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眼目睹儿子厌学、躺平、摆烂后,我才明白: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不停地催他、吼他……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1 06:06 3

摘要:有多少家长,一旦辅导作业,就十分渴望,可以拥有一个自律自觉的“别人家的孩子”。

编辑|韩旭

曾听过一句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有多少家长,一旦辅导作业,就十分渴望,可以拥有一个自律自觉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所有水到渠成的自觉,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规范。父母的智慧,就是找到放手与坚持之间的平衡点。

教育的本质是一场镜像投射:

当你凝视“别人家的孩子”时,镜中映照的实则是“别人家的父母”。

摧毁孩子自主能力最快的方式,莫过于用催促和吼叫取代真正的管教。

01

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父母一直催他,使劲吼他

不知道你是否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你能不能快一点,马上就要迟到了。”

“你再这么磨蹭,我就不管你了。”

“快点过来,我帮你穿上衣服,要出门了。”

……

好像父母无时无刻都在催促孩子,最后你变成了讨厌的妈妈,孩子变成了你讨厌的样子。

日本教养杂志《AERA with Kids》中有数据显示:

80%的父母每天催促孩子的时间多集中在早上出门、晚上写作业、收拾玩具等等。

说到底,孩子磨蹭的原因与大人的“催促”脱不开关系。

这让我想起了朋友阿敏的故事。

她的儿子豆豆上初二,平时成绩还可以,但是不够稳定。

直到临近中考,看着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了网课和题库,想起自己家孩子最近几次的考试成绩,她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担心孩子考不上高中。

于是她也要求豆豆上网课,多刷题,甚至每天跟在孩子后边不停地催,还会抱怨: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每天多用功,再看看你在学习上付出了多少……”

豆豆每天不仅要面临学业上的压力,还要接收来自妈妈的怨气,听着这些批评和否定,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努力都是没用的。

上了初三之后,当别的孩子开始为中考做准备的时候,豆豆反而开始厌学,上课睡觉,一回到家就打游戏。

阿敏望着儿子对于学习这件事越来越消极,多次想要沟通,结果每次说不了两句,母子俩都会大吵一架。

在争吵声中,她才得知,原来自己过去无意识的催促和责备,已经逐步影响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从那一刻起,她才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听了一些教育专家的建议,这才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自己身上。

她的焦虑情绪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自信,也破坏了他们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中有一个麦拉宾法则:“当人们进行语言交流时,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如手势、表情、肢体语言等等;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如说话的语调、抑扬顿挫的音调等;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

家长在催促孩子时,往往会表现得语气急切,向孩子传递出负面情绪。

而孩子接收到这样的负面情绪后,会愈发抵触学习。

相反,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一起耐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反而会愿意改变。

看似“负责任”的催孩子,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决策权。

与其在催促声里雕刻“理想孩子”,不如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

02

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让他自律是本事

曾经很多人都好奇,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杨晨煜的母亲说,孩子并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她只是帮助孩子养成了好的习惯。

就拿玩手机这件事来说,她需要时时监督孩子,为了做好榜样,她也很少玩手机。

家庭是孩子来到世界的第一站,孩子会把父母作为他学习的榜样。

经常看手机的父母,养不出爱好阅读的孩子;作息混乱的父母,养不出早睡早起的孩子。

与其逼着孩子成为自律的人,不如自己先成为自律的父母。

当父母在孩子面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时间长了,良好的家庭氛围会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

这种“用规则代替吼叫”的教育智慧,在樊登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得到印证。

樊登曾在《成长的觉醒》中回忆,儿子嘟嘟7岁时沉迷《我的世界》游戏,每天抱着iPad不愿放手。

他没有没收设备,而是选了一个周末的早晨,拿着彩笔和白纸坐到儿子身边:“咱们给iPad制定一份《家庭公约》吧!”

父子俩最终达成三条约定:

1、 每天游戏时间由嘟嘟自主安排(不超过40分钟),超时则次日禁用;

2、 父母使用手机必须说明用途;

3、 每周日召开家庭会议制定全家计划,包括父母的健身目标。

令人意外的是,嘟嘟主动在iPad上设置了倒计时闹钟。

第一天结束时,他兴奋地汇报:“爸爸,我今天只玩了37分钟!”

这个倒计时系统持续了整整三年,从未出现过超时记录。

樊登后来在书中总结:

“当孩子参与制定规则时,守护规则就成了他的本能。”

每周日的家庭会议上,全家人轮流制定计划。

5岁的嘟嘟曾用图画提出“妈妈生气冷却法则”——当父母情绪失控,孩子可出示黄色警示卡。

这种双向约束,让嘟嘟从小懂得:自律是全家人的约定。

《家庭教育行为研究》数据显示:参与制定规则的家庭,孩子时间管理能力提升52%;父母公开并执行自身计划的家庭,孩子目标达成率高61%。

正如樊登在书中所说:“真正的规则教育,是让孩子在参与中理解边界,在示范中学会自我管理。”

自律的本质是“他律的内化”

当父母把自己放进规则体系时,教育便从“控制-反抗”的对抗模式,升华为“示范-追随”的成长共同体。

好的教育不是雕刻作品,而是唤醒种子。

父母持守的每一份自律,都会在孩子生命里开出意想不到的花。

03

那些高度自律的孩子,父母大多做对了这5件事

很认同一句话:“教育者的最高智慧,在于懂得何时该成为孩子的脚手架,何时该化作静默的背景。引导而不操控,守望而不代劳,才是自律生长的最佳生态。”

深以为然。

想要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父母需要做好这5件事。

1、放弃强逼,给孩子自主的机会

陶行知曾用“公鸡啄米”实验告诉我们:强迫只会激发逆反,而自主选择能激发行动力。

孩子写作业也是一样,当我们强逼孩子时,不仅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还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剥夺孩子的主动权。

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式:

(1)让孩子在小事中做主,比如问“今天先写数学还是语文作业?”而不是命令孩子立刻去写作业。

(2)减少命令句式:用“我们约定好9点睡觉哦”代替“马上给我去睡”。

(3)允许试错:孩子自己整理书包漏带课本?忍住别插手,让他体验一次忘带的后果。

当我们放下对孩子的控制欲,尊重孩子,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才能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2、优势养育,多给孩子积极反馈

哈佛研究发现,正向暗示能激活孩子大脑的奖励机制,促使重复良好行为。

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而不是去挑孩子的错处。

其实,学习本来就是一场漫长又枯燥的修行。

如果父母总是批评、指责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自然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所以,不妨多给孩子一些及时的正面反馈,比如:

“你今天作业完成得很及时,而且写得很认真,真不错。”

“你今天听课效率很高,吸收得很好,妈妈很为你开心。”

积极的暗示和正面的反馈,能够让孩子更有勇气挑战困难。

3、简化目标,从一个小改变开始

其实,真正让学霸超车的,从来不是某个暑假,而是持之以恒的坚持。

《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用一个俯卧撑养成了健身的习惯,获得了好的身材。

他在书中提到一个方法,就是将目标拆解为小到不能再小的为行动。

比如把“学好英语”拆解为“每天学5个单词”;

把“学好数学”拆解为“每天做一道题”;

把“提升阅读能力”拆解为“每天读1篇文章”;

把孩子学习上遇到的大问题拆解成每一个可具体事项的为行动,帮助孩子养成微习惯。

这样可以一点一点拓展孩子的拉伸区,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忍耐,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许多父母很纳闷,为什么同样是立规矩,效果却是千差万别。

其实,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行为。

如果父母可以狠下心让孩子承担行为的后果,孩子就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讲过女儿写作业的经历。

刚开始她的女儿写作业很磨蹭,尹建莉老师提醒多次也没有效果。

有一次女儿忘记写作业,她忍住不去提醒。

等女儿想起来之后,为了不被老师批评,女儿熬夜完成了作业。

有了这一次经历,她女儿再也没有忘记写作业。

对孩子来说,养成自律也是一样。

只有学会了承担责任,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约束自己。

5、改变方式,提升孩子的价值感

正如教育专家李玫瑾所说:“价值感不是被给予的勋章,而是从心底长出的根系。”

当我们总是给孩子物质奖励,慢慢地孩子就会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不妨试着用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

比如当孩子主动整理书包时,与其说“明天多给你一包零食”,不如告诉孩子:“你今天把课本和作业本分开放好特别有条理,妈妈发现你越来越有责任感了”。

这种具体化的肯定既能让孩子感受到行为的积极意义,又能建立“努力-成长-快乐”的良性循环。

04

哲学家菩德曼曾说过:

“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自律的程度,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想要养出一个高度自律的孩子,一定要给他们更多的尊重、信任、爱与价值感。

孩子的自律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靠外部要求就能实现的。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便是引导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悉心养育下,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养成自律的优秀品质,收获光明灿烂的未来。

来源:朔州日报文化纵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