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球读书郎,今天一起来了解约翰·杜威(读遍万卷书系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3 06:00 1

摘要:1859年10月20日,杜威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伯灵顿市。他在当地公立学校接受基础教育,之后进入佛蒙特大学学习,1879年毕业。

早期经历

- 1859年10月20日,杜威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伯灵顿市。他在当地公立学校接受基础教育,之后进入佛蒙特大学学习,1879年毕业。

- 毕业后,杜威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石油城的一所高中任教两年,后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188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学术生涯

- 1884年至1888年,杜威在密歇根大学担任哲学讲师、助理教授等职。1888年至1889年,他在明尼苏达大学任哲学教授。1889年,杜威又回到密歇根大学任哲学系主任。

- 1894年,杜威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在此期间,他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将自己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这一时期他的教育思想逐渐成熟。

- 1904年,杜威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任教,直至1930年退休。在哥伦比亚大学,他的思想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哲学和教育领域的重要人物。

社会活动

- 杜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教育改革、民主制度等问题。他曾多次到世界各地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对中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家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在中国停留了两年多,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冲击,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晚年生活

- 退休后,杜威依然活跃在学术和社会领域,继续撰写著作,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思想。1952年6月1日,杜威在纽约去世,享年93岁。

约翰·杜威的主要思想观点涵盖哲学、教育、民主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其概略:

哲学思想

- 经验自然主义:杜威认为经验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经验与自然的连续性,反对将经验看作是孤立的心理现象。

- 工具主义:思想、理论等是人们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工具,其价值在于能否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反映。

教育思想

-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要将现实生活中的元素引入教育。

- 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兴趣,让儿童在自主活动中不断成长。

- 学校即社会:学校应营造与社会相似的环境,让学生在学校中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 从做中学:强调实践操作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做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民主思想

-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杜威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等。

- 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是实现民主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具有民主意识和能力的公民,进而推动社会的民主进程。同时,民主的教育环境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杜威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理念

- 强调学生中心:杜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而非让儿童适应教育。现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 注重实践与体验:他提出“从做中学”,强调实践操作和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这使现代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课程与教学方法

- 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杜威认为课程应与生活紧密相连。受此影响,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还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 教学方法的变革:杜威倡导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教学方法。现代教师在教学中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育目标

-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杜威强调教育要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培养具有良好公民素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现代教育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术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品德、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 教育的社会功能: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基本方法。现代教育也将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作为重要目标,注重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虽有一些观点存在争议,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弊端”,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认为是其思想在实践中引发讨论的方面:

- 知识系统性问题:杜威强调“从做中学”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可能导致在教学中对知识系统性和逻辑性的重视不足。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知识可能较为零散,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对复杂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 教师角色定位问题:杜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这可能使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弱化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给予明确指导,或对教学过程的把控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 教育目标的模糊性: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强调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而对教育的具体目标缺乏明确界定。这可能导致在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难以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得教育质量的评估存在一定难度。

- 实践操作的局限性:“从做中学”需要大量的实践资源和时间投入。在现实中,许多学校可能因资源有限、教学时间紧张等无法充分开展实践活动,导致这一理念难以完全落实。同时,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仅通过“做”来学习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不过,这些问题往往是在实践中对杜威思想理解和运用不当产生的,而非其思想本身的固有缺陷。在现代教育中,人们也在不断反思和调整,以更好地发挥杜威教育思想的优势,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

受到约翰·杜威影响的中国学者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代表:

陶行知

-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他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注重实践和行动在教育中的作用,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鹤琴

- 陈鹤琴在儿童教育领域借鉴了杜威的思想,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强调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通过游戏等方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他创立的“活教育”理论,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杜威思想的影子。

胡适

- 胡适在哲学和教育等方面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倡导用实用主义的方法来研究学术和解决社会问题,强调实证研究和经验的重要性,在学术研究、教育改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体现,对中国现代学术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约翰·杜威的主要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自然》等,以下是这些著作及其内容的简介:

《民主主义与教育》

- 内容:探讨了教育与民主、社会生活的关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观点,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和发展需求,培养具有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以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

《我们怎样思维》

- 内容:深入研究了思维的本质、过程和方法,阐述了反思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思维五步法,即暗示、问题、假设、推理和检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经验与自然》

- 内容:阐述了经验自然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经验是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批判了传统哲学中经验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主张在自然和社会的背景下理解经验,为哲学和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儿童与课程》

- 内容:探讨了儿童与课程的关系问题,批判了传统教育中课程脱离儿童生活和经验的弊端,主张课程要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组织和设计,实现儿童经验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

- 内容:分析了兴趣和努力在教育中的作用,反对将兴趣与努力对立起来,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激发儿童的内在兴趣,让儿童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体验到努力的价值和乐趣,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1.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2.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3. 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4. 人必须珍藏某种信念,必须握住某种梦想和希望,必须有彩虹,必须有歌可唱,必须有高贵的事物可以投身。

5. 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6. 人类本质里最深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

7. 对我来说,信念意味着不担心。

8. 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9. 支配想像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黄金时代是在我们前面,不是在我们背后。

10.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11. 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

12. 科学最伟大的进步是由崭新的大胆的想象力所带来的。

来源:品味乐与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