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战火纷飞,开元寺不幸毁于战乱,辉煌不再。直至明代,在众人努力下得以重修,重现往日庄严。这座福建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融合了多元建筑风格。其大雄宝殿气势恢宏,斗拱交错,尽显古建筑的精巧技艺;殿内佛像庄严肃穆,彰显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期,欣闻著名书画家郑建中先生福建之行后,潜心创作的国画作品,已经完美收官,这是先生继北京、山西、巴蜀、海南、云南等省市国画写生创作之后的又一组力作。
去年先生赴福建采风,先后到泉州、漳州、莆田、福州等四个地区写生,现场创作五十余幅速写,而后根据速写整理出这组国画作品。
中国记录者书画家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立国一行人走进郑建中先生的工作室。一踏入工作室,浓郁的墨香便萦绕在鼻尖,看那一幅幅作品更是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肇建于唐初。彼时佛教东传,泉州作为重要港口,中外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开元寺应运而生,承载着宗教传播与文化交流使命。
元代,战火纷飞,开元寺不幸毁于战乱,辉煌不再。直至明代,在众人努力下得以重修,重现往日庄严。这座福建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融合了多元建筑风格。其大雄宝殿气势恢宏,斗拱交错,尽显古建筑的精巧技艺;殿内佛像庄严肃穆,彰显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寺内东西双塔更是泉州地标。历经风雨洗礼,塔身浮雕栩栩如生,诉说着千年的故事。2021年,开元寺作为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瑰宝 ,吸引无数人探寻其独特魅力。
泉州文庙大成殿
泉州文庙初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彼时文风渐盛,儒家思想在东南沿海地区广泛传播,文庙便成为承载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南宋绍兴七年,文庙在岁月的更迭中经历重建,自此屹立不倒,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
大成殿作为文庙主殿,意义非凡,其名寓意孔子在学问上达到集大成之境。大成殿建筑风格独特,飞檐斗拱如飞鸟展翅,灵动而富有气势,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朱红的殿柱庄重肃穆,与青灰的瓦面相映成趣,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殿内空间开阔,孔子塑像端然而立,周围陈列着与儒家文化相关的器物与典籍,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千百年来,默默见证着莘莘学子对知识的追求与对先哲的敬仰。
泉州惠安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雄踞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为抵御倭寇而建,历经数百年风雨,如今依旧屹立不倒。先生独独钟情于古城南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其雄伟轮廓。
郑建中先生作画中可以看出线条刚劲有力,精准地捕捉到古城南门的每一处细节。垛口的凹凸、城门的厚重,在他灵动的笔触下活灵活现。在描绘城墙砖石时,用疏密变化的线条,巧妙地表现出砖石的大小与排列,疏密得当的线条组合,赋予画面独特的韵律感。明暗关系的处理也极为精妙,他用简单几笔阴影,就凸显出南门在阳光下的立体感与层次感,让古城南门仿佛穿越历史,真切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泉州洛阳桥中心岛
泉州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在北宋1053年开启建造,耗时七载落成,它飞跨泉州洛阳江水道,是我国首座跨海梁式石桥,作为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享有“海内第一桥”的盛誉。当年建桥时,工匠们凭借“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法”,克服了恶劣水文条件,成就了这一建筑奇迹 。桥上中心岛宛如一颗明珠,承载着厚重历史。岛上明代的“西川甘露”碑亭,飞檐高挑,古朴的亭身历经岁月打磨,散发着独特韵味;“海内第一桥”纪念馆,静静陈列着与桥相关的珍贵史料;历代碑刻林立,有的字迹在风雨侵蚀下已斑驳难辨,却更添几分历史的沧桑感 。
先生凭借灵动笔触,将中心岛的建筑轮廓精准勾勒,亭台的精巧结构、碑刻的纹理细节都跃然纸上。在用色上,先生以青灰为主色调,凸显历史的厚重感,又点缀暖色调,赋予画面生机与活力。明暗关系的处理也极为精妙,恰到好处的光影变化,让观者仿若身临其境。
漳州土楼
福建土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彼时,雏形初现,它们静静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历经岁月沉淀,到了明清与民国时期,福建土楼步入成熟阶段,以其独特风姿傲立世间。
土楼造型丰富多样,或方或圆 ,各具韵味。在漳州地区,就散落着南靖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云霄土楼、漳浦土楼等众多瑰宝。这些土楼遵循着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将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其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带着岁月的厚重感;形式又优美奇特,充满了艺术的灵动性,无愧为中国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2008 年,福建土楼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杰出的建筑艺术,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本图所绘,正是漳州南靖县书洋镇那闻名遐迩的土楼“四菜一汤”,它以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底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漳州古榕树下绣球楼
福建漳州南靖县,有一处如梦似幻之地——古镇云水谣。其旧称长教村,悠悠岁月中,它宛如一颗隐匿在闽南山水间的明珠,静静散发着古朴的韵味。直至电影《云水谣》在此取景拍摄,这方净土才惊艳世人,就此更名,声名远扬。2008年,云水谣镇凭借其独特的闽南风情与厚重的文化底蕴,被列为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区,成为传承与守护地域文化的重要阵地。
而先生笔下的《古榕树下绣球楼》,更是将这方美景升华。画家以灵动且细腻的笔触,在宣纸之上重现了镇内那座伫立在600余年古榕树下的绣球楼。古榕的苍劲枝干被画家刻画得栩栩如生,树皮的纹理、枝叶的疏密,皆纤毫毕现,似能感受到那蓬勃的生命力。绣球楼在古榕的庇护下,土楼的古朴质感与独特造型跃然纸上,每一处飞檐、每一块砖石,都被赋予了灵魂。画家巧妙地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晕染出山水的远近层次,让观者仿若身临其境,沉浸于云水谣那如梦如幻的诗意氛围之中 ,足见其深厚的绘画功底与对艺术的独到理解。
漳州古榕树下太初坊
太初坊隐匿在漳州市芗城区的社区之内,看似寻常,却承载着跨越千年的悠悠岁月。
它始建于唐朝,那是一个文化鼎盛、艺术繁荣的时代,太初坊在彼时落地生根,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同期栽植的古榕树,更是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望着太初坊历经五建四毁的沧桑变迁。每一道岁月刻下的纹理,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古榕树繁茂的枝叶,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庇护着这一方古老的建筑,见证着朝代的更迭、时光的流转。现存的太初坊是1998年重建的,虽不见最初的模样,但历史的厚重感依然扑面而来。
眼前的太初坊和古榕树,它们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象征。以笔墨为媒介,将自己对历史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融入画作之中,试图在宣纸上留住这一瞬间的永恒,让观者透过画面,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历史厚重与文化魅力 。
漳州闽南民居
作品中,街边那错落有致的闽南民居,瞬间攫住了人们的目光。民居的墙壁上,斑驳的纹理是风雨镌刻下的独特印记,每一道痕迹都在静静讲述着往昔的沧桑与变迁。
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瞬间的美好,将眼前的景致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宣纸之上。在先生的画作《闽南民居》里,每一处色彩的晕染都恰到好处,石板路的质朴、墙壁的沧桑,皆被精准还原;每一根线条的勾勒都饱含深情,房屋轮廓的刚劲,尽显先生深厚的绘画功底。先生不仅描绘出了闽南民居的外在形态,更将其蕴含的历史韵味与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者仿若身临其境,沉醉于这充满诗意的闽南水乡之中。
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
福建省莆田市的湄洲岛,一座因妈祖文化而闻名遐迩的圣地。天下妈祖,祖在湄洲,湄洲岛作为妈祖的故乡,无疑是妈祖文化的起源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 。
妈祖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这一年,妈祖林默娘在一次海上救援中,为救助遇险船只不幸遇难,人们为纪念她的大仁大义与英勇无畏,在湄洲岛立庙祭祀,希望她能继续庇佑海上航行的人们。
妈祖庙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其中灵慈殿庄严肃穆,供奉着妈祖神像,殿内香烟袅袅,信徒们虔诚朝拜,祈求妈祖的庇佑;天后殿大气磅礴,是妈祖庙的核心建筑之一。
在庙区的制高点上,一座高达14.35米的妈祖石雕像屹立于此,她面容慈祥,身着霞帔,手持如意,深情地俯瞰着大海,仿佛时刻准备着庇佑出海的人们。这座雕像被人们誉为“东方和平女神”,不仅是湄洲岛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妈祖精神的象征。妈祖一生以慈悲为怀,救苦救难,她的精神跨越时空,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如今妈祖信仰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妈祖文化也成为了联结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
莆田湄洲岛平安里
在碧海蓝天相拥的莆田湄洲岛,有一处引人入胜的平安里影视基地。湄洲岛,作为妈祖的故乡,自远古便氤氲着浓厚的妈祖文化气息。海浪轻拍着沙滩,似在低吟着妈祖庇佑众生的动人传说,海风携着咸湿的温柔,传递着这片土地对妈祖深深的敬仰。
如今,平安里影视基地已华丽转身,成为一处绝佳的旅游风景区。游客们漫步于此,既能感受影视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深入探寻妈祖文化的深厚底蕴。当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这片土地上,给整个影视基地镀上一层暖金,如梦如幻,仿若人间仙境,吸引着无数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
莆田元妙观梅亭
元妙观三清殿始建于唐贞观二年,也就是公元628年,那时它便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历经宋、明两代的重修,这座道教宫观巧妙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特色,最终保留了极具韵味的宋代建筑风格。斗拱飞檐,古朴厚重,殿内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似在诉说着悠悠往事,见证过盛世繁华,也经历过岁月沧桑。1996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份殊荣更是让它成为文化瑰宝,备受世人瞩目。
在元妙观三清殿的花园之中,有一座精巧的梅亭。亭身隐于花树之间,与古雅的亭子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画面。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古街区始于晋,成于唐,完善于两宋,鼎盛在明清,至今仍保留唐宋坊巷格局与大量明清建筑。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和吉庇巷,沈葆桢、林觉民等名人故居坐落其间。
先生说当我初次站在官巷前,瞬间被其古朴厚重的气质吸引,当即决定以国画写生记录它的韵味。国画注重意境营造,为展现官巷风貌,我在笔墨运用上颇为讲究。勾勒建筑轮廓时,运用苍劲有力的线条,以体现岁月沧桑感;描绘飞檐斗拱、木雕石刻这些细节之处,则用细腻灵动之笔,力求将其精巧工艺展现。在用色上,以淡雅的青墨为主色调,再点缀些许暖色调,来表现古巷历史沉淀与生机。
在创作过程中,我不断调整构图,寻找最佳视角,力求把官巷的古韵和独特空间感融入画作。这不仅是对官巷的描绘,更是我与历史的对话,希望观者能透过画作感受三坊七巷的深厚底蕴。
福州金山寺
始建于宋代的金山寺,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历经岁月洗礼,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它由石塔、妈祖殿、文昌祠和厢房四部分组成,每一处建筑都别具一格 ,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小小的江心上,构成一幅古朴而和谐的画面。
先生创作过程中满心都在琢磨如何用笔墨传达出金山寺遗世独立的气质。那灵动的江水、古朴的建筑,每一处细节都在心间反复思量。期待最终的画作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与金山寺这场相遇的珍贵纪念,能让观者透过画面,感受到它的独特的景观与韵味。
福州三捷河畔
三捷河悠悠地贯穿于福州上下杭古街风景区,这里可是闽商的发祥地,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回溯往昔,还是赫赫有名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遥想当年,三捷河作为货物进出的主要航道,曾经是何等的繁华。一艘艘商船往来穿梭,满载着丝绸、茶叶、瓷器等各类货物,在悠悠水波之上,奏响商业繁荣的乐章。码头边,搬运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交织,吆喝声、装卸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市井烟火的交响曲。
作品在构图时,着重突出河畔错落有致的古厝与蜿蜒的河道。运用流畅而富有变化的线条勾勒古厝的轮廓,力求展现其古朴典雅的韵味,以浓墨重彩描绘建筑的细节,如精美的木雕、斑驳的砖石,凸显岁月的痕迹。对于流淌的河水,采用灵动的笔触,以淡墨渲染出波光粼粼的效果,让画面充满动感与生机。
每一笔的落下,都倾注着先生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敬畏之情。这不仅是在描绘一幅风景,更是在记录一段历史,传递一种文化。这幅画作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让观者透过画面,感受到福州三捷河畔独特的风情与深厚的历史底蕴,领略到闽商文化的魅力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福州三通桥下巷
福州上下杭古街区,曾是百年前福州当之无愧的商贸中心,岁月更迭,却依旧保留着三通桥、尚书庙、张真君主殿、永德会馆等古朴典雅的建筑群,它们错落分布,承载着福州的商贸记忆,因此这里也素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的美誉。
斑驳的古墙、蜿蜒的石板路、葱郁的绿植相互映衬,交织出一幅充满岁月质感与生机活力的画面。作为一名醉心于国画艺术的创作者,多年来对传统绘画技艺的研习,对笔墨的运用有了独特的感悟与把控。先生凭借扎实的功底迅速在心中勾勒出画面的构图。下笔时,运笔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用枯笔描绘古巷建筑的轮廓,以体现其历经风雨的沧桑;用湿墨晕染绿植,让那蓬勃的生命力在宣纸之上肆意流淌。线条疏密有致,精准地捕捉到每一处细节,像是古墙上岁月刻下的痕迹、石板路上被鞋底打磨出的光滑质感。创作这幅作品不只是完成一幅画作,更是先生与历史的对话,与艺术灵魂的深度交融。
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烟台山位于福州市仓山区,静静依偎在闽江身旁。它绝非只是一处普通的城区景观,而是深深镌刻着福州往昔记忆的文化瑰宝,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回溯至晚清时期,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开埠,烟台山便成为了福州对外交流的关键窗口。一时间,各国势力涌入,17国领事馆、33座洋行相继在此落地生根。漫步其间,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等风格各异的建筑鳞次栉比,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也因此烟台山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每一块砖石、每一扇窗棂都藏着故事。
站在烟台山上,眼前的景象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水乳交融,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魅力,让人不禁沉醉其中。葱郁的绿树与典雅的建筑相互映衬,远处闽江波光粼粼,江面上船只往来,勾勒出动静相宜的美妙画面,怪不得这里会成为热门打卡地。
多年来沉浸于国画艺术的世界,先生积累了深厚的绘画功底。构图时,巧妙地将烟台山错落有致的建筑、蜿蜒的小径以及葱茏的绿植有机融合,让观者能跟随视线游走于画面各处,领略不同角度的美。下笔时运用丰富多变的笔法,用苍劲有力的线条勾勒建筑轮廓,凸显其庄重与历史的厚重;以细腻轻柔的笔触描绘树叶的脉络,展现自然的生机与灵动。在墨色的运用上注重浓淡干湿的变化,用浓墨强调建筑的关键结构,以淡墨晕染出远景的朦胧感,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郑建中,1950年生于河北唐山,1975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现为河北工艺美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唐山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北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新闻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长城书画院特聘画家。唐山公益书画苑艺术顾问。擅画山水、醉心写竹,近年主攻中国古建筑国画研究,成果颇丰。先后出版《郑建中速写集》《郑建中中国画作品集》《郑建中北京古建筑写生集》《郑建中中国古建国画集》。2012年在北京举办《郑建中北京古建筑写生展》。2016年在唐山世园会举办《郑建中中国古建筑国画展》。(记录者:张立国)
责任编辑:吴迪
来源:记录者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