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1日,欧盟与东方大国签署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电动车关税协议,内容核心为:自今年年底起,东方大国制造的电动车将不再被征收额外关税。这一协议的达成,使得此前高达45.3%的综合进口税率瞬间降为零。
欧盟突然“免税”:东方大国电动车敲开欧洲大门
源于网络
一、关税豁免,改变了什么?
4月11日,欧盟与东方大国签署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电动车关税协议,内容核心为:自今年年底起,东方大国制造的电动车将不再被征收额外关税。这一协议的达成,使得此前高达45.3%的综合进口税率瞬间降为零。
事件拆解来看,2023年欧盟方面以“非市场补贴”为由,对东方大国电动车加征了最高35.3%的额外关税,叠加原本的10%基础税率,整体税负达到45%以上。这使得东方车企在欧洲市场面临高成本劣势,产品价格普遍高出欧洲本土车型。然而,这一举措当时就在欧盟内部引发分裂,德国、荷兰等出口主导型国家主张减税,认为过度保护会压缩本土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而法国、西班牙则倾向于“筑墙防守”。
此次全面取消关税,显然是欧盟在多方博弈中的阶段性让步。多位政策分析人士指出,这不仅是对东方大国技术与制造实力的认可,也是应对高通胀背景下消费市场疲软的务实选择。通过关税豁免引入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是降低中端消费品价格的直接手段,间接也可缓解民众生活成本上升压力。
源于网络
尽管政策适用于所有电动车企,但比亚迪无疑是最大受益者。2024年,比亚迪出口欧洲的电动车数量已跃居前列,超越日韩部分老牌品牌。根据EV Volumes数据,仅在德国,比亚迪电动车月均销量较2023年增长超340%,成为发展最快的非欧洲品牌。
比亚迪在欧洲主推三款车型:ATTO 3(元Plus海外版)、汉EV和海豹。前三季度数据显示,ATTO 3在挪威、瑞典、比利时等国销量占比超过50%,主要市场集中在中端家庭用户。而汉EV与海豹则占据中高端市场,售价普遍在30,000欧元以上,但相较奔驰EQC、奥迪e-tron,续航与充电效率更高,售价更低。
欧洲市场的最大看点不在于销量增长本身,而在于“替代率”。根据德勤咨询2024年Q1预测模型,在关税全面取消背景下,比亚迪的车型在中欧市场可能替代特斯拉和大众20%至30%的中端份额,而这一变化可能在未来18个月内完成。
三、谁反对?谁受益?欧盟的内部博弈
源于网络
尽管表面看是一个贸易利好,但欧盟内部对此依旧存在深刻分歧。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公开表态支持免税政策,认为这是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获得更经济交通工具的重要方式,并有助于推动当地绿色交通转型目标。而法国、意大利则强烈反对,称本地电动车产业仍未成熟,应给予更多“成长空间”。
支持免税:德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葡萄牙
反对免税:法国、意大利、捷克、波兰
中立观望:奥地利、瑞典、丹麦、芬兰
分析认为,这一分化与各国电动车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以法国为例,其雷诺电动车产能本土化率超70%,电池供应链依赖法国本地企业,如Verkor与ACC;意大利则希望通过菲亚特电动车推动制造业复苏。而德国则拥有宝马、奔驰、大众等外向型品牌,认为加强与东方大国合作,有利于其出口零部件与技术。
四、专家怎么看?是合作,还是渗透?
源于网络
在产业趋势层面,中国电动车的大举进入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一方面,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全球化的体现。欧洲经济研究所主任赫尔曼·沃尔夫在最新的研讨会上表示:“欧洲在过去十年疏于电池研发和电驱动系统的投资,而东方大国建立起了完整的垂直供应链,从矿产、锂电池、电机控制器到整车制造,效率上高出欧洲整整一代。”
但也有持警惕态度的声音。法国国家战略研究院在其2025年度报告中指出:“电动车已成为下一阶段技术渗透的战略工具。一旦形成市场垄断,本地企业将面临战略性依赖。”其建议欧盟设立“绿色门槛”,即不以关税为手段,但通过碳足迹标准、电池回收要求等方式设限。
五、背后还有哪些博弈?中欧经贸关系的现实考量
此次关税协议还隐藏着更多地缘博弈层面的考虑。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国大选临近之际,欧洲与东方大国加强经贸联系具有明确的政治信号。过去半年,德国总理朔尔茨多次访问中国,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企业达成合作,明确支持其在匈牙利、波兰投资建设电池工厂。宝马、奔驰也将新一代电动车电池交由中企生产。
这意味着欧盟在关键能源转型赛道上,逐渐摆脱对日韩体系的依赖,而转向东方的供应链体系。这一方向并非临时选择,而是在经历新冠、俄乌冲突、能源危机等一系列冲击后的理性调整。
2023-2025中欧电动车产业链合作趋势图(按合同金额统计)
2023年:比亚迪-德国Sixt租赁合作,价值10亿欧元
2024年:亿纬锂能-宝马匈牙利电池厂项目,20亿欧元
2025年:宁德时代-大众电池合资企业,计划40亿欧元
结语:是市场胜利,还是战略妥协?
欧盟取消东方大国电动车关税,从表面看是一场产业自由化的胜利,但背后其实是一场深层次的战略调试。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地缘对抗交织的背景下,这样的选择究竟是主动拥抱合作,还是在强压之下的结构妥协?欧洲能否在吸引优质产品的同时保住自身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仍需时间验证。
而从东方大国的视角,进入欧洲市场并非终点,而是一次长期的价值体系输出过程。一旦电动车、储能设备、智能交通平台全面铺开,其影响将远超汽车本身。
全球市场正进入一个无规则的新博弈时代,产业、技术与政策的协同能力,才是真正决定谁能站在牌桌上的核心变量。关税消失了,但竞争刚刚开始。
来源:听书致富研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