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寿光——建安巨儒徐干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2 15:17 1

摘要:徐干(171~218),字伟长,东汉末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北海郡(今寿光市南部)人。官居五官中郎将文学,是“建安七子”中学术最精粹、唯一有学术著作的人,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所著《中论》提出“中和”的哲学观

徐干(171~218),字伟长,东汉末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北海郡(今寿光市南部)人。官居五官中郎将文学,是“建安七子”中学术最精粹、唯一有学术著作的人,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所著《中论》提出“中和”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不仅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且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警示作用。

徐干生在东汉末年、三国初年。那是一个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朝政腐败、军阀混战、改朝换代的动荡年代。他的祖先“以清亮臧否为家世”,乐善好施,积德行仁,“济其美而不损其德”,世代相传,颇有乡声,至徐干时已是第十世。

徐干幼资聪敏,不到二十岁,就已经把《五经》悉载于口,他通读群书,博览传记,出口成章,年纪轻轻就堪比饱学之士了。

东汉末年是一个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年代,当时“学风日颓,朝廷上下冠族子弟”,竞相钻营奔走,攀高结贵,狼狈为奸,以求飞黄腾达,升官发财。面对当时群雄逐鹿、政治腐败、社会昏暗的现实,他既无力改变,又不愿同流合污,因此只能是“闭户自守,不与之群”,采取与世隔绝,与世无争,独立特行,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以持坚贞守道的高风亮节。

当时,佞臣董卓作乱,幼主西迁,奸雄遍野,天下无主。在目睹当时圣道废息,奸邪当道,世风龌龊,是非不分的黑暗现实后,他便隐居在山谷之中,但从没忘了学习,他坚志守节,苦研经史。昃不暇食,夕不解衣。

由于他当时贤德和才学的声望,因此盛誉远播,名震一时。文学家曹植在《与杨祖德书》中称赞他说:“今世之作者,可略而言也。

建安七子,才华各异,建树不同,各领风骚,而徐干是唯一有学术著作的人,其哲学论文集《中论》影响深远,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占据了显赫地位。《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提要》、《四库全书荟要》和《四部丛刊》等经典性的文献均收录其书,大学哲学系和中文系必读的书目里《中论》也在其位。

至于书的名字为什么定为《中论》,作为哲学家的徐干是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和缜密思考的,他是汲取儒家经典《四书》里的“中庸之道”的精义而命名的。《中庸》里有这样一段话:“中世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观之,“中庸之道”在于“中和”,而“中和”的哲学思想是经天地、育万物、安社会、顺自然的至理名言。它不仅是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衡度和法则,而且体现了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阔胸怀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

《中论》分上、下两卷,每卷各10篇,共20篇。上卷主要论述 为人立世 的原则和思想道德修养;下卷主要阐明君臣关系和国家兴亡衰败的道理。因此,它是一部关于政治方略和道德伦理方面的哲学论文集,它对个人道德修养和国家长治久安都有很大价值。

泱泱《中论》,穿越千年历史风云,历经百世沧桑,弥久不衰,常读常新,为世人所尊崇,闪耀着不灭的哲理光辉,真可谓诤诤谠言,泽被四海;煌煌宏论,光耀千秋!

如果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属自然科学方面的世界级的农学巨著,那么徐干的《中论》则是属中国社会科学方面的哲学宏篇。在寿光这片圣土上,双璧映辉,相得益彰,是寿光古代文化的两座丰碑,展现了寿光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

来源:寿光市融媒体中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