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万亩“5G+智慧种植”示范园区运用数字化全自动灌溉系统精准配水、配肥、施药,通过手机就可以进行远程操控,农民实现“云端”耕种。
4月11日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新闻联播》刊播新闻报道
【在希望的田野上】
全国春播粮食超过一亿亩
报道聚焦全国粮食春播情况
并将镜头对准巴彦淖尔
《新闻联播》完整报道如下↓↓
眼下
内蒙古春小麦播种加快推进
今年
当地将应用
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4.04万台(套)
在巴彦淖尔
农机手只需设定路线、深度等参数
播种机就会自动完成种肥同播作业
效率大大提升
相关报道
如页面未加载,请刷新重试
在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万亩“5G+智慧种植”示范园区运用数字化全自动灌溉系统精准配水、配肥、施药,通过手机就可以进行远程操控,农民实现“云端”耕种。
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日齐嘎查辣椒育苗基地 图源自乌拉特前旗融媒
在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日齐嘎查辣椒育苗基地,59栋大棚全部配备施肥一体化设备、喷灌育苗机、全穴盘播种机等先进设备,并引进机械化移栽、辣椒高密度集约化育苗等技术,共培育48万盘辣椒苗,可满足12000亩土地栽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种苗。
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智能监测站给农田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春耕春播时节,在巴彦淖尔田间地头,从运用北斗导航系统播种到精细化田间管理,从节水灌溉到无人机植保,智能农机、水肥一体机、智能监测站等应用广泛,智慧农业在春耕备耕中大显身手。
试验示范新品种
“开播喽!”随着一声吆喝,乌拉特前旗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四五辆搭载着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一齐出发,开始作业。“除‘巴麦13号’外,今年示范园还参与紫麦等6个新品种的试验示范。这些新品种具有抗倒伏、抗病性强、营养价值高、产量高等特点。”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光说,“新品种主要从优产、丰产性和特色种植两个方面考虑,通过不断地引进和示范,筛选出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从小面积试验示范,逐步扩大到大面积应用推广,实现粮油作物增产的目标。”
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春播 签约摄影师 李志轩/摄
为提升粮食产量与品质,临河区干召庙镇积极开展小麦、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小麦套种玉米超吨粮田试验示范项目。其中,小麦套种玉米新品种(共3个新品种)试验示范7.4亩,小麦套种玉米超吨粮田试验示范47.1亩,采用良田、良法、良种、良机种植模式,通过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结合科学种植技术,探索高效种植模式,力争实现亩均效益最大化。
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加快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步伐,还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今年,我市将开展小麦、玉米、向日葵育种联合攻关,全年培育各类新品种10个以上。发挥好杭锦后旗制种大县引领作用,建设制种基地5万亩以上,逐步将我市打造为内蒙古西部地区重要的制种基地。抓好“看禾选种”平台建设,重点推广“巴麦13号”“科河699”等主导品种。
为加快推进成果转化,今年我市将建设141个农牧业科技园区,其中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3个、打造智慧化牧场38个,集中示范推广“巴麦13号”“科河699”、河套灌区玉米密集精准调控高产栽培、玉米密植无膜浅埋滴灌等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100项以上。
智能机械齐上阵
近日,乌拉特前旗新安镇的李文永购置了一套先进的北斗卫星平地机。经过技术员现场演示,搭载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平地机按照预设参数有条不紊地作业。智能化农机让李文永充满信心:“我把平地机开到地里和卫星接上,只需要按下启动键,它就自动平地了。相比之前的平地模式,用这个机械来平地,误差只有1厘米至3厘米,省时、高效。”
搭载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平地机 图源自乌拉特前旗融媒
今年,乌拉特前旗大力推进新型智能化农机应用与普及。这些新型农机能够精确完成播种、施肥、灌溉等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农事任务,还具备远程控制无人驾驶功能,能够自动执行任务,保证耕种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了土地整理速度和效率,优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人力成本。
眼下正值辣椒育苗关键时期,在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的大棚里,育苗户正紧锣密鼓地使用全自动穴盘育苗点种机进行辣椒种子的点播工作。这台机器将辣椒种子逐个精准地分放在育苗盘中,再补土、平整,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不一会儿,一排排育苗盘便摆满了大棚。种植户何天凯说,机械化点种育苗实现了“一穴一粒、一穴一株”的精准培育,每粒种子都拥有独立的生长空间,避免了对水分和养分的竞争,从而加快了成苗速度,减少了病虫害,增强了根系发达程度,不仅提升了育苗效率,还有效提升了育苗质量。
智能化农机纷纷“上岗”,“种棚人”当上“甩手掌柜”,现代化机械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目前,我市春耕春播可投入农机具45.97万台,其中动力机械(拖拉机)18.98万台、耕整地机械20.13万台、播种机6.38万台、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机械4800余台。我市将不断强化农机装备,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行动,重点推广智能化、高端化农机以及助力粮食单产提升机具,加快高性能播种机、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机械等现代化机械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畜牧养殖机械化率,力争今年分别达到88.2%、51%。
田间管理精细化
在五原县新公中镇旭日村粮食种植园区,大型播种机一边将小麦种子播撒进土壤,一边按照设定的深度和间距将测土配方后的专用肥料施入田间,确保麦苗在生长初期就能获取充足且均衡的养分。“实行小麦测土配方施肥要比传统施肥投入少,每亩可以节省四五十元成本,可以增产100斤左右,这样一算,每亩可以多收入将近300元。”旭日村村民朱建平说。
五原县新公中镇旭日村粮食种植园区 图源自活力五原
今年,五原县农技部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给土地“把脉问诊”开出“精准药方”,让农作物吃上“定制营养餐”,助力农业增产增效、绿色发展。目前,全县共有7家配肥站,配方肥销售量达66152吨。
而在临河区狼山镇光明村万亩硬质小麦种植基地园区,多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遥控下沿着麦田匀速飞行,开展小麦“一喷三防”作业。“小麦成长的关键期,喷洒的主要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可以为小麦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小麦生长和发育。”临河区农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王玉海说。
实施精细化田间管理,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今年,我市将不断提升产地净化水平,用绿色理念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在投入品减量、产地环境保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持续用力,让“好产地”产出“好产品”。在控肥增效上,推广增施有机肥515万亩和新型肥、配方肥740万亩,应用“看苗选肥”“无底肥”等措施,力争化肥亩均减量1公斤,利用率稳定在43%以上。在控药减害上,加强病虫害监测体系建设,推广绿色防控技术680万亩,完成统防统治555万亩,力争农药亩均减量1.5克,利用率稳定在43%以上。在控膜提效上,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26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36万亩,推动全域回收、全民回收,使地膜回收处置率稳定在85%以上。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以饲料化、肥料化利用为主,有序推进科学还田、高效离田,使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1%以上。
深耕节水新路径
在杭锦后旗陕坝镇帐房村5000亩滴灌小麦种植示范园区,6台大型滴灌小麦播种机在农机手的熟练操作下将一粒粒小麦种子播进泥土,成行的滴灌带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麦田中。园区使用加装圆盘开沟式播种机,分层施肥、精量播种、贴片式滴灌毛管铺设等一次性完成。园区负责人刘伟介绍:“滴灌小麦在生长期内亩均用水量为320立方米,较传统漫灌模式亩均节水约300立方米。滴灌方式将水肥一体精准滴至小麦根部,可以达到水肥高效利用、抗倒伏、高产稳产等目的。”
杭锦后旗陕坝镇帐房村5000亩滴灌小麦种植示范园区 图源自您好杭后
在五原县锄禾设施农业产业园益丰农业育苗基地的日光温室里,水肥一体化自动喷淋设备正在分区域作业。负责人介绍,基地有34栋大棚,全部装有自动喷淋系统。节水喷灌技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需求精准供水,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可节水50%以上。
近年来,滴灌、喷灌等多种农业深度节水控水灌溉设施在五原县星罗棋布,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能力逐步提升,农业向着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高效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发展必经之路,也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今年,我市将深入落实节水行动,预计新增农业节水能力0.79亿立方米。在工程节水方面,将积极与农业农村部、自治区农牧厅沟通对接,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60万亩。在农艺节水方面,力争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60万亩。在品种和结构调整方面,引导农民增加低水肥高效益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区域化、渠域化集中连片种植,科学合理高效应用水资源。
编辑:贺诗宇
校对:刘曼容
初审:石政勇
审核:吕园
监审:王剑
终审:韦嘉
来源:巴彦淖尔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