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岁渐长,尤其是迈入“六十耳顺”的门槛,人生的画卷似乎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站在川流不息的河边,发出了这句千古感慨。
时间,是这世间最公正,也是最无情的存在。
它悄无声息地推动着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壮年步入暮年。
当年岁渐长,尤其是迈入“六十耳顺”的门槛,人生的画卷似乎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老祖宗留下一句充满生活智慧的告诫:“人到六十,两处不去”。
这简短的八个字,如同暗夜里的星辰,闪烁着朴素而深刻的光芒。
是哪两处地方,值得我们年过花甲后,刻意回避?
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处世哲学与人生真谛?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先人的智慧,一同探讨这背后关于减少麻烦、增添福气的晚年生活之道。
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经验总结,更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一种期许与规划。
一、 是非之地,切莫沾染:守住清净,福气自来
何谓“是非之地”?
它并非特指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
更多的是指那些容易滋生矛盾、传播流言、引发争端、耗人心神的环境或场合。
比如,家长里短、蜚短流长的闲聊圈子。
又比如,充满戾气、争吵不休的网络战场。
再比如,利益纠葛、明争暗斗的小团体。
《庄子·逍遥游》中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这是一种何等强大的内心定力!
然而,人非圣贤,尤其到了六十岁,精力、体力、心力都在自然地衰减。
我们不再像年轻时那般,有无限的精力去应对外界的纷扰。
为什么说“是非之地”去不得?
1. 耗费心神,徒增烦恼。
老年生活,本应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若整日沉浸在是是非非的漩涡中,听风就是雨,为点滴小事争论不休。
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搞得自己心神不宁,血压升高。
想想历史上的杨修。
他才华横溢,却因过于卷入曹魏集团内部的是非,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虽然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远没有那般凶险,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远离是非,就是远离无谓的内耗。
2. 惹祸上身,晚节不保。
俗话说:“言多必失”。
在是非之地,人多嘴杂,信息真假难辨。
一句无心之言,可能被人断章取义,恶意传播。
甚至可能无意中得罪了人,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怨恨。
辛苦一生积累的好名声、好人缘,可能就因为一时不慎,卷入是非,而毁于一旦。
保护好自己的羽毛,珍惜晚年的声誉,至关重要。
3. 影响健康,折损福寿。
中医常讲“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
长期处于负面情绪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对身心健康的损害是巨大的。
高血压、心脏病、失眠、焦虑……这些老年常见病,很多都与情绪波动和精神压力有关。
一个清净平和的心态,才是晚年健康长寿的基石。
正如《菜根谭》所言: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年过六十,我们的心应该像一潭清澈的深水,不轻易被外界的风吹皱。
对于那些家长里短的议论,一笑置之;
对于那些网络上的纷争,敬而远之;
对于那些复杂的人际纠葛,尽量回避。
守住自己的一方清净,不议人非,不传谣言,不参与争斗。
这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是非场里,浊水泥潭,抽身方是智;
年过花甲,心如明镜,不染尘埃福自添。
二、 名利之场,适可而止:放下执念,知足常乐
何谓“名利之场”?
它指的是那些过度追逐名声、地位、财富和权力的场合。
年轻时,为了事业,为了家庭,我们或许曾在名利场中奋力拼搏,渴望成功,追求卓越。
这无可厚非,是生命活力的体现。
然而,当岁月流转,我们步入花甲之年,人生的重心和追求,是否也应有所调整?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过度追求外部的刺激和物质的满足,反而会遮蔽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迷失方向。
为什么说“名利之场”也要少去?
1. 精力不济,强求伤身。
六十岁以后,身体机能自然下降,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名利场往往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和无休止的应酬。
继续像年轻人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冲锋陷阵,透支健康。
不仅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更可能拖垮身体,得不偿失。
看看唐玄宗李隆基的晚年。
早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
晚年却沉溺于享乐,过度追求奢华与权力集中,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盛世不再,自身也落得凄凉结局。
知天命,顺时势,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才是明智之举。
2. 执念过深,内心难安。
有的人,辛苦了一辈子,到了退休年龄,依然放不下过去的身份、地位和权力。
总想在各种场合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刷存在感。
一旦无法如愿,便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不平衡。
这种对名利的执念,会像枷锁一样,锁住内心的平静与快乐。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选择,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范本。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虽然物质清贫,但精神富足,活得潇洒自在。
放下对虚名浮利的过度追求,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本真乐趣。
3. 风险难控,易失晚福。
名利场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比如,晚年参与高风险的投资,期望一夜暴富,结果可能血本无归,养老钱都赔进去。
又比如,为了维持某种“体面”,过度消费,打肿脸充胖子,最终陷入经济困境。
这些晚年的“折腾”,很可能将前半生积累的财富和安稳,瞬间清零。
守住自己辛苦攒下的养老本,保持稳健的生活节奏,远比追逐不确定的名利更为重要。
当然,不去“名利之场”,并非意味着完全与社会脱节,变得消极避世。
而是要调整心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参与一些有益身心的社交活动。
但出发点,应是内心的热爱与平和,而非外在的虚荣与攀比。
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充实的事情上。
比如,培养一项兴趣爱好,读书、写字、画画、养花、钓鱼……
比如,多陪伴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比如,参与社区公益,服务社会,在奉献中找到价值感。
名利如浮云,过眼即散,强求不如放手;
六十耳顺时,淡泊明志,知足方能长乐。
三、 智慧的选择:守住内心的宁静,活出生命的厚度
其实,老祖宗说的“两处不去”,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提醒我们要守住内心的那片“宁静之地”。
外在的是非场也好,名利场也罢,最终影响我们的,是我们的心。
苏轼,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一生可谓颠沛流离,屡遭贬谪。
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黄州、惠州,甚至远至海南儋州。
按理说,他的人生充满了“是非”与“失意”。
但他却能在逆境中保持旷达的心境。
在黄州,他开垦东坡,躬耕陇亩,写下《赤壁赋》等千古名篇。
在惠州,他感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儋州,他兴办学堂,传播文化。
苏轼的经历告诉我们:
真正的安宁与福气,并非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在于我们内心的修为与选择。
年过六十,我们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宝贵的生活智慧。
这正是我们向内探索,丰盈精神世界的大好时机。
如何守住内心的宁静?
1. 学会“断舍离”。
不仅是物质上的精简,更是精神上的“减负”。
舍弃那些不必要的社交,远离消耗你能量的人。
舍弃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焦虑,活在当下。
舍弃对他人的过度期待和控制欲,尊重个体差异。
2. 培养“钝感力”。
不要对外界的评价和眼光过于敏感。
很多时候,别人的议论不过是过眼云烟。
内心强大的人,不会轻易被他人的言语所伤害。
正如《增广贤文》所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坦然面对,一笑而过。
3. 持续“学习与成长”。
活到老,学到老。
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阅读、旅行(力所能及的)、学习新技能……
让大脑保持活跃,让精神保持丰盈。
这不仅能延缓衰老,更能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厚度。
4. 珍惜“情感连接”。
亲情、友情,是晚年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多花时间陪伴老伴、子女、孙辈。
与志同道合的老友相聚,谈天说地,互相慰藉。
温暖的情感连接,是抵御孤独、增添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守住内心方寸土;
岁月沉淀,智慧生花,晚景从容福自足。
结尾:删繁就简,归于安然,福寿绵长
“人到六十,两处不去”。
这句古老的忠告,穿越时空的尘埃,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它告诉我们:
远离是非之地,是为了守护一份内心的清净,避免无谓的纷扰与伤害。
少入名利之场,是为了放下过度的执念,回归生活的本真,享受知足常乐的恬淡。
这并非要求我们消极避世,与世隔绝。
而是倡导一种更加智慧、更加从容的晚年生活方式。
是一种能量的聚焦,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值得的人和事上。
是一种心态的成熟,看淡风云变幻,专注于内心的平和与丰盈。
六十岁,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卸下了工作的重担,抚养了子女,经历了风雨。
是时候,为自己而活,活得更通透,更自在。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让我们学会简化生活,过滤掉那些嘈杂与浮华。
像郑板桥所说的那样,删去那些不必要的枝蔓,保留生命中最本质的精华。
守住内心的安宁,珍视身边的幸福,
如此,方能身心安泰,福寿绵长。
愿每一位步入花甲之年的朋友,都能听懂老祖宗的智慧,远离那两处喧嚣,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港湾,安享幸福、健康的晚年时光。
活得通透,过得安然。
这,或许就是岁月赠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如果您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请点赞、关注,将这份智慧分享给更多的人。
来源:梦与溪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