,一面试图维持骨子里的保护主义。

新一轮抛售风暴中,有几个关键数据不容忽视:截至2024年底,日本持有美国国债1.06万亿美元,中国持有7590亿美元。

两国合计占美国海外持仓的21%,可谓分量十足。

而且据美国2024年12月的最新统计,日本单月减持了273亿美元,中国减持了96亿美元,引发市场跟风踩踏。

早在2022年9月,中日也曾在一个月内抛售1178亿美元美债,让华尔街和美财政部惊出一身冷汗。

为什么中日都在这一时间点采取行动?

中国方面,或是出于多元化外汇储备的考量,中美关系紧张、未来制裁隐忧等因素,让中国对美元资产的依赖逐渐下降。

日本则在日元持续贬值的背景下,通过抛售美债换取美元干预外汇市场,以稳住国内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两国常常被外界认作“经济竞争对手”。

然而在美国国债的减持上,却能呈现有意无意的“联手”。

这并非某种“阴谋”,更多是双方基于自身利益与外汇策略的一种相似选择。

尽管特朗普团队或美国媒体尝试将此解读为“故意联手打击”,但从历史经验看,两国都有各自的账要算,只是恰好将美国国债推到风口浪尖。

对此美债的第一大债主、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在当天明确表示,日本当前正在应对国内的经济情况,但不会将其持有的美国国债作为关税反制工具。

4月2日,特朗普正式签署了对全球数十个国家征收“对等关税”的行政令,舆论哗然。

许多企业和投资人担心美国通胀压力随之上扬,而投资者也加速抛售美债,担心物价上涨会削弱债券实际收益。

但仅仅过了一周,财政部、华尔街的警告已经转化成实打实的市场崩溃:美股暴跌、国债大跌、流动性吃紧。

华尔街自然不会坐视不管,特朗普的部分政治盟友也指出,若债市继续动荡,再加上股市形势严峻,特朗普在明年的大选中将失去“经济功勋”这枚重要筹码。

财政部长贝森特几次对白宫高层喊话,“美国经济若崩溃,谁都别想逃”。

政策的天平在经济压力面前发生倾斜,4月9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上突然宣布暂停关税90天,并将税率降至10%。

这看似一纸让步,却并不意味着特朗普真正退出保护主义舞台。

事实上他明确保留了对华商品的关税高压。

换言之,此次暂停,对绝大多数国家是暂缓,对中国依然从严。

从策略上看,特朗普此举既是对狼藉的市场一个安抚,也是继续让中国承受贸易压力。

这场美债抛售风潮的影响远超美国本土,各大经济体都被抖落出明显的波动。

美国国债不再是“毫无疑问的安全资产”,部分资金向欧元区、澳大利亚等主权债券市场流动。

欧元兑美元在一周内升值3%,出现了年内最快的升值轨迹。

印度和新西兰都急切降息,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通缩和资本外流压力;欧洲央行也考虑降息25个基点,希望提振经济。

中国央行暗示“择机降准”,为国内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空间。

美联储则在面对通胀和经济放缓的纠结中迟疑不决。

美国国债的收益率狂飙,背后正是对美元信用体系的一种质疑。

一些新兴经济体开始加速外汇储备多元化,人民币跨境支付份额升至6.5%,虽仍不算很高,但已经显示了未来国际支付体系向多极化过渡的端倪。

有市场观察者指出,“这可能是美元霸权走向多极化的一道分水岭”。

美债收益率持续走高在历史上并非首次,但当前全球经济博弈形势下,它意味着美元利率优势不复往日的稳定,也象征着更多资金开始转移阵地。

我国多次表示美债市场的动荡只是“症状”,真正的“病根”在于美国政府财政长期赤字和债务上限问题。

即便今年把问题压下,此后依然会一波又一波地涌现。

特朗普的关税转向或许能缓一时,却无法彻底消除美国的财政风险。

到2025年,美国债务发行计划高达1.1万亿美元,这只会让财政体系的压力更大。

从金融角度解读此次抛售,在全球通胀预期依旧高企时,美国国债的吸引力下降明显;再叠加日本、中国等主要持有国纷纷减持,“美债暂停吸睛”是必然结果。

这或许是“美元信用衰退”的预演。

如果长期利率继续走高,美国或面临滞胀危机。

73%的美国民众对通胀失控深感忧虑,这无疑将给政治和经济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中美博弈到了新的阶段,中国减持美债更多是一种“战略防御”,以降低未来可能受到的金融冲击。

与此同时,美国若想扳回一城,就必须在财政、贸易谈判等多个层面保持与中国沟通,因为多国持有美债是美国维持“硬通货”的关键一环。

尽管特朗普在宣布关税政策时,曾以“让不公平贸易付出代价”为口号,但从现在的局势看,他所掀起的这场关税风波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美国政府不仅仅需要面对来自外部的强硬反击,还得内部自保,避免国债成为炮灰。

在某种程度上,特朗普正在走一条微妙平衡之路:既想向选民展现“强硬总统”的形象,又不愿彻底破坏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基础,与华尔街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每一次政策的调整,都是在测试市场容忍度与政治压力。

4月9日的政策大转弯就是这种思路的典型演绎——先释放关税“大招”,再紧急宣布减弱力度。

有人对这场戏剧性的来回折腾感到厌倦,也有人认为这正是特朗普“谈判艺术”的真实面目:先把对手和市场吓住,再在关键时刻退一步,以求最大化自己的收益。

然而这其中的成本却由美国人民与全球金融市场共同承担。

结语

美债抛售风暴让世界看到了美元体系内在的结构性隐患,也折射出大国博弈的凶险程度。

当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出人意料地踩下刹车,背后是对国债市场飙升与经济危机可能性的无奈示好。

中日持续减持表明,全球对美国资产的信心正在接受考验。

或许这场史无前例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每次的停滞都只是一种暂缓,但无法逆转对“美元主导”模式的质疑。

当大国利益纠结在一起,真正的胜负,也许并不取决于谁在此刻退让,而是最终谁能在重塑秩序的过程中占据主动。

参考信息:

来源:Dr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