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渡河奔腾的浪涛声中,59岁的李俊平弯腰拾起一块鹅卵石,指尖摩挲着石面天然的纹路,仿佛在触摸时光的密码。他是汉源县富泉镇中心小学的数学教师,也是当地人口中的“石头痴人”。
“四川石人”奇石
“2008”奇石
李俊平展示自己收藏的奇石
□本报记者 黄伟
节假日里,在人们忙着踏春游玩之时,有人却将目光投向了河里的“石头”,尤其是那些有着独特纹理的石头。李俊平就是其中之一。
在大渡河奔腾的浪涛声中,59岁的李俊平弯腰拾起一块鹅卵石,指尖摩挲着石面天然的纹路,仿佛在触摸时光的密码。他是汉源县富泉镇中心小学的数学教师,也是当地人口中的“石头痴人”。
从河滩边一块偶然拾得的奇石开始,40年来,他踏遍山川河流,收藏了上千块形态各异的石头:小如鸟蛋,大逾千斤;或藏于家中角落,或拼成独特意境。
这位“石痴”,用半生时光将平凡的石头打磨成诗意的画卷。他用石头讲述山川的故事,用纹理勾勒文化的脉络,更用这份执着诠释着“平凡中见非凡”的人生哲学。退休在即,他最大的愿望是建一座“奇石馆”,让更多人听见石头里的故事。
方寸之间,拼出山河岁月
推开李俊平家的大门,仿佛踏入一座微缩的自然博物馆。
玄关处一块百斤重的青灰大理石上,天然晕染的水墨纹理宛如一幅写意山水;餐桌中央的玛瑙石纹路如云卷云舒;电视柜上的黄蜡石则似夕阳浸染层林;茶几上散落的雨花石如同银河碎屑坠入凡尘……每一块石头都安静地躺在属于它的位置,而它们的组合,更藏着主人精心设计的“天地”。
“石头不说话,但人得替它们说话。”李俊平从博古架深处“请”出四块拳头大小的青石。灯光下,四个石面纹理天然形成汉字“四”“川”“石”“人”,文字棱角粗粝却笔锋遒劲。“这是大渡河给我的礼物,也是大自然给四川石友的礼物。”他说,自己花十年时间才集齐这四字,如今它们被郑重摆放在架子正中,成为他对故土与热爱的双重注解。
在房间后面的“藏石阁”里,李俊平用石头搭建起更辽阔的世界。十二块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拼成的“十二生肖图”占据货架:鼠耳尖翘、龙须飞扬,每块石头的斑纹恰好勾勒出动物的神韵;另一侧,四块石头上天然浮现阿拉伯数字“2”“0”“0”“8”,被他排列成北京奥运会的年份。“那年我特意去岷江边寻‘8’字石,最后在乐山一段河滩上找到,石头上还带着几缕红纹。”他至今记得那个盛夏烈日下汗流浃背的午后。
“看这块‘狐狸’石,喙尖眼眯,旁边带白点的恰似乌鸦嘴里的肉。”李俊平轻拭玻璃柜中的镇馆之宝,那是按小学课文《狐狸与乌鸦》摆放的组合石。在他眼中,石头从不是冰冷的物件:佛光石上的金色晕圈被解读为“菩提顿悟”,青灰石上的流云纹取名“仙女织锦”,就连裂纹纵横的顽石也被他看作“江山裂帛图”。
博古架上,“天下为公”“名山”“小川面”等文字石按顺序陈列,仿佛一部石头版的《说文解字》。
这些被岁月冲刷的石头“汉字”,是他寻石历程的再现,也成为连接故土与初心的图腾。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对石头“二次创作”的巧思。两块形似古刹飞檐的片岩斜倚成“雷峰塔”,下方压着一条蛇形纹路的青石,名曰“法海镇白蛇”;五枚纹路渐变的黄河石排成“人”字形,被命名为“大雁南飞”。
这些被重新编排的石头剧场,让凝固的纹路流动成了有趣的故事。
“石头本无生命,但当你用文化去浇灌它,就能开出花来。”他说这话时,手指正轻抚一块形似《山海经》异兽的奇石,眼中闪过执着的光芒。
山河为纸,石纹作墨写春秋
在大渡河畔的汉源县大树镇长大的李俊平,从小就对石头有着独特的情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的“寻石”之路也随即拓展开来。
李俊平的收藏册里夹着厚厚一摞车票:青藏线、长江三峡、黄河壶口……每张泛黄的票根都连着一块石头的记忆。
2018年西藏之旅,他在海拔4000多米的羊卓雍措湖畔歇脚时,瞥见路旁一块拳头大的灰褐色石头,石面白纹勾勒出一只收翅栖息的鹦鹉。“它好像在等我带它去看雪山外的世界。”他把石头裹进围巾,一路揣在怀里带回汉源。
“当时头痛得像要炸开,可一见这石头,就像喝了酥油茶般舒坦。”如今,“高原鹦鹉”石被摆放在木雕座上,羽翼纹路在灯光下流转着翡翠般的光泽。
这位数学教师的寻石版图远不止于此。每逢寒暑假,他总背着帆布包辗转各地:在桂林漓江边与石农讨价还价,只为淘到形似象鼻山的黄蜡石;在洛阳奇石展上,用三个月的工资换回半人高的牡丹纹景石;甚至在戈壁滩迷路时,意外捡到新石器时代的石刀残片。
寻石路上,李俊平最爱逛各地的奇石市场。在洛阳,他还用三个月工资换回一块形似卧佛的灵璧石;在柳州,他跟着采石人深入溶洞,只为寻找传说中“能映出月影”的钟乳石;四十年来,除日常开支外,他的收入大多都用于“购石”“寻石”上……
他的微信名为“贴石心畅”,“只要跟石头待在一起,我心情就很舒畅。”
比起“买”奇石,他更享受“讲故事”的乐趣。一块形如卧蚕的青石被他命名为“春蚕到死”,放在教师节收到的贺卡旁;某块石头的螺旋纹路让他想起白蛇传,遂提笔在底座刻下“雷峰塔倒,西湖水干”;就连厨房角落的腌菜缸下,也垫着块布满蜂窝状孔洞的火山岩,他称之为“母亲的炊烟”。
房屋角落的木箱里,藏着最珍贵的“史书”。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和史前的石贝,都是他从老乡家收来的。“这些石头听过青铜器的铸造声,见过秦汉的烽烟。”他常举着放大镜给访客讲解石刃的磨制痕迹,“现在人总盯着手机,可这些石头里,藏着中华民族攥在手里几千年的温度。”
最特别的当属“教学石谱”。木架上排列着十余个天然数字石,既有阿拉伯数字“1”至“8”也有汉字“一”“二”“三”等。“孩子们来家里参观,对着石头学计数特别带劲。”李俊平说,“数学是理性的诗,石头是凝固的史,两者碰撞会产生奇妙火花。”
“石头最懂时光的力量,就像教育,一天天沉淀,总会长出意想不到的风景。”如今,他正整理四十年的藏石笔记,退休后想在老家大树镇的大渡河畔开间“奇石馆”。
“到时候,我要给每块石头挂上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听它走过的山河岁月。”夕阳透过窗棂洒在满屋奇石上,这个与石头对话半生的男人,正在石纹里续写着新的故事。
采访后记
石上春秋,以热爱镌刻永恒
□本报记者 黄伟
在大渡河奔涌的浪涛声中,李俊平用四十年光阴,在寻常河滩上搭建起一座精神殿堂。这位“石痴”用满屋奇石给出了另一种答案:那些被视作“无用”的痴迷与挚爱,恰是打开生命奇迹的密钥。
当世人沉迷于碎片化信息的即时刺激,李俊平选择用四十年凝视同一片河滩,在看似雷同的鹅卵石中辨识出独特的命运指纹。那些构成“2008”奥运记忆的数字石,拼合“十二生肖”的图案石,还有组成“四川石人”的汉字石,实则是时间晶体的具象化——以超乎常人的专注密度,将流动的光阴固化为永恒的艺术品。
在流量为王的喧嚣中,李俊平始终保持着石头的缄默与笃定。那些利用节假日在全国各地寻得的奇石,那些历经数年拼合的“千里江山”,都在诉说着慢速生长的珍贵。
他以愚公移山般的执着,将上千吨顽石搬进生活空间。这种看似笨拙的坚持,恰似大渡河水对顽石的打磨——唯有经年累月的冲刷,才能让生命显露出本质的纹路。
李俊平用四十年证明:真正的奇迹不在远方,而在如何将眼前事物淬炼成诗。
在李俊平的“石头王国”里,我们终于读懂奇迹的真谛:所谓奇迹,不过是将热爱淬炼成信仰的副产品。
当大渡河继续运送着新的石块,当夕阳再次为“四川石人”镀上金边,这个用四十年写就的寓言,仍在生长。它告诉我们,每个坚持深挖生命矿井的人,终将在某个黎明叩响奇迹之门。
来源:生态雅安