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朴素的话,年轻时我们或许觉得是老生常谈,甚至有些不以为然。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朴素的话,年轻时我们或许觉得是老生常谈,甚至有些不以为然。
总觉得日子还长,未来还有无限可能去挥霍。
可当年岁渐长,特别是迈向六十岁这个人生重要的分水岭时,才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健康,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支撑我们走过人生后半程最坚实的依靠。
人这一辈子,忙忙碌碌,为了碎银几两,为了功名利禄,耗费了多少心神,透支了多少健康?
到了奔六的年纪,或许我们银行卡里的数字增加了不少,房子车子也都有了着落。
但扪心自问,如果身体垮了,那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
古人云:“千金难买老来寿”。
存款再多,名声再响,如果失去了健康,晚年的生活质量便无从谈起。
与其追求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不如从现在开始,用心守好身体这三个至关重要的“关卡”。
守住了它们,才能真正安享晚年,活得有尊严,有质量。
第一关:心态关——守住精神的“艳阳天”
什么是心态?
心态,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那副“眼镜”。
年轻时,我们凭着一股冲劲,遇到挫折,摔倒了爬起来,总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可到了奔六的年纪,身体机能逐渐下滑,社会角色可能也发生了变化(比如退休),再加上身边亲友的离去,内心更容易产生失落、焦虑甚至孤独感。
“忧则伤身,乐则长寿。”
这绝非虚言。
长期的负面情绪,就像是内心的一场“梅雨季”,湿冷阴暗,不仅影响心情,更会实实在在地损害我们的健康。
现代医学也证明,情绪与免疫力、内分泌系统息息相关。
总是愁眉苦脸,身体的抵抗力自然下降,各种小毛病就容易找上门来。
想想历史上的苏轼。
他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最远甚至到了海南儋州那样的蛮荒之地。
换作一般人,恐怕早已被生活的重压和内心的苦闷击垮。
但苏轼不然,他无论身处何种逆境,总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在黄州,他开垦东坡,种地酿酒,写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在惠州,他吟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随遇而安。
即便在最为艰苦的海南,他依然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活得有滋有味。
苏轼的豁达与乐观,不仅成就了他的文学高度,更是他得以在逆境中保持身心健康的秘诀。
那么,如何守好心态关呢?
首先,要学会接纳。
接纳岁月的流逝,接纳身体的变化,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
皱纹是时光的印记,白发是岁月的勋章。
其次,要培养兴趣。
退休了,时间更自由了。
可以重拾年轻时的爱好,或者学习新东西。
书法、绘画、园艺、音乐、舞蹈……
找到能让自己沉浸其中、感到快乐的事情,精神自然有了寄托。
再次,要保持社交。
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
多和老友相聚,和子女沟通,甚至可以参加一些社区活动,认识新朋友。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心理健康的“营养剂”。
最后,要懂得放下。
放下过去的恩怨,放下无谓的比较,放下不切实际的执念。
心里的包袱轻了,脚步才能更轻快。
心态好,不是没烦恼,而是懂得与生活和解。
守住心态这道关,就是守住了晚年幸福的根基。
第二关:活力关——留住身体的“行动力”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
很多人一上年纪,就变得不爱动了。
总觉得“静养”才是最好的。
殊不知,生命在于运动,适度的活动对于维持身体机能至关重要。
特别是对于奔六的人来说,身体的“活力”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独立性。
一旦失去行动力,不仅生活诸多不便,需要他人照顾,更会加速身体的衰老。
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平衡感下降、心肺功能减退……这些都与缺乏运动密切相关。
想想那位备受尊敬的钟南山院士。
耄耋之年,他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甚至在运动场上还能展现出惊人的活力。
据报道,他一直坚持锻炼,每周都会抽出时间进行游泳和力量训练。
正是这份对运动的坚持,让他拥有了远超同龄人的身体状态和工作精力。
他的例子告诉我们,年龄不是放弃活力的借口。
当然,我们不必追求运动员般的强度。
守好活力关,关键在于“适度”和“坚持”。
第一,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广场舞……
总有一种适合你。
关键是动起来,避免久坐不动。
第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不要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慢慢增加运动量和时间。
如果在运动中感到不适,要及时停止休息。
第三,注重力量和平衡练习。
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会下降,增加跌倒的风险。
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举小哑铃)和平衡练习(如单腿站立)。
第四,将运动融入生活。
不一定要专门去健身房。
多走楼梯少坐电梯,饭后散散步,做家务时活动活动筋骨……
让“动”成为一种习惯。
第五,保证充足的休息。
运动和休息相辅相成。
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修复。
身体的活力,是晚年自由行走世界的底气。
守住活力这道关,才能保持独立,减少对他人的依赖,享受更自由、更精彩的晚年生活。
第三关:内养关——筑牢健康的“防火墙”
年轻时,我们可能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抽烟喝酒,觉得身体“扛得住”。
但到了奔六的年纪,身体这部机器运转了几十年,零件难免磨损,功能也会下降。
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往往在这个阶段开始显现或加重。
“病从口入”,“治未病”。
老祖宗的智慧,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内养”,就是从内部调养身体,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必要的检查,来预防疾病,或者控制好已有的慢性病,筑牢身体健康的“防火墙”。
这方面,中医的养生智慧值得我们借鉴。
《黄帝内经》中就强调:“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意思是说,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劳累,才能保持形神协调,健康长寿。
如何守好内养关呢?
第一,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这是内养的基础。
原则是:清淡、多样、适量。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鱼、禽、豆类)。
控制油、盐、糖的摄入量。
戒烟限酒。
不要盲目相信各种“保健品神话”,均衡的日常饮食才是最好的“补药”。
第二,起居有常,保证睡眠。
尽量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
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午间可以小憩片刻,有助于恢复精力。
第三,定期体检,关注信号。
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非常有必要。
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同时,要留意身体发出的一些“信号”,如不明原因的疼痛、体重骤变、持续的疲劳等,及时就医。
第四,管理慢病,遵从医嘱。
如果已经患有慢性病,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不要轻信偏方,更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药量。
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科学管理自己的健康。
第五,平和情绪,内在调和。
心态与内养息息相关。
避免大喜大悲,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内分泌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与人倾诉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内养得当,方能抵御岁月的侵蚀,安享天年。
守住内养这道关,就是为我们的晚年健康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结语
人生的旅程,犹如一场马拉松。
上半场,我们或许更注重速度和名次,追求财富、地位和成就。
但到了下半场,特别是奔向六十岁之后,耐力和健康变得更为重要。
金钱财富,固然能带来物质上的保障,但它买不来健康的体魄,买不来内心的宁静,更买不来与家人相伴的温馨时光。
真正的富有,不是你拥有多少存款,而是你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阳光的心态,一种从容生活的状态。
守好心态关,让精神世界充满阳光;
守好活力关,让身体保持自由行动;
守好内养关,让健康防线坚不可摧。
这三道关卡,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我们晚年幸福生活的基石。
朋友们,从今天起,请把健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像珍惜我们的眼睛一样,去珍惜我们的身体。
用心经营好这三个“关卡”,你会发现,即使存款不那么多,你的晚年生活,依然可以过得丰盛、精彩、有滋有味。
守好这三关,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家人,为那夕阳下从容不迫的优雅。
愿每一位奔六的朋友,都能拥有健康的身心,笑对夕阳,安享一个高质量、有尊严的晚年!
来源:健康艾伯特9W9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