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梁:红色圣地与舌尖上的甘肃华池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2 21:45 2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因其独特的意义而被人们铭记,南梁便是其中之一。这片位于甘肃华池的土地,看似平凡,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西北高原上的红色热土,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重镇 ,有着 “两点一存” 的重要地位,即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因其独特的意义而被人们铭记,南梁便是其中之一。这片位于甘肃华池的土地,看似平凡,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西北高原上的红色热土,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重镇 ,有着 “两点一存” 的重要地位,即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

1930 年秋,刘志丹深入考察南梁,这里的山川、百姓与革命的火种悄然交融。此后,地方党组织和红军积极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建立起农民联合会、贫农团等组织 。百姓们对革命充满热忱,一位老妈妈那句 “只要闹红成了事,把心摘下来也舍得”,道出了人民对革命的坚定支持。到 1934 年初,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已初具规模。1934 年 11 月 1 日至 7 日,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召开,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习仲勋当选政府主席 ,这一事件意义非凡,为党中央西迁延安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准备。

20 世纪初,中国大地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犹如暗夜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抗议巴黎和会对中国不平等的处理 ,揭开了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也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犹如一颗闪耀的新星,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力量。

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他们怀揣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在西北大地播撒革命火种。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们毫不退缩,继续坚持革命活动。刘志丹曾打入军阀部队,试图通过兵运工作掌握武装力量,虽然历经挫折,但他从未放弃。1930 年 10 月,刘志丹利用陇东民团军骑兵第六营营长的身份,发动了著名的太白起义。他率领着一支勇敢的队伍,以智慧和勇气奇袭合水县太白镇的民团军第二十四营。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刘志丹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成功缴获了敌人的枪支弹药,消灭了这股反动势力。太白起义打响了共产党人在陇东地区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犹如一声春雷,打破了陇东地区的沉寂,揭开了陕甘边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 ,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南梁纪念馆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程充满了艰难险阻,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1931 年 9 月,刘志丹在合水县平定川倒水湾对杨培盛、赵连壁、贾生财的三支农民武装进行了整编,正式创立了南梁游击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陇东地区领导的第一支革命队伍,它的诞生,标志着陕甘边革命武装力量的初步形成 。此后,南梁游击队在刘志丹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的反动势力,逐渐在陕甘边地区站稳了脚跟。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32 年,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 26 军,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 “左” 倾错误思想的严重干扰。以杜衡为代表的 “左” 倾冒险主义者,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推行一些错误的政策和行动,导致红 26 军第二团和照金苏区相继遭受重创,损失殆尽。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刘志丹等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深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寻找正确的革命道路 。

1933 年 11 月 3 日至 5 日,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以刘志丹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毅然召开了包家寨会议。这次会议意义非凡,会上,他们彻底清算 “左” 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重新确立了正确的行动方针和策略。会议决定恢复红 26 军、成立 42 师,提出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开辟以安定、南梁、照金为中心的三路游击区。这一决策犹如一盏明灯,为迷茫中的革命指明了方向,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勾画了新的蓝图。

包家寨会议后,刘志丹率领红 26 军犹如猛虎出山,在陕甘边地区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战斗。他们横扫敌匪,为南梁中心苏区的开辟创造了有利的外围条件。与此同时,习仲勋、张策等人深入南梁一带,积极发动群众,建立农民联合会、贫农团、赤卫军等组织。他们走村串户,与百姓们促膝长谈,宣传革命道理,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摆脱压迫,过上幸福的生活。在他们的努力下,群众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到革命中来,为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 。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意义深远而重大。它不仅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更是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的重要落脚点,以及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

1935 年 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抵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此时的中央红军,经过了长途跋涉和无数次战斗,已经疲惫不堪,急需一个安全稳定的地方进行休整和补充。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庇护,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重新积蓄力量。在这里,中央红军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群众们纷纷送来粮食、衣物和生活用品,帮助红军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和红军,也积极与中央红军配合,共同开展革命工作,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基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地的军民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南梁寨子湾革命委员会(习仲勋、刘志丹旧居所)

南梁精神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精神结晶,蕴含着 “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 的丰富内涵 。它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梁一带播撒革命火种、创建革命政权的过程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面向群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守信念,彰显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始终坚定不移;顾全大局,展现了共产党人从全局出发,不计个人得失,为了革命事业的整体利益,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求实开拓,则反映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以及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新时代,我们更应传承和弘扬南梁精神,让它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华池的美食,如同这片土地的历史一样,质朴而醇厚,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是黄土高原给予人们的珍贵馈赠 。

黄米馍馍,在华池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制作工艺承载着岁月的痕迹。选用当地优质的黄米,经过多道复杂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先将新鲜黄米用沸水浇烫,不断搅动,直至冷却后捞出,这一步叫做 “浆米” ,为的是去除黄米的杂质,让其口感更加纯净;晾干表面水分后,炒米至有香味,也可在磨粉后炒面粉,这一过程让黄米的香味进一步激发出来 ;

接着碾磨炒米,箩出米粉;在开水锅中撒入少量米粉,使其成稀米浆,俗称做 “面芡” ,面芡的制作至关重要,它能让馍馍更加软糯;用滚面芡烫米粉成硬面团,将硬面团置热锅或热炕约 8 至 12 小时,使之产生甜味,俗称 “发面” ,发面的时间和温度都要恰到好处,才能让馍馍的口感达到最佳;移出发面,稍降温,加入酵母继续保温,发酵 5 至 10 小时,谓之 “起面” ;面起后加入适量灰水或碱水和匀,凉冷,可长时间搁置;用时将冷起面做成团状,上笼蒸 30 分钟,一个个金黄酥软的黄米馍馍便新鲜出炉了 。咬上一口,糜香浓郁,入口甜美,仿佛能品尝到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温暖 。在过去,黄米馍馍是当地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生活的寄托。如今,虽然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但黄米馍馍依然是华池人心中难以割舍的美味,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

米面馍馍同样是华池面食中的佼佼者,制作工艺同样复杂。新鲜黄米经过 “浆米”、炒米、碾磨等步骤后,制成米粉 。接着制作面芡,用滚面芡烫米粉成硬面团,经过发面、起面等环节,加入适量灰水或碱水和匀,最后上笼蒸熟 。米面馍馍金黄酥软,有着浓郁的糜香,入口的甜美让人回味无穷 。它的制作过程,就像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华池人民对美食的执着与热爱 。

洋芋津津,这道以洋芋为主要原料的特色小吃,在华池广受欢迎 。将选好的洋芋用挫子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盐和淀粉,淀粉和洋芋粉的比例大概为 1:4 ,这样才能保证做出的洋芋津津口感最佳 。在烧热的铝锅中放上食用油,把拌好的洋芋粉倒进去铺平,用中火烹制,等五六分钟翻面,待两面焦黄时,美味的洋芋津津就大功告成了 。它的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做出外面酥里面筋道的独特口感 。洋芋津津有两种常见吃法,一种是将醋、辣子和蒜拌入其中,就像吃酿皮一样,一口下去,醋和辣子的香味瞬间在口中散开,搭配上洋芋津津的酥脆筋道,让人欲罢不能 ;另一种吃法是根据个人口味,将喜欢的蔬菜或者肉类,和洋芋津津混在一起像炒菜一样再炒一遍,丰富的食材与洋芋津津相互融合,创造出更加多样的美味 。

荞面圈圈也是华池独具特色的风味食品 。将荞面置于盆中,用沸水烫成半熟,入热锅微火发甜,然后兑入酵母发酵成软面团 。用手搓成直径 5—6 厘米大小的圆圈,放入油锅炸熟 。刚出锅的荞面圈圈,软甜适口,油香味美 ,入口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加之天然的甜味,让人垂涎欲滴,咀嚼时别有一番风味 。在当地,荞面圈圈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早餐桌上,搭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或者稀饭,开启美好的一天 。

油圈圈同样是华池人喜爱的传统美食 。它通常由面粉制作而成,经过发酵、揉面、造型等工序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 。刚出锅的油圈圈,香气四溢,外表金黄酥脆,咬上一口,“咔滋” 作响,里面则是柔软的面团,散发着淡淡的麦香 。油圈圈不仅美味,还承载着华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庆典上,油圈圈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油圈圈,分享着生活的喜悦,充满了浓浓的温情 。

土暖锅,是华池农家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承载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们对家的眷恋 。华池的土暖锅历史悠久,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丰富的食材组合,让人回味无穷 。土暖锅的锅具通常是用黄土高原上常见的料姜石研成粉末、制成泥坯烧制而成,这种锅具不仅具有独特的质感,还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能杀菌、防癌 。在寒冷的冬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中间摆放着热气腾腾的土暖锅,暖身又暖心 。

土暖锅的食材丰富多样,底部以萝卜片和白菜打底,内夹杂着鸡血片、猪肠、香菇、木耳、黄花菜等 ,这些食材经过长时间的炖煮,吸收了汤汁的鲜美,变得软糯可口 。在菜底子上面,覆盖一层豆腐片,豆腐片吸满了汤汁的精华,软软的、香香的,十分入味 。最后装入一层肉类,包括排骨、丸子、酥肉等 ,各种肉类在锅中相互交融,释放出浓郁的肉香 。装好食材后,灌上鸡汤或者猪肉汤,盖上盖子,加入木炭烧开 。随着温度的升高,锅中的食材开始翻滚,香味四溢,弥漫在整个房间 。吃土暖锅时,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感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团聚的喜悦 。土暖锅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它将家人、朋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

搅团也是华池农家常见的美食,制作搅团讲究一个 “搅” 字 。将面粉缓缓倒入开水中,同时用擀面杖或筷子快速搅拌,老人们常说要 “七十二搅” ,而且搅拌的时候中间不能停歇,要按顺时针方向搅 ,这样才能保证搅团的口感光滑、劲道、细腻 。美味可口的搅团,除了本身的口感,汤汁的调配也非常重要 。香油、辣椒、蒜泥、芝麻、醋等佐料缺一不可 ,将这些佐料调配成美味的汤汁,浇在搅团上,搅拌均匀,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 。搅团可以热吃,也可以凉调冷拌着吃 ,不同的吃法有着不同的风味 。在过去,搅团是农家餐桌上的常客,它虽然简单质朴,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池人 。如今,搅团依然是华池人喜爱的美食,它代表着一种传统,一种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

走进南梁红色小镇,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小镇的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墙壁上绘着红色主题的壁画,展示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 。在小镇的美食馆里,更是热闹非凡,充满了烟火气息 。

这里汇聚了各种华池特色美食,炸粘面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咬上一口,香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让人回味无穷 ;洋芋津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食客们有的将其与醋、辣子和蒜拌匀,吃得津津有味,有的则搭配着其他食材一起炒制,享受着丰富的口感 ;米面馍馍热气腾腾,散发着浓郁的糜香,顾客们拿起一个,轻轻咬下,感受着那份来自传统美食的温暖 ;红枣馍馍香甜可口,每一口都能吃到饱满的红枣,为馍馍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油圈圈色泽诱人,外表酥脆,里面柔软,顾客们一边品尝,一边赞不绝口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味蕾,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华池人民的热情与真诚 。在美食馆里,游客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交流着对南梁红色文化的感受,红色文化与美食文化在这里完美融合 。

在南梁,每一道美食都可能有着一段动人的红色故事 。就像 “红军餐”,它不仅仅是一顿简单的饭菜,更是革命历史的见证 。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战士们生活条件艰苦,物资匮乏 。他们常常以红米饭、南瓜汤、野菜等为食 。这些食物虽然简单朴素,但却为红军战士们提供了能量,支撑着他们走过了漫长而艰难的革命道路 。

红米饭,在井冈山时期,由于敌人的封锁,粮食供应困难,红米成为了红军战士们的主要食物之一 。红米颗粒饱满,虽然口感有些粗糙,但却富含营养,能够让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中保持体力 。南瓜汤也是红军餐中的常见食物,井冈山盛产南瓜,价格便宜,而且南瓜富含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能够为战士们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南瓜汤成为了战士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野菜则是红军战士们在野外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 。他们在山林中、田野里采摘各种野菜,如苦菜、马齿苋等,经过简单的烹饪后,成为了一道道美味的菜肴 。这些野菜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够帮助战士们抵御疾病 。

如今,“红军餐” 已经成为了南梁红色旅游的特色之一 。许多游客来到南梁,都会特意品尝这道具有历史意义的美食 。在品尝的过程中,他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艰辛与不易 。“红军餐” 不仅是一种美食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

踏上这片土地,探寻南梁革命圣地的历史遗迹,品尝华池的特色美食,仿佛是一场舌尖与心灵的双重旅程 。在这里,红色文化与美食文化相互交融,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

南梁革命圣地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华池的美食,是这片土地的馈赠,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当我们走进南梁,品尝着华池的美食,不仅能满足味蕾的享受,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

如果你也渴望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品尝那些质朴醇厚的美食,不妨来到南梁,踏上这片红色的热土 。在这里,你将开启一场难忘的旅行,收获一段珍贵的回忆 。

来源:地道甘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