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中华文明的厚重史册,总有一些话语如惊雷炸响,穿越时空千年依然不灭,一出口,就注定要震动山河、镌刻青史。它们或振聋发聩,点燃反抗的烈火;或气吞万里,彰显大国的威严;或字字泣血,诠释忠义的极致。
翻开中华文明的厚重史册,总有一些话语如惊雷炸响,穿越时空千年依然不灭,一出口,就注定要震动山河、镌刻青史。它们或振聋发聩,点燃反抗的烈火;或气吞万里,彰显大国的威严;或字字泣血,诠释忠义的极致。
今天,我们来盘点中华上下五千年最牛的8句话,每一句都曾闪耀历史,更是深深地融入进华夏儿女的血脉里。
出处: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公元前209年,陈胜率众在大泽乡起义,在战前动员会上,他说: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释义:大丈夫要么不死,要死就要留下大名声,那些封王封侯、为将为相的人,难道天生就比我们高贵吗?
这句话如一颗思想的种子,播散在普通民众的心中,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对权贵阶层的固有认知,成了人们追求平等、反抗压迫的启蒙之语。从此,不畏权贵、不惧高门,就成了刻在中国人基因中的一段精神DNA。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陈汤与甘延寿领兵出征西域,征伐祸乱邻国、割据西域、虐杀汉使,甚至有取皇帝而代之之野心的郅支单于。
最终,汉军诛杀了郅支单于等一千余人,凯旋而归,陈汤在对汉元帝的上疏中写到: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释义:应该把砍下的头颅高挂在槀街(长安街名,有各属国使节居住的馆舍)那些蛮夷们住的房子处,以警示万里之外的人们。敢于侵犯强大的汉帝国,即使再远,我们也必去诛杀!
这是一句强音,向天下传达了汉朝领土与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亦成为后世华夏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图腾。
汉宣帝刘询是西汉第十位皇帝,为汉武帝刘彻的曾孙。在他为帝期间,西汉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臣服,其国力极为强盛,实现了汉武帝终其一生都没实现的盛世。
汉武帝每次战胜匈奴后,便会在山川等地设立界碑,称为“定胡碑”,其中一块“定胡碑”上便刻有: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班彪给刘秀的奏章“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的基础上演化而来。)
释义:凡是日月能照得到的地方,江河能到达的地方,都是大汉的土地。
这句话以恢弘的笔触定义了大汉疆域,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强大与自信,也是无论多少次分合,为帝者都总想要一统天下的思想追求。
出处:清文学家——徐元文
徐元文学识渊博,官拜文华殿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修史撰书多部。他在《含经堂集·申饬盐政札》中写道:
倘旧习不除,自甘猥下,行私恣便,长弊容奸,廉访得真,即白简从事,勿谓言之不预也。
释义:倘若旧有的不良习惯不加以革除,自己甘愿卑鄙低下,为了私利而肆意行所谓的方便,助长弊端、容纳奸邪。如果廉访的官员查到实情,就会依法处置,不要说事先没有说起过。
这句话看似文雅,实则隐含霸气,多次被在各种场合使用,最有名的则是1962年对印反击前夕和1978年对越反击前夕,《人民日报》在发表的社论上所用,此句话一出,印度和越南两个小朋友就被打屁股了。
张载是北宋的大儒,居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
张载的弟弟张戬为监察御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至横渠,张载也辞官归家,从此醉心于读书讲学,与他人一起开创了“理学”,并独自开创了理学的支脉“关学”。
张载在他所著的《横渠语录》中有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释义:为天下确立精神根基,为民众指明生命的意义,为先贤圣人继承即将失传的学问,为千秋万代开创太平盛世。
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为张载思想的结晶,也引领了无数有理想、有抱负的仁人志士为天下苍生的福祉而奋斗不息。
顾炎武居于亭林镇,又被人尊称为“亭林先生”。他一生研究颇丰,文字音韵、历史地理、水利兵防、物产经学等都有涉猎,著有多部典籍。
在其所著的《日知录·正始》中,顾炎武写道: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释义:保卫一个国家,是帝王和臣子们这些手握权柄之人谋划,而要保障天下苍生的兴盛,即使卑微的平民百姓亦有责任。
其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下“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从此引申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八字短语,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爱国担当的千古名句。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成为蜀汉丞相,助刘备逐鹿天下,他一生都致力于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
公元228年,诸葛亮在又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的呈文《后出师表》上写下了: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释义:臣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是成是败,是利是钝,这就不是臣的智慧能预见得到的了。
诸葛亮一生都为了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心愿在努力,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可以说完全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被后人敬仰,化为“忠臣”与“智慧”的象征,而这八个字也成了无数有志之人的座右铭,中华的民族精神。
文天祥忠义无双,为“宋末三杰”之一(另两杰为:陆秀夫、张世杰)。二十一岁时便高中状元,步入仕途,却因他直言耿直的性格得罪了权贵,仕途起起伏伏,并不顺畅。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挥兵南下攻宋,文天祥将家财散尽勤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元军俘虏,囚禁在元大都整整三年,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后,元军以他为人质,经过零丁洋,围攻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
元军屡次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崖山守将张世杰等人,都被他坚决拒绝,后来以诗明志,写下《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全诗慷慨激昂,表达了文天祥浓烈的爱国之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特别是结尾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了忠贞报国的千古绝唱。
释义:自古以来,人终究难免一死,我只愿在这世上以我的忠心留存史书。
这两句诗是文天祥用生命践行的誓言,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他始终挺直脊梁,不曾动摇,他用这两句诗回击敌人,也振动历史——我的血可流、生命可抛,但心永远赤诚!
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会有人念起这两句诗,挺起胸膛,奔向战场、走向刑场,向七百多年前的那道光致敬:丹心不灭,浩气长存!
来源:一曲烟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