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开州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机械化作业,大幅提高耕作效率,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图为南雅镇高标准农田里,机械收割水稻现场。(本报资料图片)通讯员 王晓宇 摄/视觉重庆
近年来,开州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机械化作业,大幅提高耕作效率,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图为南雅镇高标准农田里,机械收割水稻现场。(本报资料图片)通讯员 王晓宇 摄/视觉重庆
近日,记者从在开州区举行的2025年全市春季农业生产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该区粮食播种面积173.04万亩、粮食产量58.47万吨,分别居全市第一位、第三位。
开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十分有限,与我市其他产粮大区(县)相比,当地温光资源条件也比较差,粮食单产有10多公斤的差距。
在这种条件下,开州区是如何端稳“饭碗”的?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建好“口粮田”
面积达72万亩,为粮食生产打下“耕”基
阳春三月,开州区赵家街道开竹村,3000多亩新改造的高标准农田沟相连、渠相通,蔚为壮观。不远处的“水稻+马铃薯”轮作地块,基地负责人陈流江正领着工人,对水毁田块进行修缮加固。
“要花好几万元哟!”陈流江说,这些农田是去年3月整治完工的,由于暴雨天气,部分田坎出现垮塌。为了继续让高标准农田发挥旱涝保收的作用,他们必须赶在秧苗移栽前完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则是耕地中的‘精华’。它有宜机宜耕、旱涝保收、稳产增产、能排能灌的特点。”开州区农业农村委主任扈月文说。
但与此同时,部分高标准农田一直面临因工程设计不合理导致建后不好用、管护不到位导致农田撂荒,以及设施设备闲置等问题。
如何解决高标准农田怎么建、谁来用、如何管等问题?开州创新探索实施“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协同管理模式。
以去年开竹村实施的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为例,首先是采取“以用定建”模式,即先找到流转业主再确定农田建设数量;其次是邀请业主参与农田建设与工程质量监管;最后是施工方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供村集体用于农田的后期管护。
“根据种粮需求,我们对设计图纸进行调整,新装了几十根进水管,避免高温干旱可能导致的粮食减产。”陈流江说,相比一般田土,眼前这些高标准农田每亩能增产10%,还能节约300多元成本。
得益于这套农田建管模式,截至目前,开州累计建成“口粮田”72万亩,其中覆盖粮食主产区和大中型灌区60万亩,耕地地力提升0.5个等级以上,示范区亩均节水25%、减少农药用量15%,为粮食生产打下“耕”基。
做强“农业芯”
粮油作物良种推广50万亩以上,覆盖率超95%
一粒良种能有多大的能量?能给种植户带来什么样的效益?
尝到“缙云薯11号”新品种甜头的开州竹溪镇大坪村种粮大户刘小平,用行动给出了回答——今年他流转来的40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缙云薯11号”。
春马铃薯一般在5月初收获。2023年底,为调整种植结构,在市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指导下,当地首次引进早熟马铃薯品种“缙云薯11号”,并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进行示范种植,刘小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户。
“没想到新品种马铃薯增产增收的效果这么好。”他说,它有上市早、薯形好、产量高、口感好等特点。
和传统的“米拉”等春马铃薯品种相比,“缙云薯11号”亩产在1800公斤以上,实现了产量翻番,且表皮光滑、商品率高,产地价最高达到2元/斤,更重要的是能提前一个多月收获,解决了“马铃薯+玉米+大豆”轮作的茬口问题。
曾几何时,当地还因为马铃薯良种资源匮乏,产业发展严重受限。
开州马铃薯种植面积有37万亩,种植核心区域分布在关面、满月等北部乡镇,在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上效果明显。但由于缺少良种资源,村民只能花高价钱到外地购买种薯,种源不可控不说,质量也参差不齐。
为了繁育、推广良种,2023年,当地在满月镇马营村新建了一座占地200多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结合市级财政推进种业振兴资金‘发展能力提升项目’,我们计划用两年多时间,繁育700吨的马铃薯良种。同时培育2—3个马铃薯新品种和50万粒原原种,届时其亩产将有30%以上的提升。”扈月文说。
今年,当地还与重庆中一种业签订协议,计划通过为期3年的科技攻关,建成全国南方玉米制种高地。
如今,通过做强“农业芯”,开州粮油作物良种推广面积累计达50万亩以上,优质良种覆盖率超过95%,其中,引进推广的“希森3号”脱毒马铃薯良种百亩示范平均亩产2896公斤;“庆油8号”“晶油1号”油菜含油率在50%以上,同比增效10%。
下一步,开州区将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及培育,进一步发挥良种在带动粮食增产增收上的潜力。
着力提单产
“良技”助力,重点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增加12公斤
开州地处山区、库区,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如何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粮食的稳产增产?
“必须向单产要效益!”开州区农服中心粮油站站长王开周说。
2023年起,当地将粮食生产的重心转向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简单地讲,就是通过建设高产示范片,开展增密提单产示范等重大技术集成和重点科技攻关,提升主要粮油作物的单产水平。
玉米是开州第二大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常年在34.5万亩左右,但由于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玉米单产普遍较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去年,当地利用“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契机,邀请市农科院、市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专家,前来开展技术培训和高产高效攻关示范。
2021年,湖北籍种粮大户张西伟来到开州区临江镇新坝村,与合伙人一起,流转了600多亩地开展“玉米+萝卜”轮作。由于种植全靠经验,玉米亩产量低得可怜。
去年,其中400亩地被纳入玉米净作全程机械化轻简高质高效栽培示范后,玉米单产有了大幅提升:平均亩产达734.8公斤,比过去增产46.1%,其中典型田块单产更是达809公斤。
王开周告诉记者,通过创建百亩攻关片、千亩万亩示范片,玉米套作多点平均亩产突破500公斤,同比增加140公斤;玉米净作多点示范平均亩产超600公斤,比上一年增加240公斤。
见增产明显,当地迅速梳理经验,形成了一套“玉米全程机械化轻简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运用。
“良技”带来的增产效果不止于此。当地实施的“中稻+再生稻”千亩示范两季合计平均亩产1117.51公斤,三次创世界同纬度千亩连片示范高产纪录。同时,实施的贡米稳香保优技术被列为全市引领性技术,高油油菜轻简高效栽培、鲜食甘薯二季接茬栽培均刷新我市高产纪录。
如今,通过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开州重点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增加12公斤,其中水稻平均单产提高到483公斤,玉米提高到363公斤,大豆提高到74公斤。(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