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简简单单八个字,却道尽了生命在于运动,事物在于变化的朴素真理。
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这句话,简简单单八个字,却道尽了生命在于运动,事物在于变化的朴素真理。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着一个健康、自在、有尊严的晚年。
谁也不希望,走到人生的后半场,却落得个“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凄凉,或是被病痛折磨,失去生活的质量与乐趣。
“养生莫善于习动,究其故,乃动能活血。”
古人的智慧早就告诉我们,健康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听天由命的。
它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去维护,去“逼”自己养成那些看似微小,却能日积月累,最终筑起健康长城的好习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想要一个硬朗、爽利的晚年,远离“久病床前”的困境,你需要“逼”自己养成的这4个被医生都连连称赞的好习惯。
一、 脑要常转,精神不老:逼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您是否发现,身边有些老人,虽然年岁已高,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清晰?
而有些人,年纪不算太大,却显得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甚至早早出现了认知障碍的苗头?
这其中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用脑”二字。
大脑和我们的肌肉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长期不用,它的功能就会慢慢衰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求学问道,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大脑健康。
逼自己养成持续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是延缓大脑衰老、保持思维活力的不二法门。
看看那位宋代的大文豪苏轼。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黄州,再到更南边的惠州、儋州。
换作一般人,可能早已心灰意冷,精神垮塌。
但苏轼没有。
无论身处何种逆境,他从未停止过思考、学习和创作。
在黄州,他研究美食,写下了《猪肉颂》,开垦东坡,成了“东坡居士”。
在惠州,他吟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儋州,他甚至开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
正是这种永不枯竭的求知欲和积极思考,让他的精神世界始终丰盈,也让他在逆境中保持了相对的健康和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普通人,或许没有苏轼那样的才情和境遇,但同样可以找到滋养大脑的方式。
逼自己每天读点书、看点报,了解时事新闻。
逼自己学点新东西,比如一种乐器、一门外语、甚至是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新功能。
逼自己多和人交流,讨论问题,下下棋,打打牌,让大脑“动”起来。
不要总说“老了,学不会了”,这往往是自我设限的借口。
大脑的潜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当你开始主动用脑,你会发现,不仅记忆力可能得到改善,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会不一样。
脑勤人不老,思健体常安。
二、 身要常动,气血畅通:逼自己“迈开腿,动起来”
“生命在于运动。”
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但真正能持之以恒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
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会觉得“懒得动”、“动不了”。
殊不知,越是不动,身体机能退化得越快,各种毛病也越容易找上门。
看看我们敬佩的钟南山院士。
耄耋之年,依然奋战在医学前线,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让许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他曾多次公开分享自己的健身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锻炼。
钟南山院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规律、适度的运动,是保持身体活力的基石。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我们的身体,就像这流水和门轴。
经常活动,气血才能畅通,筋骨才能强健,免疫力才能提高。
久坐不动,则气血瘀滞,肌肉萎缩,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逼自己动起来,并不意味着要去追求高强度的竞技运动。
关键在于“适度”和“坚持”。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可以是每天快走半小时,可以是打打太极拳、八段锦,可以是跳跳广场舞,甚至可以是在家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
重要的是,把运动融入生活,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时兴起的任务。
逼自己每天留出一点时间给身体。
哪怕只是饭后散散步,或者在看电视的间隙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
这一点点的“逼迫”,换来的可能是晚年行动自如、身轻如燕的自由。
想想看,是现在“逼”自己动一动,还是将来躺在病床上,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照顾,哪个更划算呢?
身动气血畅,远离病榻旁。
三、 食饮有节,脾胃安和:逼自己“管住嘴,吃对饭”
《黄帝内经》里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吃,是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但怎么吃,却是一门大学问。
很多疾病,尤其是困扰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往往都和“吃”脱不了干系。
吃得太油、太咸、太甜,或者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都在无形中伤害着我们的身体。
晚年想健康,必须在“吃”上对自己“狠”一点。
逼自己养成“饮食有节”的习惯。
“节”,有两层含义:一是节制,二是节律。
节制,就是要控制食量,不贪多。
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给脾胃留有余地。
同时,要控制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要“少吃”,浅尝辄止。
多选择天然、新鲜、多样化的食材,保证营养均衡。
节律,就是要三餐定时定量。
让消化系统形成规律的生物钟,有助于其高效工作,减少负担。
切忌饥一顿饱一顿,或者迷信各种所谓的“大补”之物。
宋代诗人陆游,以高寿(享年85岁)著称。
他的养生之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清淡、简单。
他有诗云:“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虽然略带夸张,但也反映了他推崇简朴饮食的理念。
逼自己拒绝一些不健康的诱惑。
比如,少喝或不喝酒,少吃腌制、烧烤、油炸食品。
逼自己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
逼自己细嚼慢咽,体会食物的真味,也有利于消化吸收。
“病从口入”,这绝非危言耸听。
管住嘴,不仅是为了身材,更是为了晚年的健康和安宁。
食饮知节度,康健自常驻。
四、 心态乐观,天地宽广:逼自己“常欢笑,少计较”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这句俗语,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中,会扰乱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增加患上各种疾病的风险,甚至加速衰老。
想要晚年健康,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
逼自己凡事往好处想,少钻牛角尖。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学会调整心态,接受现实,然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抱怨和怨恨,除了消耗自己的能量,没有任何益处。
逼自己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生活充实起来。
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花鸟鱼虫,或者唱歌跳舞,找到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
有热爱,有寄托,精神世界就不会空虚,负面情绪也就少了滋生的土壤。
看看那位美国传奇老奶奶摩西奶奶。
她70多岁才开始正式学习绘画,一画就画到了101岁。
她的画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田园的诗意,温暖了无数人。
正是这份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心态,让她在晚年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
逼自己多与人交往,保持社交联系。
不要因为退休或子女离家,就把自己封闭起来。
多和老朋友聚聚,多和家人沟通,甚至可以参加一些社区活动,认识新朋友。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应对压力、排解孤独的有力武器。
逼自己常怀感恩之心,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
少攀比,少计较,多看看自己拥有的幸福。
心宽了,路就宽了,病痛自然也就少了。
心宽境自阔,友多福自来。
结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健康长寿,从来不是被动等待的结果,而是主动追求的成就。
晚年不想“久病床前”,失去尊严和自由,我们就必须从现在开始,“逼”自己一把。
逼自己动脑,保持思维的敏锐;
逼自己动身,维持身体的活力;
逼自己管嘴,奠定健康的基石;
逼自己开心,拥有阳光的心态。
这四个习惯,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
它们互相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我们晚年健康的坚固防线。
不要等到身体亮起红灯,才追悔莫及。
健康,是储蓄,不是透支。
从今天起,把这四个“逼迫”变成自觉,变成习惯,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
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负责,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
请相信,你今天为健康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将在未来的岁月里,以自由、活力和尊严的形式,加倍回馈给你。
晚年的幸福与安康,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好习惯里!
行动起来吧,为自己赢得一个高质量的晚年!
来源:健康艾伯特9W9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